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仲由子

    蒙古馬看起來矮,但耐力十分好。屬於戰馬中的戰馬,適應蒙古草原的冷暖氣候,並且當時的蒙古馬在調教後不會動不動就引起馬驚。

    蒙古馬主要是耐力適合蒙古軍團的長途跋涉作戰方式,並且沒有圈養一說,從小散養。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當時草魚上的暴雪。由於從小散養膽子相當的肥,遇狼也不驚,趕揚蹄踢碎狐狼腦袋,所以在廝殺的戰場上蒙古馬也極少因為馬驚引發騷亂。

    抗戰期間蒙古馬也是我軍馬隊首選馬種,當時有一個小插曲就是外敵冒充我方人員,就因為騎的不是蒙古馬被揭穿。

  • 2 # 執斧談史說事

    成吉思汗和其子孫帶領的蒙古大軍之所以能夠橫掃歐亞蒙古馬可謂是居功至偉,但是我們知道蒙古馬在諸多品種的馬中其實是相對比較矮小的,比起阿拉伯馬等高頭大馬來說在力量和速度上都處於劣勢。

    那麼蒙古馬究竟有什麼制勝法寶,能夠讓蒙古大軍靠著看起來矮窮矬的它,打的擁有高頭大馬的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丟盔棄甲呢?原來比力量和速度身高來,只有1.3米左右的蒙古馬固然比不上那些身高1.5米以上的阿拉伯馬等高頭大馬,可是蒙古馬也有著這些高頭大馬所不具有有的兩大優勢。

    蒙古馬的第一大優勢就是生存能力超強。蒙古馬不僅只需要少量的飼料就可養活,甚至靠吃少量的草也可以成活,而且不怕嚴寒和酷暑等各種惡劣氣候,總之就是馬中的小強可以說生存能力非常的強。這就使得蒙古草原長期以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馬產區,蒙古馬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馬,充足的馬匹數量使得每個蒙古士兵都擁有至少兩三匹以上的馬。而阿拉伯馬等高頭大馬則不僅食量大飼養成本高,而且不耐嚴寒酷暑非常嬌貴,自然數量有限這些裝備它的大軍人均想要擁有一匹馬都不可能。

    蒙古馬的第二大優勢就是忍耐能力超強。蒙古馬不怕嚴寒和酷暑本身就說明了其有非常強的忍耐力,這種忍耐力體現在馬的奔跑速度上就是雖然爆發力不如那些高頭大馬,可是論持久的奔跑能力則要遠甚於那些馬。要知道蒙古馬一天跑上百公里根本就不在話下,可是要是讓這些阿拉伯馬長期這樣跑不累死才怪,所以戰爭中蒙古馬的機動性反而更強。再加上蒙古大軍60%都是輕騎兵,而阿拉伯人和歐洲人都擁有大量中騎兵,機動性就更加不如那些來去如風的蒙古大軍了。

    恐怖的是,蒙古大軍也契合了蒙古馬超強的生存能力和忍耐力的兩大特性。蒙古大軍可以在馬上生活幾天幾夜不下馬,可以不斷換乘馬匹經常一天行軍兩三百公里,這樣恐怖的行軍速度在簡直讓敵軍不寒而慄。蒙古大軍還僅憑少量肉乾和馬奶就可以生存下去,可以說對後勤的依賴那是非常的小,這樣持久的作戰能力簡直讓敵軍絕望。所以說蒙古好像天生就是為蒙古大軍而生的,正是兩者高度的契合性造就了一度橫掃歐亞的蒙元帝國。

    當然了蒙古大軍之所以橫掃歐亞也絕不僅僅是蒙古馬的功勞,他們先進的蒙古複合弓配合精湛的騎射技術讓敵軍聞風喪膽,大迂迴戰術等戰爭技巧讓習慣於正面決戰的阿拉伯人和歐洲人難以招架,動輒屠城和使用炮灰等恐怖心理戰也讓敵軍經常不戰自潰。所以說是眾多的因素造就了13世紀的蒙古旋風,這也可能說是遊牧民族最輝煌的時刻了,接下來進入熱兵器時代後這樣的輝煌就不可能再現了,而蒙古馬等諸多的名馬也沒落了,淪為了人們比賽娛樂的工具!

  • 3 # 文史包袱鋪

    中原啥都有,就是沒有戰馬

    在冷兵器時代,戰馬就相當於坦克。

    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的邊患,完全來自於北方。這個北方包括,西北、正北、東北。

    你也許會覺得奇怪,一向在文明制度上,佔據優勢的漢族政權,為何常在戰爭上輸給野蠻不開化且在當時被稱為“蠻族”的北方遊牧部落?

    這個現象,其實跟校園霸凌是一樣一樣的。

    你會發現,一般來說,光憑武力,學霸基本打不過學渣。

    不管學霸腦子多麼好用,在學渣們拿起醋缽兒大的拳頭時,眼前虧還是得吃一吃的。

    同理,當時的“蠻族”,在文明程度上,雖然比不上中原那幫“之乎者也”的聖人子弟。

    但你擋不住人家拳頭硬。

    中原啥都有,就是沒有戰馬。

    原因何在?

    養馬要的兩大天然條件,中原壓根不具備。

    養馬需要大草原

    第一大條件是大草場,這在長城以北才可能存在。原因很簡單,長城這條防線,大致就是中國地理意義上的400毫米年降水量線,這裡正好區分了半溼潤與半乾旱區分界線,也就意味著“農—牧”區的分界線。

    說白了,過了這條線往北,草地綠油油,牛羊大大地好,但水田麥地,基本光溜溜,種了也白種,沒戲。

    這種地方,當然是養馬的好去處。但是,光有草,也不行。

    養馬需要大雪山

    因為,養馬的第二大條件,就是冰天雪水。

    馬這種動物,具備極端烈性的體質。如果你瞭解過中國十二地支學(即十二生肖),便很容易明白,這是極具天地之火性的生物。

    順便提一句,古人認為一年十二個月份裡,最熱的就是農曆五月,這時候天氣地氣都達到極陽之狀態,所以農曆五月,其實就是午月,十二生肖中的午,就是馬。

    因此,午月最熱,午馬最燥,它必須飲雪水,才能止烈性。奔跑幾千裡的駿馬,並不懼一口氣飲數升冰雪融化之寒水,換了其它動物,恐怕小心臟壓根受不了這般寒涼。

    那麼,中國能夠具備大草場、長年的冰雪之地,也只有北方了,也就是開篇所說的西北、正北、東北。其中,三個地方的馬群,以西北最好,正北次之,東北又次之。

    宋朝:吃了沒戰馬的虧

    這裡,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為何自五代十國後晉皇帝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以後,北宋長年打不過遼國。除了人家把國家領土,都設到長城以內來,讓你沒有真正意義的邊防線外,還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原因,北宋長年沒有良好的戰馬。等於你跟人家國家打戰,沒有坦克。那你還打啥?冷兵器時代,一個騎兵可以攻擊十幾個步兵,你大宋光有步兵優勢,這顯然是肉包子打狗,不夠人家練的。

    同時,西北也是個養馬的好地方。可是,西北自唐以後,就出現了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到了北宋第四個皇帝仁宗統治時期,党項人就建立起西夏國了,李元昊稱帝。這時候,大宋還咋完?人家都稱帝了,你的戰馬還能搞到嗎?你的騎兵還能建立起來嗎?一直到神宗同志上位,這號稱要變法圖強的皇帝,也沒能解決戰馬問題,即便一代明相王安石,也只能搞個養馬法,讓政府買馬苗,僱老百姓養馬,馬養大了再轉賣給政府,可是這招養馬法,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即馬脫離了朔北那苦寒之地,就容易得瘟病。這就是大宋朝,始終沒有良好戰馬的原因。

    所以,西夏人就憑藉著自己的騎兵優勢,在夏宋邊界上很是囂張了一段時間。宋朝乖乖地給西夏很多年歲幣,兩國只能友誼地久天長了。就連北宋都被金國滅了,也沒能拿西夏怎麼著。

    成吉思汗滅西夏,跟馬有關

    但蒙古人有遠見,我們知道西夏國最後是被蒙古人滅了的。

    當時,成吉思汗滅西夏,除了他的戰略意圖中,除害怕西夏與金國結成抗蒙聯盟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即西夏是良馬場地。等於這個地方給你提供了打戰所需的“坦克”。這怎麼能不讓成吉思汗所覬覦,所以他不惜以60多歲的身體,親征西夏。

    當然,最後一代天驕,射完西夏這隻大雕之後,自己也撒手人寰。

    在這裡,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蒙古人所騎的馬,單純的只是蒙古馬。至少征服了西夏以後,他們也使用了西夏馬。誰也沒規定,不能使用被征服者的武器吧?

    但您要說蒙古馬的優勢和劣勢,自然蒙古馬腿短,個小,這是非常明顯的外觀條件。可是,這又如何!黑人賽跑冠軍劉易斯,不也是腿短,個小?這不耽誤人家拿賽跑冠軍。

    同理,蒙古馬雖小了點,可是非常能跑,那小心臟簡直是冷兵器時代“天字第一號”的發動機引擎。雖然,人家只有1.3米的個頭,比起那中亞的阿拉伯馬1.5米高富帥的模樣,確實有點遜色。

    可是,中亞阿拉伯馬都是溫室裡的花朵,不經歷草原的風雨,不能見世界的彩虹。相反,蒙古馬卻是長年在嚴寒酷暑中生存,而且繁殖能力超強,當時的蒙古馬是世界上數量佔據頭號的馬。每個蒙古士兵必須騎著一匹戰馬,再牽著五匹戰馬,一路風馳電掣地從蒙古斡難河,奔赴一座座遠在中亞、東歐、東南亞的城池。

    中間跑累了,再換乘另一匹馬,這樣輪流著一路就能跨越萬里。有時候,甚至在草原上,蒙古人也套著Mustang,隨時馴化,這是蒙古人天然的本事,一個蒙古孩子,才幾歲就能騎馬縱橫在草原上,這在中原和其它國家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但他們確實是這麼幹的。

    蒙古小哥哥都會套馬杆

    就像那首歌裡唱的:“套馬的漢子威武雄壯 飛馳的駿馬像疾風一樣 一望無際的原野隨你去流浪 你的心海和大地一樣寬廣…….”

    除了蒙古馬能跑能吃苦,蒙古人也跟馬一樣的能耐寒吃苦。

    他們打戰不需要像其它國家一樣,那麼長的戰略物資輸出,那麼長的戰略補給線。

    這話在兵法上,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換了蒙古人呢,啥叫糧草先行,人家壓根不在乎這個。60℅的蒙古大軍都是輕騎兵,他們出兵帶著牛肉乾,喝著酸奶,哪裡需要帶那麼多糧草?一個士兵換五匹馬,一匹馬日行兩三百公里不在話下,這種行軍速度,簡直是閃電戰的鼻祖。它不需要帶太多的輜重。它很快就能打到對方的城下,把你拿下,就有飯吃。只要打戰,基本都是收穫。打的贏就打,打不贏騎著五匹馬,喊著六六順,哥幾個又跑回草原去,他連城池都不建,隨草而居,隨地扎帳篷,茫茫大漠,你到哪兒找他們去?然而,人家蒙古人打的中原、中亞、東歐都是有城堡的啊,你跑得了和尚,你跑得了廟嗎?

    何況,中亞、東歐都是阿拉伯馬,跑得過蒙古馬嗎?

    一旦被蒙古馬追上,這邊再配合蒙古人的左右翼包抄戰術,加上改進過的複合弓,以及精湛的騎射技術,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蒙古人被稱為13世紀草原炫風。

    那傢伙,那是最炫民族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