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識源於閱讀
-
2 # 狄飛驚
楊家將,一個光輝的名字。在中國,楊家將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儘管楊家將的故事跟真實歷史差別很大,但楊家將滿門忠烈,赤膽報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
楊家將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金刀楊令公楊業,他也是初代楊家將創始人。楊業有七個兒子,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忠君報國,是為二代楊家將,但由於受到奸臣排擠和陷害,楊家將的最終遭遇很慘,他們在金沙灘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楊五郎、六郎等人倖存。
【特別提示:以下故事源自楊家將演義等小說,並非正史】
七子去六子回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再度親征遼國,意欲一雪上次親征高粱河慘敗之恥,楊家將作為宋朝軍隊的三大王牌主力之一,義不容辭隨軍出征,並擔任前部先鋒。
出發前,楊業曾率七個兒子拜訪五臺山智聰禪師,智聰禪師乃得道高僧,早已預見楊家將的命運,委婉奉勸楊業解甲歸田,但楊業卻表示以天下為己任,邊境不寧,百姓不安,眼下還不是退休賦閒之時,只要宋遼雙方和平,天下安定,他絕不留戀權位。
智聰禪師見楊業決心既定,也感動於他的愛國熱忱,便沒有忍心道破天機,還送給了楊業一句“十二字箴言”——“金沙灘雙龍會,七子去六子回”。
楊業聽了,以為禪師是說自己的七個兒子出征會有六個兒子回來,有一個兒子犧牲,便追問禪師會是哪個兒子犧牲,禪師搖頭不語,不再解釋。
楊業心想天機不可洩露,便沒再追問,既然是保家衛國,戰場搏殺,就難免犧牲,我楊家將絕非貪生怕死之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血戰金沙灘戰事爆發後,宋軍佔據優勢,遼軍陷入不利,狡猾的蕭太后假意與宋軍講和,邀請宋太宗趙光義前往金沙灘談判,實則設下埋伏,準備將之一網打盡。楊業認為蕭太后此舉有詐,力勸宋太宗不要前往,並讓大郎楊延平化裝成皇帝的樣子前往金沙灘。
到了金沙灘,楊大郎的假皇帝身份被識破,楊家將陷入遼軍包圍,被優勢敵軍衝散,楊業只得派七郎楊延嗣突圍,去向宋軍主帥潘仁美求援,自己和其餘六子繼續拼殺。
儘管楊家將浴血奮戰,英勇殺敵,但無奈敵眾我寡,血戰之中,楊業眼見援軍遲遲不到,不願投降,頭撞李陵碑而死,大郎楊延平、二郎楊延宗、三郎楊延輝、四郎楊延朗盡皆戰死,七郎楊延嗣找到潘仁美搬救兵,反被潘仁美誣陷,綁在樹上射死。
經此一戰,楊家將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五郎楊延德和六郎楊延昭倖存,楊延昭突出重圍後返回宋朝國內,楊延德則一人隻身逃出,與其他人失去聯絡。
這時,楊五郎想起五臺山智聰禪師曾給過自己一個小盒子,吩咐自己平時不可開啟,只有到遇難時再開啟,五郎開啟盒子後發現裡面有剃刀一把,度牒一道,明白禪師早已洞察一切,示意自己皈依佛門,心灰意冷的楊五郎決定剃度為僧,去往五臺山。
出家五臺山五郎到了五臺山後,見到智聰禪師才知道,原來禪師早就知道楊家殺戮太重,必有滅頂之災,潛心修佛,才能減輕罪孽,福及後人,五郎聽了禪師的意見,從此在五臺山修行,但他沒有浪費一身好武藝,為五臺山培養了一批護院武僧。
五郎雖然出家為僧,卻仍然心繫天下,後來的北宋皇帝宋真宗到雁門關外狩獵時,被遼軍包圍,陷入險境,多虧楊五郎率五臺山數百武僧拼死相救,才撿回一條性命,宋真宗為表感激之意,要請五郎重新出山,為國效力,卻被五郎婉言謝絕,最後終老五臺山。
如今的五臺山上還有紀念楊五郎的五郎殿。
-
3 # 羽洋先生
五郎楊春,字延德,善使一杆獨角皂金槍;瓦橋關前單人獨騎踹遼營,生擒過遼國郡馬耶律高,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娶妻馬賽英;金沙灘一戰,受傷,後皈依佛門,五臺山為僧,後為大破天門陣出山。
據說五郎八卦棍就是其在五臺山出家時創造出來的。
-
4 # 路遙lgy
評書《楊家將》裡,楊五郎金沙灘一戰,受傷到了五臺山出家了。後來穆桂英打破天門陣時,楊五郎被請下山,幫助破天門陣。破天門陣時有版本說的是,楊五郎斧劈蕭天佐。楊家將大勝,班師回朝之機,楊五郎辭別母親等人,又回五臺山去了。也算是出山為宋朝打擊外侵出了力!
-
5 # 毛筍56561098
毛筍應邀答題:
說起楊家將,應先說楊業,
[楊業](?一986)又名繼業,幷州大原人。父親楊信,任北漢穆州刺史。楊業自幼卓爾不群而有俠士之風度,善騎,射,武藝高強。官位累至建雄軍節度使,屢建戰功,所向克捷,華人號為"無敵"
宋太宗趙光義徵太原(北漢),素聞其名,嘗購求之。並圍大原,太原孤城無險可守,危矣!楊業規勸北漢主劉繼元歸宋,以保全其和百姓生命及財產安全。劉見大勢已去,遂降。
大宗召見楊業,大喜,授:右領軍衛大將軍。宋軍還都,又任命他為鄭州刺史。太宗熟知楊業善防邊境,再次任命他為"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鎮守雁門關,這時契丹進犯雁門關,楊業率軍迎敵,大敗契丹。後契丹軍隊望見楊業大旗,便聞風而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其他戌邊將領多忌之,密奏楊業之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發給楊業,深得太宗信任。
雍熙三年(986),太宗御駕親征遼國,命楊業為先鋒,楊業知不可為,而皇命難違,臨行泣謂美(潘美)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將帥,授之兵權。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死於敵"。此番話摘自:《宋史,楊業傳,卷二七二》楊業在谷口與遼兵血戰數日,末見宋軍來援,而身負數十處傷,被遼所擒,其子延玉戰死。楊業仰天嘆曰"上遇我厚,期計賊悍邊以報君,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君,何面目示活耶!"《宋史:楊業傳》拒降,絕食三日而死。時年約六十。
其子楊延昭(958一1014)本名延朗,楊業第六子,史稱楊六郎。楊業以為"此兒類我"。常從父出征。雍熙三年,從業攻應、朔,為先鋒。鹹平二年(999)冬,遼軍南下,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在城上灌水為冰,致遼軍因城堅而滑不能上,遂退兵,延昭乘機大開城門,追殺遼軍,大敗遼。其後屢敗遼軍於河北邊境。官至高陽關副都部署。他號令嚴明,愛兵如子,身先士卒,鎮守邊境二十餘年,繼楊業後乃北宋一代名將。後病逝,享年五十六歲。還想敘述潘美,限於篇幅,故略。
楊家將一門忠烈,其故事家喻戶曉,後在戲曲、評書又編出許多故事,如:穆桂英和楊文廣,佘太君率十二寡婦徵遼,楊四郎降遼做駙馬,還有就是本題楊五郎出家五臺山為僧的故事。這些都是杜撰出來的,史書上並無記載。
回覆列表
楊五郎歷史簡介:楊五郎的故事是怎樣的?楊五郎的結局如何?如何評價楊五郎?本文這就為你介紹:楊五郎歷史簡介
楊春,字延德,楊家將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人物,金刀老令公楊業的第五子,故稱“楊五郎”。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
金沙灘一戰中只剩下自己單獨應戰,最後寡不敵眾,削髮假裝僧人逃過追兵,但其後往五臺山為僧。
楊五郎的故事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親征遼國,下令三大主力軍——楊家軍(主帥楊 業)、潘家軍(主帥潘仁美)、呼家軍(主帥呼延贊)隨駕出征。楊家軍為前部先鋒,潘家軍為中軍保駕,呼家軍在後接應、供應糧草。
到了五臺山,楊業率七子上山拜佛,以求平安。方丈智聰禪師得道高深,見楊業以天下為已任,極為感動,不忍楊家遭受滅頂之災,卻又不敢道破天機,便勸楊業解甲歸田。老令公嘆道:“楊業並非貪功好戰之人,只因遼兵屢犯邊疆,不單我大宋子民,就是遼國百姓也是深受其害。
楊業唯有以戰止戰,逼迫遼國退兵,為天下百姓謀福祉。若宋遼兩國平息干戈,友好往來,我楊業定解甲歸隱,不問功名利祿。”智聰禪師道:“我有一言,留給將軍——金沙灘雙龍會;七子去六子回,” 老令公以為會有個兒子回不來,便請智聰禪師解說,禪師搖頭不答,老令公也不勉強,逐率七子下山出征。
楊家軍作為主力先鋒,所向披靡,遼兵節節敗退。遼國蕭太后為鼓勵士氣,親臨幽州前線,與宋軍對峙。蕭太后見楊家軍作戰勇猛,遼兵屢次攻打北宋都為其所敗。
楊家眾將更是各個武藝高強,遼國上將蕭天佐、蕭天佑、韓延壽、耶律休哥、耶律斜珍等都不是楊業的對手。於是蕭太后想出“以退為進”的計策,藉口談判,請宋帝赴金沙灘商議,想誘出宋帝與楊家軍,佈下天羅地網,準備一舉擒下宋帝與楊家將。
楊業識破詭計,因長子楊延平長得與皇帝相象,便向太宗建議由延平穿上皇袍,假裝皇帝與遼國蕭太后談判。奸臣潘仁美卻極力勸阻,說有損國體。
最後在楊業的力諫下,太宗同意由楊延平代替自己,率軍遠赴金沙灘。而蕭太后也命天慶王代替自己,率領遼國精兵赴金沙灘,積極備戰。
楊五郎的結局
金沙灘上,宋遼兩軍對峙,殺機四伏。談判過程中,天慶王看出皇帝是楊延平假扮的,計策已被天慶王識破,逐下令開戰。楊業沉著應戰,命楊家軍分成三路殺進。左路由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輝率領;中路由楊業、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率領;右路由四郎延朗、五郎延德率領。
楊家軍奮力抗敵,從已時戰到巳時,突然遼軍劇增,將楊家將三路人馬分而圍之,使其左右前後不得相顧。楊業發現敵情有變,於是發令左右兩路向外突圍,同時派七郎延嗣衝出重圍,找主帥潘仁美,搬救兵求援。
中路軍在激戰中被遼兵衝散,楊業且戰且退,戰至午時。當退至陳家谷時,餘部只 剩下百十人,仍不見援兵。楊業以死相抗,最終全軍覆沒,老令公不想被捕受辱,一頭撞死在李陵墓前。
七郎楊延嗣回到宋軍大本營,請潘仁美搬救兵求援。潘仁美痛恨楊家,不肯發救兵,更恨七郎曾在擂臺上將其子潘豹打死,於是假意好言款待,將七郎灌醉後綁在芭蕉樹上,命軍士萬箭齊發,七郎被亂箭穿心而死。
六郎楊延昭在亂軍中反覆衝殺,尋找父兄,終因遼兵甚眾,只好退出金沙灘,派兵打探,等待訊息。原來“七子去六子回”並非有六人歸還,而是隻有第六子楊延昭一個人脫險。後來潘仁美追究楊家軍戰敗之罪,欲殺六郎。
六郎在部下的保護下回到天波府,在家中“詐死”,假設靈堂,自己住在幕中由家人每天送飯,後被天官寇準發現請回家中。後人為楊家鳴不平,就將這一故事編成《寇準背靴》的戲劇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
左路軍的大郎楊延平見天慶王在山上坐觀楊家軍困獸之鬥,旁若無人談笑風生,大怒,提弓拉弦,一箭射死天慶王。惹惱了遼兵,被亂槍挑死。
二郎因為救兄心切,被遼兵砍去馬腳,自己掀翻戰場,被千軍的亂馬蹂踏至死。三郎逃跑到蘆葦不到一里時,被蘆葦草內的長鉤套索,把延安的馬絆倒,延安傾倒離開馬鞍,此時被遼兵殺害。
右路的四郎楊延朗衝出重圍,半路又遇到遼將韓延壽、耶律奇率精兵四下圍繞,部下全部陣亡,四郎隻身被捕。而五郎延德只剩單槍匹馬,後面喊聲不絕,遼兵乘虛趕來。
延德想到當日到五臺山拜佛時,智聰禪師曾留給自己一個小盒子,吩咐自己遇難則開,於是從懷中掏出盒子,只見裡面裝著剃刀一把,度牒半紙。延德會其意,卸下戰甲、頭盔,掛於樹上,用剃刀剃光頭髮,輕身走往五臺山去了。
五郎上了五臺山後,智聰禪師和他大談佛經,並說楊家雖有功於社稷,但在戰場上殺戮太重,以至遭受滅頂之災。勸五郎全心修佛,減輕罪孽。
於是五郎從此出家,潛心修佛,為免一 身武藝失傳,便將楊家棍、楊家刀、楊家三十六路梨花槍等楊家傳統武術傳於楊家子弟。在此基礎上楊五郎還發展了其他的僧人也加入,也為五臺山培養了一批護院武僧。
如何評價楊五郎?
雖然史書對楊五郎的事蹟介紹很少,但是,楊五郎對楊家的貢獻是最大的。楊五郎是一位最神秘的人物,也是最具有爭義的人物。
有人說:他怕死當和尚。這是沒有根據的,在幽州為救宋太宗他冒著雨點般的疾箭,拼死把宋太宗救了出來,並一氣背了二十里。他難到說怕死嗎?
宋真宗生性愛遊玩打獵,到雁門關外打獵時被蕭太后包圍,差點掉性命,是楊五郎帶幾百僧兵拼死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返回汴梁。
宋真宗為此感激不盡,幾次犒賞都被五郎以出家人的身份回絕,宋真宗為答謝救命之恩頗費了一番心事。無奈,在楊五郎歸天后,朔了一尊鎦金銅像以示再造金身,才了結了心願。
正是因為楊五郎在史書的記載很少,才使的五郎的傳說越傳越神,家譜裡也說五郎“削髮為僧成仙”。楊五郎的確在出家後很少活動,因為,他肩負著保護楊家後代的重任。
在山東的雲梯關守將楊茂就是楊五郎的後代。當地的地方誌就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