回覆列表
  • 1 # 未濟

    戰爭避免不了。不能透過外交手段來統一。

    如果不透過戰爭,而是透過外交,那麼請問由誰來統一,誰當老大?周天子嗎?顯然不實際。誰都不會拱手相讓,都想自己當老大。

    假設,即使統一了,也是不牢靠的。就像項羽名義上是老大,但是有什麼用,大家還是反他。

    天下統一好處大於壞處,這是肯定的。有犧牲也是不可避免的,外交手段有些可笑。沒有人會真心歸附的。

  • 2 # 北大記著

    一山不容二虎。從周到春秋戰國時期。都是各自為王,才瓦解周。這時候你讓各國聽誰的。如果聽周的也不會瓦解周統治。毛主席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現在世界基本文明進步了一大截。你試試去說服個個國家都統一成一個國家試試。空手套白狼,有門呀。兩次世界大戰。如果談判桌上能談得來。何必打的血肉模糊,血流成河。權力慾望金錢誘惑。這是階級生命。你一談就一統了。階級利益沒了。這不等於要他的命。你要他命他會不拼命!古今道理差不多。秦朝統一是在要其它國家階級的命。誰會大公無私把命給你!

  • 3 # 慕逸

    我喜歡玩一款叫做《三國志》的遊戲,遊戲裡面想要統一全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不斷佔領敵國城池,把所有城池都佔領了,那就統一全國了;另一種方法是透過招降敵方君主,達到統一全國的目標。相比於第一種方法,我更喜歡第二種,所以我每次都會派我放外交和智力最高的武將去勸降地方君主。

    玩了幾次,我發現有兩種情況敵方君主是不會投降的,一種是雙方有血海深仇的,比如曹操去招降馬超,黃祖去招降孫策;另外一種就是對方和你實力相若或僅是稍弱與你。

    秦國當時也是一樣的情況,連年和趙國大戰,更有長平之戰一戰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的歷史,趙華人人對秦國是咬牙切齒,根本沒有和談的可能。而當時除了秦國以外,還有兩個國家實力不弱於秦,一個是齊國,他和秦國,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其實這塊秦國是用了一點外交手段的,許諾與齊國共分天下,分稱西帝和東帝,以換取齊國不出兵的承諾;楚國則是疆域廣大,而佔據地利,秦國大將李信率二十萬大軍進攻秦國,最後被項燕打的大敗而回,還是靠著白起傾全國六十萬大軍,才大敗楚軍。

    所以,光靠外交想統一全國,是不現實的。

  • 4 # 江雨燕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這句話的邏輯自然是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某種動機和目的沒有透過政治活動或者談判達成,那麼戰爭就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達成這種動機和目的,一個最鮮明的例子就是鄧小平和撒切夫人關於香港迴歸的談判。

    中英雙方在兩年時間裡舉行了高達22輪的談判,明白大勢已去的英國進不再奢望繼續佔有香港,但是卻謀求保留部分英國在香港的管理權力,在起初的談判中英國表現的非常強勢,因為這就是一個老牌強國面對一個新興國家的高傲姿態。

    但是鄧小平始終是經歷過血與火洗禮的政治家,面對政治談判也許可能出現的破產,他強硬的表露了中國的底線:我們雙方在一些原則問題上達不成協議的話,那就要另外考慮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

    後來撒切爾夫人從人民大會堂出來後,在階梯上不幸摔了一跤,由此被媒體大肆渲染為英國在談判桌上的失利,但事實也證明,英國妥協了。所以,這就引出了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的另一個觀點: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

    如果說關於香港問題中英雙方透過政治談判從而順利的達成了某種政治目的,那麼秦國時期的統一戰爭則很好的驗證了克勞塞維茨的觀點: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

    戰國末期的政治形勢是怎麼樣的呢?諸侯以合縱之約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我認為戰國時代的政治局勢和當今的歐洲和俄羅斯的政治關係很相似,歐洲組建了一個北約聯盟,大家都抱成一團,而俄羅斯則很像戰國時代的秦國一直受到諸侯的排擠。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2014年烏克蘭發生了克羅米婭地區舉行公投,究竟選擇依靠烏克蘭還是俄羅斯,最後的結果是選擇了俄羅斯。當時北約各國包括世界警察美國都和俄羅斯之間劍拔弩張,大家都在擔心會不會因此爆發戰爭。

    但是各國都很冷靜的保持了剋制,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一事件正好驗證了克勞塞維茨的觀點——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這所謂的“整治形式”當然是指敵對雙方的政治迅速惡化,已經沒有必要進行政治活動的可能,下半句是——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這所謂的政治動機很好理解,一個國家肯定不會無緣無故發動戰爭,最終都是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鴉片戰爭,由於清朝對於海關經濟並不是很重視,也出於軍事安全的考慮,所以清朝對沿海都管控的很嚴,但是英華人卻試圖傾銷鴉片,清朝政府卻把通商的口岸都關了起來,英華人想要賺錢,這就是它的政治動機,它的政治目的就是迫使清朝政府開放口岸。

    但清朝政府沒有同意,最後就發生了鴉片戰爭,而戰國時代的政治形勢更加複雜,秦國始終在謀求逐鹿中原,一統六國的兼併戰爭,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就是統一六國,形成一個統一的秦國,那麼在這樣一種政治訴求下,我們已經很難說可以透過政治談判迫使其餘六國服從秦國的條約。

    楚華人大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其中就牽扯到民族問題,國家意識形態,所以哪怕腐朽的清王朝已經搖搖欲墜,面對日本的各種割地賠款,都還想著商量一下,而日本也不敢說透過一紙條約就日本成為新的主人。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這種涉及國家主權以及民族問題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透過政治手段來達成,最終只能依靠戰爭來決出勝負,用最原始的方式來決定誰是這片大地的主人,所以蒙古人在14世紀征服了半個地球,憑藉的就是強大的軍事力量。

  • 5 # 夭夭說歷史

    如果能用外交統一,也不會混戰五百多年。春秋戰國不缺乏人才,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其中縱橫家、法家更是帝王之術的踐行者。蘇秦張儀縱橫遊說,是外交的佼佼者。秦國也不乏這樣的人才,反間縱橫聯合都有,然而這一切都是為戰爭服務。不透過戰爭,七國中誰來當王,其餘六國都不會同意。憑什麼他們要低頭稱臣嘞?戰國打得一鍋粥,基本天天打,要想結束紛爭唯有以戰止戰,誰的拳頭硬誰就是霸主。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太天真了?

    第一,弱國無外交,外交手段是建立在強大國力之上的,那是戰爭的另一種形式,不可能單獨存在;第二,要是能打贏秦軍的話,六國憑什麼認秦始皇為主君?憑什麼讓自己背棄祖宗變成秦人?他們又沒吃錯藥!

    就算打不過,心裡也是痛恨秦國的,一有機會就要造反。

    不透過戰爭,只是上下嘴皮子一抹就想讓人家俯首稱臣?這怕是不行哦!哪怕出馬的是張儀、蘇秦、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他們大概也無法說動一個國家主動投入秦國的懷抱。

    當然,如果此時他們後面還跟著一支驍勇大軍的話,哪怕口才不是那麼好,成功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

    想要征服一個國家,戰爭是避免不了的。但事實已經證明,只有戰爭也是不行的。

    秦始皇才去世,各地就紛紛起義了。

    雖然都是起義軍,大家身份還不一樣,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是快要活不下去的底層人士;項梁則是楚國舊貴族,還有很多六國舊貴族隨之起義,復辟自己的國家,原國君嫡系大概是找不到了,那就隨便找個和國君有血脈關係的人來當大旗。

    而且真正推翻秦朝的就是這批舊貴族。

    有人說秦始皇要是把六國遺族都殺了,大秦會安穩得多。言下之意是殺的人還太少。

    我可以肯定的說,這是個根據結果倒推出來的謬論,類似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找不到真實病因,這裡不痛了那裡也還會痛。

    秦國殺的還少嗎?當年長平之戰中白起殺了降卒四十多萬!趙國怕了嗎?怕!服了嗎?沒服!只要有機會,還是要抗秦。

    總不能把六華人全都都給殺了吧??要全殺了,打下六國也沒太大的意義了。

    究其根本,在於秦始皇太急。這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也不知道為啥,秦始皇彷彿總是覺得自己壽命不長的樣子,似乎想趕在過世之前做完想做的事,火急火燎的以雷霆之勢迅速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固然可以稱讚他行動力超強,但也能從中看出粗暴簡單。就像是個人只管抬起碗大口大口吃飯,也不怕把胃給撐壞了,更不管能不能消化,反正吃就對了。

    以秦始皇的遠見以及當時大臣們的智慧,怎麼會看不出這樣做的隱患?可他們還是那麼急那麼急。這有點像二師兄吃人參果,吃是吃了,味道怎麼樣不知道。

    踏平六國之後,秦始皇開始了另一種追求:尋仙問道求長生!要知道那時他還是壯年啊,離壽盡遠著呢,會不會擔心的有點過早了?真的就像是知道自己會早死一樣,神秘,不解。

    但沒等找到神仙他就死了。

    胡亥怎麼駕馭得了這麼龐大的帝國?於是秦二世而亡,分崩離析。

    雖然時間很短,但秦朝是後世各封建王朝的樣板,為後世各朝的統治和發展提供了方向。

  • 7 # 今說昨事

    首先外交是建立在強大的國力上的,自古弱國無外交,自身硬實力不行,在談判桌上是討不到便宜的,這種事情歷史上發生的太多太多了,從漢初與匈奴的外交,到清末的外交,再到近代香港迴歸。如果沒有硬實力的情況下縱使你外交官的多麼機智,多麼能據理力爭,在大炮面前只能吃虧。家底厚說話才能硬氣,陳毅擔任中國外交時就說過,只有這個原子彈響了,我在外面說話才夠份量。

    從春秋到秦國建立,秦從西域邊陲小國到稱霸一方的諸侯靠的不是嘴皮子,打不過隨時有可能被別人滅掉,只有透過不斷征伐壯大自己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若想統一六國,單靠外交就更不行了,東方六國也想著一統天下,這樣只能比比誰的拳頭硬了。

    外交有多少作用完全是建立在綜合國力上,最後滅齊國依靠外交手段解決了,原因也很簡單,東方5國皆被滅,齊國獨木難支,全方位落後於秦國,翻盤秦國可能無限接近為0,最後獻城投降更是反映了外交是建立在國力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緊湊型車加速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