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娜娃12345
-
2 # 慕藩怪談
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有區別的,一般姓表示血緣出身,氏表示社會集團。當時一般人的稱呼為氏,而姓只在辨婚姻時使用,女性稱姓,而男性不稱。
先秦時期,稱呼一個人未必是用姓或者氏,他的國家、氏族、地位、封底、官職那個比較有影響力,有存在感,史書一般就怎麼稱謂。
例如商鞅,名為鞅,因為他封地在“商”地,所以史書一般稱呼為“商鞅”,又因為他是衛國公孫氏,也可以稱謂公孫鞅,他也是姬姓,衛氏,也可以叫衛鞅。
先秦時期王室的各代君主,基本都不稱氏,也不稱姓,只稱名。
所以,扶蘇、胡亥都只是名字,沒有姓氏。
-
3 # 歷史百川
秦始皇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贏扶蘇,一個叫贏胡亥。贏是姓,扶蘇和胡亥是名。
秦始皇叫嬴政,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們經常把贏扶蘇稱之為“扶蘇”,把贏胡亥稱之為“胡亥”。就有了老爸姓贏,一個兒子姓扶、一個兒子姓胡的錯覺。
其實沒有人直呼他們大名是因為在秦朝時,大臣們稱呼皇帝的兒子都是在“公子”二字的後面加皇子的名。比如“公子扶蘇”、“公子胡亥”、 “公子將閭”,就像我們現在看清朝電視劇,稱呼皇子都是在排行後面加個“爺”字。比如:“四爺”、“八爺”、“十三爺”。
再換個說法,姓和名是分開的,而我們平時稱呼某些歷史人物的時候都只是喊了名,並沒有帶姓。
-
4 # 尋找老家味道
先明確一下姓、氏、名的關係。姓在母系社會時是用來標明共同的母系祖先的,但是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後,姓就被用來標明共同的父系祖先了。氏則是根據國名、邑名、居住地、官職、爵位、職業、諡號、出生地等等用來標明身份的,而且一個人可能有好幾個氏,這個是重點因為後世混淆就因為這個。名就是用來具體區別哪個人的。至於漢代開始姓氏不分甚至混淆的原因首先是弱化戰國貴族階層姓氏的存在利於統治,其次是相關歷史記錄混亂和缺失,這個鍋應該由司馬遷來背。另外先秦對男子的稱呼是氏+名,對女子的稱呼是名+姓。 一、先看嬴姓的來歷,這個起源於伯益,因為馴養鳥獸有功,所以被舜賜姓嬴,嬴伯益是嬴姓的首代先祖(而且這個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二、嬴姓的第一塊封地是嬴造父的,給周穆王做車伕日馳千里有功勞,賜予封地趙城,被稱嬴姓趙氏造父,趙國的第一任先祖。(順便說一下,所有百度百科裡歷代秦王趙氏的說法都是來自史記裡關於趙國先祖這一段記載的斷章取義),他的後代在晉國曆任各種高官,公元前403年獲得周威烈王賜予的諸侯封號之後,公元前376年夥同魏、韓兩個諸侯瓜分了晉國領土,史稱三家分晉。所以說趙國成為諸侯國其實比秦國晚了三百九十五年。 三、嬴姓的第二塊封地是嬴非子的,給周孝王養馬有功(史上最早弼馬溫),賜予封地秦地,被稱嬴姓秦氏非子,雖然這封地小到只有五十里,不能算諸侯國,但畢竟是秦國的第一任先祖。 四、秦國成為諸侯國是秦襄公時期的公元前771年,也就是嬴姓秦氏開。從嬴非子得到秦地作為封地開始,一直到秦始皇為止,一共有三十八任統治者,至於最後兩任胡亥和子嬰就不說了。前五任只能說秦地之主因為沒有成為諸侯不算立國,第八任秦靜公沒有即位不算正統秦王,但是歷任統治者都是從嬴非子開始延續下來的直系血脈,所以每一任統治者都是嬴姓秦氏,這是毫無疑問的。 五、到了秦始皇,出了一點意外,由於其父親秦莊襄王,嬴姓秦氏子楚號異人在趙國做人質期間和呂不韋的姬妾趙姬(重點:這是個沒有姓名的人,趙是地點,姬是身份)有了孩子,所以這孩子就有了兩個氏,按血脈來說是秦氏,按出生地來說是趙氏,全稱就是嬴姓秦氏趙氏政。所以稱呼他為嬴政、秦政、趙政都沒問題,雖然他明顯不會喜歡趙政這個名字。而且這裡還有個小插曲,趙姬的情夫那個能用丁丁當車軸用的嫪毐大家都知道吧?嫪其實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起源於春秋五霸的秦穆公後人分支(因為秦穆公的諡號是嫪),所以嫪毐到底是姓嫪名毐,還是姓嬴氏嫪名毐就很難確認了,不過按照秦始皇生母趙姬沒有姓名的情況來看,這個說法很難成立。 六、綜上,扶蘇應該是嬴姓秦氏扶蘇;胡亥應該是嬴姓秦氏胡亥。公子是源於爵位的稱呼,特別地,扶蘇在沒登上皇位之前基本都會以公子扶蘇稱呼他。
-
5 # 一朵孤獨漂泊的雲
古代只有王權貴族才有氏,普通人只有姓。而秦始皇的姓是贏而他的氏是趙。現在把姓氏合二為一了。秦始皇的名字應該叫嬴政,所以他的姓氏是“贏”。但是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公子扶蘇一個胡亥,都是說的他們的名字,而不是姓氏,他們的名字應該叫“贏扶蘇”和贏胡亥。
-
6 # 贛南客家
秦朝的時候,秦始皇嬴政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做扶蘇,一個叫做胡亥,可是秦始皇姓贏,為啥他兒子不和他一個姓。
嬴政這個名字,不能算錯,但更準確的稱呼,是趙政。
秦王政生於趙國邯鄲,那時候他的老爹異人,在邯鄲做於秦國的人質。
因為生於正月,所以取名政。他是嬴姓、趙氏。
補充一下,古代姓和氏是不同的,一個大姓下,可以有很多氏。
比如姜太公的姜姓,下面又分出了很多氏。
黃帝就更不用說了,姓姬,下面很多氏,都是他的子孫。
姓與氏的區分,大約出現在母系社會,所以先秦時代人們的習慣,是女子稱姓,男子稱氏。
所以,秦王政的準確稱呼,應該是趙政;同理,姜子牙的準確稱呼,也應當是呂尚,不是姜尚。
當然嬴政也不能算錯,只是不符合秦代人的習慣而已;秦代人即便習慣上稱他為趙政,他稱帝后,因為避諱,也沒人敢直呼其名了。慢慢地,人們就更習慣以姓來稱呼他,叫嬴政了。
至於扶蘇和胡亥,當然也是這樣的,扶蘇是老大,胡亥是最小的,中間還有好多,都被秦二世胡亥殺掉了。
他倆都是嬴姓、趙氏,你可以叫他嬴扶蘇,或者趙扶蘇,也是可以的。
不過,因為那時候姓氏稱呼相對不是特別規範(包括名字也是如此),名字的根本目的只是在於標識身份,如果扶蘇和胡亥能把這兩個人的身份表達清楚,嬴字筆畫那麼多,古人也就懶得寫姓氏了,直接叫扶蘇和胡亥多省事,還能省不少竹簡;何況這兩個名字也不會讓人誤會。
-
7 # HuiNanHistory
秦始皇的兩個兒子,扶蘇也好,胡亥也罷——
扶與胡都不是姓氏,而是名字!事實上,先秦和秦朝時期從來沒有贏政這種說法,秦始皇並不叫嬴政。
秦始皇為:贏姓、趙氏、名政。史書多稱其為趙政。
先秦的姓名傳統是: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何為姓?何為氏?
姓,乃“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即“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換句話說:姓表示的是一個家族的血統,而氏則意味著同一個家族內部的分支。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
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因此,秦國的國君實乃嬴姓的分支。要稱秦始皇的氏,而不是嬴姓。
因此,秦漢時期的各種史書,都稱秦始皇為趙政,當時並沒有嬴政的說法。
例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提到,“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這種傳統直到唐朝都沒有改變。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有云:
生於趙,故名趙政。一曰秦與趙同祖,以趙城為榮,故姓趙氏。
如果秦始皇是趙政,那麼他的兒子無論是叫扶蘇還是胡亥都無所謂了,因為這都是名字,而不是姓氏。
正如《史記·秦本紀》的記載: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
胡亥明顯是秦二世的名字!總而言之,先秦的姓氏是比較複雜的。我們一定要知道嬴、趙、政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回覆列表
秦始皇叫嬴政,這個大家都知道。他的兩個比較出名的兒子,一個叫扶蘇,一個叫胡亥。一個姓“扶”、一個姓“胡”。其實不是這樣的,扶蘇和胡亥都姓“贏”。只是沒有人直呼他們大名,因為秦朝時,大臣們稱呼皇帝的兒子都是在“公子”二字的後面加皇子的名。比如“公子扶蘇”、“公子胡亥”、 “公子將閭”。這就像我們現在看清朝電視劇,稱呼皇子都是在排行後面加個“爺”字。比如:“四爺”、“八爺”、“十三爺”。把贏扶蘇稱之為“扶蘇”,把贏胡亥稱之為“胡亥”。就有了老爸姓贏,一個兒子姓扶、一個兒子姓胡的錯覺。不知道的還以為秦始皇被綠了多少次呢。
秦始皇駕崩的時候,李斯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會對他們不利,於是就篡改了遺詔,立扶蘇的弟弟胡亥為太子。並偽造了另一份遺詔寄給扶蘇,這封遺詔上的內容是命扶蘇自盡。贏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秦朝的第二位皇帝,性格暴虐。扶蘇死後,在李斯和趙高等人的擁立下,登上皇位。秦始皇巡遊的時候胡亥是隨駕的。當秦始皇病危的時候,趙高和李斯等人就已經開始籌劃幫胡亥篡位的事情了。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秘不發喪,假傳聖旨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當時不僅僅逼死了扶蘇,同時把20多個兄弟姐妹都給殺了,殘暴的本性從這時候就開始暴露了。
嬴政家也是這樣,贏這個姓是趙國和秦國共同的姓,因為秦國的祖先惡來和趙國的祖先季勝本是親兄弟,周穆公時,趙國這一枝先發達起來,秦國祖先跟著趙國混,稱自己為趙氏。秦始皇是姓趙,當時的人基本都以封地作為姓氏,秦始皇統一後廢除了舊制度,只設立郡縣,所以他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姓氏,而秦始皇本就以出生趙國為恥,這中間還有呂不韋和趙姬的事,所以他不會跟人說自己姓趙,因此也不會給他的兩個兒子姓趙。先秦時期,因為地位、經歷不同,到底名前面放什麼來標識人與人的不同,並不是一概而論的稱“女稱姓,男講名”,比如對地位高的人就一般不稱氏而稱姓,比如齊桓公姜小白,就沒有叫他呂小白,在成為國君之前,人們都稱他公子小白。而有的人可以直接稱呼名,比如晉文公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