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緣閣主

    何紹基儘管名氣很大,但是能看懂他作品的人不多。筆者也是最近在書法上小有心得,才恍然大悟。

    其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傳承與創新,內涵豐富,空靈灑脫。二,筆法跌宕起伏,打破常規,自成一體。三,筆墨意趣,渾厚天成,得意忘言。

  • 2 # 千年蘭亭

    清代的書法很有意思,行草的水平整體並不高,但書論出了不少,尤以包世臣、康有為為甚。於是,這些書論中難免就良莠不齊,謬論百出。

    “迴腕法”便是包世臣一手炮製出的、嚴重違揹人的生理特性的執筆方法。試想,虎口平齊,勾著手寫字(如上圖),這樣彆扭不彆扭?

    可偏偏何紹基是個老實人,也是個執拗的人,他相信了包世臣那套說法,以如此彆扭的執筆苦練了近十年,終於創造了別具一格的“紹基體”。

    看來,何紹基同志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

    這不由讓人想起了《射鵰英雄傳》中的歐陽鋒。黃蓉以一本顛倒了上下左右運氣之法的《九陰真經》哄騙歐陽鋒,不想西毒竟以此練成絕世武功,打敗了天下英雄,登頂華山。

    當然,歐陽鋒瘋了,但何紹基沒瘋。可以說,何紹基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個清代行草,否則,清代行草真的乏善可陳。

    何紹基的行草,其底子是顏真卿,絞轉騰挪中,裹鋒而行,篆籀之氣十足,這一點,對比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稿書可清楚看到。

    說到清代書法,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便是碑學。清代嚴酷的“文字獄”、萎靡不振的書風以及大量文物的出土,促成了金石學的崛起。而何紹基的書法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碑學的趣味與雄強,看似拙、醜的造型中透露出小巧與大雅。

    寫書法的人都知道,“二王”的秀雅與顏真卿的雄放,是行書的兩條主線。一般認為,這兩大行書不易熔於一爐,但何紹基作了嘗試並很好地合二為一,形成自家風格。

    “紹基體”典型的風格之一,便是其筆畫末端細細的“尾巴”,這是比較明顯的“二王”的風格。整體的大氣,配上區域性的妍美,這便形成為何紹基獨具特色的風格。

  • 3 # 狂喜淡墨a

    從哪幾方面欣賞何紹基書法?

    何紹基為清代書家,承家學,性有犖犖大端,豪爽於酒飲,能寫詩,具有漫衍,楹聯,趣味橫溢,說句實在,古書家,皆同何翁一樣,勖以實學。

    何翁,詩學文章,宗李、杜,韓、蘇諸家。且通經史,律算,愛好金石。

    故是謂大學家,性情人。

    湖南道州人(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其父何凌漢為尚書,家學甚富,潛移默化於書香門第,為官人家之子弟,好學甚篤,道光十六年,考為進士。官進翰林院編修。文差,一生曾做四川提督學政,崇學敦教。

    因言事罷吏謫歸,屬於不如意,不得志,於是乎得以從書藝把玩。功底深厚。

    初臨顏體,後行書頗有肥勁,血肉筋骨俱存。在漢、魏書墨中浸透,遍臨之,皆過百多遍。

    中年極致北碑,得力於《黑女志》,此時則臻格沉著之境界。

    晚年,探源篆隸,入神化境,達十餘載。尤其是課勤,其早歲,楷習蘭臺《道因碑》,行書臨顏真卿《爭坐位帖》《裴將軍詩》。

    觀何翁書體,周金漢石,入行楷之內,自成風格。用筆沉雄,如銜標勒馬,意態拙氣,書寫時忽而筆湧壯士鬥力,一行之內,字大小不一,筆畫長短誇張。

    執筆迴腕法,每每寫字畢,大汗揮雨,可知執筆法,皆用渾身之力。

    總之,從二方面欣賞,帖學,追唐,碑學,追漢,北魏,中年,行書,晚年篆,分隸。

    可見何紹基,糅四體八法為一爐,帖碑相雜。加之彆扭的執筆法,形成了何翁風格書體。表現了拙,勁,恣肆,逸氣。

  • 4 # 莫安營

    湖南何紹基,雄踞晚清書壇,卓然成家。位高權重的曾國藩,平生有兩大憾事,一是文章不如梅曾亮,二就是書法不如何紹基。可見,何紹基的書法,在當時確是名重士林,獨領翰風墨騷。

    年屆不惑,何紹基得中進士,後在國史館和武英殿等地上班,五十四歲,簡放四川學政。學政這個官,不算大,卻也不小,不過,何紹基沒做多久,就罷官歸閒了。從此,書院講學,優遊山水,日子倒也過得逍遙自在。

    有一個叫楊翰的人,在湖南做知府,傾慕何紹基的書法,還極力結交何氏其人,二人成了好朋友。楊翰可謂是何紹基的鐵粉,學何書,形神兼備,清人筆記稱“其書可亂何,掩其下款,雖廠賈莫能辨”。

    何紹基的書法以顏真卿的筆法為基礎,融入篆隸的筆意。顏書是何氏的家學,何紹基之父何凌漢,做過戶部尚書的大官,其書法取徑顏、褚,富於篆味。何父教子,有著名的四個字:橫平豎直。當然,這個“橫平豎直”,不是指字的外在結構,而是刻意強呼叫筆必須中鋒。

    何紹基的書法,得力於漢魏碑版。清初滿漢畛域未泯,猜忌防範,屢興大獄,士人為避禍全身,只得埋頭做考據學問,對古代文獻的研究一時取得了許多成就,也使北宋以來的金石學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對於出土碑碣的書法藝術價值,人們自然不肯放過,鄧石如、伊秉綬、趙之謙、楊沂孫、吳大澂、沈曾植等等,都是從碑版中汲取營養的書法高手,何紹基也不例外。

    早年,何紹基得到孤本《張黑女墓誌》,摹習而得其沉著之境。後來學習漢碑,何氏用功最深的是《張遷》、《禮器》,力取其金石氣。

    何紹基書法講究中鋒用筆。這既是顏真卿書法的內在基因,也是欲得周金漢石之氣的必然要求。中鋒用筆的圓深飽滿,既可表達古樸厚重的金石意味,還能展現勁力內斂的沉著氣概。為此,何紹基發明了一種特別的執筆方法:懸臂迴腕。

    據說,懸臂迴腕的執筆法,是何紹基從猿猴的動作中領悟到的(雲蒸霞蔚的峨眉山,搔首弄姿的猴子不少,我遇到過好多次,可就是一點都沒“悟”到)。用這種執筆法寫字,必迴腕高懸,通身力到,並使手指僵硬,在驅動柔軟的長鋒羊毫時,線上條上留下細微的手指神經未梢顫動的痕跡。

    這種執筆法顯然相當吃力,寫字半紙,不免已汗浹衣襦。但何氏獨具趣味的筆墨線條,也由此產生了。何紹基自號“蝯叟”,“蝯”就是“猿”,大約是紀念猿猴的昭示之功吧。

    何紹基無疑是具有創新能力的書家,他將顏真卿書法,篆隸的筆法,自己獨特的線條相融合,以篆隸筆法寫行寫草,成功的整出了富於美感的新花樣,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 5 # 寫字吧

    何紹基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聞名於世,他被譽為“對聯聖手”"清代第一",其“迴腕法”也影響深遠。想要欣賞何紹基的作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書學淵源及風格

    何紹基書法秉承家學,在深入研習顏楷的結體,以及北碑筆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豐腴灑脫、碑帖結合的書風。

    何紹基從臨《道因碑》入手,在《爭座位帖》《張黑女墓誌》上下過深功夫,對中鋒筆法理解極為深刻,曾說:“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他認為中鋒是篆隸筆法的核心,"通篆隸於各體"。

    (何紹基 《臨張黑女墓誌》)

    何紹基書風沉著俊爽,有內涵圓潤之美,筆意輕鬆,造型靈活多變,章法穿插錯落、老辣蒼勁,細細品味,能體會到筆未到意先到的意境。

    他的小楷筆意含蓄,行草融篆隸筆法。早年書風深受顏真卿、北碑的影響,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中年逐漸形成自己的書風,縱逸厚重。晚年已如火純青,以意為之。

    “迴腕法”執筆

    關於"迴腕法",明代董其昌曾考證“迴腕”確實是古法,“唐人書皆迴腕”,但回的是筆鋒,是運筆之法,並不是執筆之法,“宛轉藏鋒,能留得筆住”。啟功也曾批評其“迴腕法”為“豬手法”,明顯違背生理構造。但不可不說,“迴腕法”確實是何紹基在執筆上的創舉。

    也許跟他迴腕執筆法有關,他晚年書作明顯帶有“顫筆”,這也形成了何紹基別具一格的書風。

    此幅對聯,“更”“都”明顯有“顫筆”出現。

    曾國藩曾評何紹基書法必流傳千古:

    “子貞之學長於五事,一曰《儀禮》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傳於後世,以餘觀之,此三者餘不甚精,不知深淺,究竟何如,若字則必傳千古無疑。”

    可見何紹基在當時書名甚大。

    值得一提的是,何紹基不止是書法家,他還也是個詩人,只因書法成就甚高,將其詩名掩蓋。

    何紹基平生所作,對聯特別多,據他日記記載“寫大字至暮,連夜得對子有一百零七幅”,曾一天寫過107幅對聯,而他傳世的對聯內容很少有重複,所作對聯內容必與所贈者相符。他曾作有一聯“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著實耐人尋味。

  • 6 # 神韻軒書法

    怎樣欣賞何紹基的行書作品?現以他意臨的王羲之《蘭亭集序》為例試作分析。

    王羲之《蘭亭集序》原帖秀逸、精微、入筆精巧、尖細、靈動。字勢圓轉。中宮緊密。

    何紹基臨《蘭亭集序》,雄強渾厚,藏鋒起筆、方起筆較多,字勢方硬。中宮寬闊。

    何紹基行書,注重生澀老辣,厚重樸拙,字的重心下移,字字獨立。重方不重圓。引碑入行,把方筆、隸書的鉤畫、捺畫和篆書的圓筆巧妙自然的融進作品中。運筆沉重有澀味,使作品具有金石氣和篆籀氣,高古敦厚。筆勢、字勢較活,行氣連貫,雖引進了楷書、漢隸、篆書的端莊凝重及一些用筆的特徵,但通篇字字生動,有天真樸拙之趣,不顯板滯,有顏體行書的構架,有《張遷碑》、《張黑女碑》的意趣,當然也保留了一些《蘭亭集序》裡的精神意趣。

    臨摹何紹基的行書作品,要參臨顏體楷書和行書。以及一些漢隸、篆書。才能學到他經脈。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為何紹基臨蘭亭集序。)

    以下單字為筆者臨此帖的習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情商,情商包括哪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