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家都養生現在,肉類會慢慢失去銷售市場嗎?
8
回覆列表
  • 1 # torrentxu

    和尚食素,但在有病的時候允許食用奶製品和雞蛋。這是因為葷食熱量更高。人體虛弱的時候高熱量食品有利於儘快康復。和尚沒病完全食素也很健康而且長壽。食素食肉要看身體的需求而非味覺慾念得需要。

  • 2 # 每日塑身課

    肉當然應該要吃,因為吃肉,智人戰勝了其他所有史前人類的族群,繁衍至今成為現代人。

    因為吃肉,我們的大腦才得以發展,所以吃肉是人類進化的根本。

    但是任何東西都需要有個量的界限。

    現代人因為吃得太多而帶來了許多疾病。因此說少吃肉和少吃水果,少吃主食一樣,都是指對食物總量的控制。

    肉能提供人體必須的維生素,礦物質,還能提供優質蛋白,以及優質脂肪。

    人體去除水分後,60%是蛋白質,30%是脂肪,而大腦更是60~65%都是脂肪。肉能提供的動物蛋白也便於人體吸收。而植物蛋白的吸收率先對於動物蛋白要低很多。

    現在大家養生,和肉類沒什麼關係,而是和烹飪方式有密切關係。烹飪時加入過多油,鹽,味精等調味料對身體的傷害超過多吃肉。烹飪的時候,油溫過熱,會讓許多食物的營養成分丟失,甚至生成致癌物質。

    如果為了養生,更應該什麼都吃,控制總量,多用蒸煮的方式,少有炸烤的方式。

  • 3 # 會萌營養師

    1、首先說明: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恰當的吃法。

    2、肉類(魚、禽、蛋、瘦肉等)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優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適當食用對人體是有好處的。肉食中含有的血紅素鐵可以有效預防缺鐵性貧血,是植物性食物中鐵元素所不能及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國民每天水產類40~75g,畜禽肉每天40~75g,蛋類每天40~50g。

    3、雖然肉食有它存在的優勢,但也不能過量食用。肉食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尤其肥肉,含有的飽和脂肪酸比較多,過多食用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相對來說,魚、禽肉含有的脂肪較低,水產品還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因此,肉類首選魚和禽食用,少吃肥肉,選擇瘦肉。

  • 4 # 瘦龍健康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營養學家兼作家的Maria Cross MSc開始放棄吃肉,其實,並不是她刻意要這麼做,只是買來的肉大都是工廠養殖,而找到她理想中的草飼肉類在當時又比較困難。

    MariaCross MSc本人,圖片來自medium

    加上Maria Cross MSc一直覺得,即便完全不吃肉,也可以靠素食活得很健康。

    於是,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10年,每週只有2-3次吃素食的時候,會加一點點魚和海鮮。

    其餘時間她的飲食裡充斥著各種全穀物(比如糙米)、豆腐、其他豆類、大量綠葉蔬菜等,當然,她並不迴避雞蛋和乳製品,尤其乳酪,是她的最愛。

    然而,她卻沒有因此精神煥發,反而經常感到疲勞、無力、頭暈、面色蒼白……

    圖片來自imgur

    10年後,Maria Cross MSc在倫敦某大學的某個實驗室裡,擔任講師的時候,同行的好些人當時都喜歡做血液檢查,來探究自己的身體。

    Maria Cross MSc也好奇,於是做了一個血液含鐵量檢查,結果卻讓她大失所望,體內的鐵水平非常低,她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持續的疲憊和眩暈是有原因的。

    這讓Maria Cross MSc再度決定:『吃肉』,在連續吃了一段時間肉食之後,她開始感覺自己好多了,夢裡她夢到自己的鐵水平像是剛長出來的小樹苗一樣,迅速竄高,直到枝繁葉茂。

    於是,幾個月後,她再次去做血液檢查,這次,鐵水平已經達標,這讓她長舒了一口氣,有了“滿血復活”的感覺,自此後徹底放棄了全素食的打算。

    這場經歷也讓Maria CrossMSc切身意識到:鐵的重要性……

    鐵缺乏或可影響智力水平

    當人體缺乏足夠的礦物質鐵時,就會發生鐵缺乏症,這將可能導致異常低水平的紅細胞。

    因為,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將氧氣輸送到身體的所有細胞中。

    當身體的血紅蛋白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貧血症狀,比如頭暈、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的話甚至出現心力衰竭,休克等狀況。

    而引起貧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失血,比如凝血功能障礙等等,但是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缺鐵性貧血。

    雜誌《柳葉刀》上曾經刊登過一篇關於缺鐵性貧血的文章,其中提到一個現狀:

    貧血症影響了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 而一半的病例是由於缺鐵。

    另外,涉及到兒童,鐵缺乏症可能會降低智力表現,並導致認知缺陷,研究發現:如果在早期生活中缺鐵,隨著年齡漸長,孩子出現精神疾病(情緒障礙、多動症等等)的風險也就更大。

    可是,植物類食物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礦物質鐵,Maria Cross MSc在吃素食的時候也刻意吃了很多“高鐵植物”,為什麼還是面臨缺鐵狀況呢?其實,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研究發現:素食者更易缺鐵

    你不可否認,植物類食物中也是含有很多鐵元素的,比如100克大豆,含有15.7毫克的鐵,比如100克扁豆,含有6.51毫克,再比如100克菠菜,含有2.71毫克。

    對比一下,同樣重量的牛肝含鐵量為4.9毫克,羊肝含鐵量為7.37毫克,豬肝含鐵量為23.3毫克。

    可以說,植物類食物的含鐵量看起來似乎並不是很遜色,但它真的能幫人補足鐵麼?

    →在2018年的《素食成年人的鐵含量:文獻綜述》中寫道: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患鐵儲備少、鐵耗少和相關的鐵缺乏性貧血的風險也更高。

    →2019年,一項題為《馬來西亞成年女性素食者貧血相關因素分析》的調查研究釋出,結果發現:

    在接受調查的177名女性素食者中,有28.2%患上貧血。

    不過,這個只是貧血的患病率,實際上鐵缺乏者,資料可能更高,可是,到底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難道吃足量的植物還不能達到人體的鐵需求量?問題的原因可能並不僅僅在含量,

    與生物利用率關係巨大。

    人對植物食物的鐵吸收並不高

    大家都知道,當涉及到食物的營養時,吃進去和吸收完全是兩碼事,比如你使勁兒補鈣,可身體壓根吸收不了,到頭來可能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鐵元素在身體的吸收利用過程中,也存在類似的狀況,在食物中,鐵通常以2種形式存在: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

    其中,血紅素鐵主要存在於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魚肉等中,而非血紅素鐵,則主要存在於蔬菜、豆類、穀物中

    血紅素鐵是人體很容易吸收的鐵,其吸收率一般在15%-35%之間,有的甚至高達40%,這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回報率了。

    非血紅素鐵的吸收率就相對較弱,一般在2%-20%之間。。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植物類食物含鐵量看起來還挺可觀,但素食者卻那麼容易鐵缺乏,因為吸收率並不樂觀。

    實驗性非素食(空框)和素食飲食(黑框)中,微量元素生物利用度對比⑨

    另外,除了鐵的形式不同外,植物類食物中的抗營養素,也一樣會影響人體對鐵的吸收。

    植物中的抗營養素抑制鐵吸收

    植物中的『抗營養素』,比如凝集素、草酸、單寧等都可能影響人體,對礦物質和其他維生素的吸收。

    這其中對鐵的吸收影響最大的就是植酸,幾乎所有可食用的種子、穀物、豆類、堅果等,都含有植酸。

    2009年的研究發現:植酸會減少膳食中礦物質的吸收,其中包括鐵、鋅、鎂和鈣。

    2016年的一項針對孕婦的橫斷面研究也發現:植酸可抑制孕婦飲食中鐵和鈣的生物利用度,而且,植酸是鐵、鈣、鋅生物利用度的最強抑制因子之一。

    2009年的另一項研究涉及麩皮和鐵吸收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如果使用麩皮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確實會干擾鐵的吸收,這與其中的植酸有關。

    再者,植物中的酚類化合物、食物中的鈣,都被發現對鐵的吸收有一定抑制作用。

    除了鐵的形式不同、植物中的抗營養素可能影響人體的鐵吸收,有些疾病、或者某類藥物,也都會對鐵吸收有一些影響。

    比如,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透析治療,可能導致鐵的流失;比如,胃腸道炎症(克羅恩病或者乳糜瀉),會破壞鐵吸收;再比如,胃腸道失血也可能導致鐵缺乏症。

    研究也發現:質子泵抑制劑-常見的腸胃類藥物(奧美拉唑、蘭索拉唑、埃索美拉唑鎂等),也會引起缺鐵性貧血。

    重新吃肉後,她再度“滿血復活”,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活力感,這些改變促使她最終果斷放棄全素飲食。

    鐵元素對人體尤為重要,因為它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缺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誘發缺鐵性貧血。

    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上曾經提到一個現狀:貧血症影響了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 而其中一半的病例是由於缺鐵。

    其實,植物類食物也是富含礦物質鐵的,如果吃得足量的話,按邏輯來說,是不會存在鐵缺乏問題的。

    但現實是,素食者確實存在較高的鐵缺乏率,這是因為,植物類食物中的非血紅素鐵,比起動物食物中的血紅素鐵,吸收率非常差,再者,植物類食物中的抗營養素,也會抑制鐵元素的吸收。

    綜合來說,用植物補鐵,很多情況下比不上動物類食物補鐵的效果。

    最後,我想說的是,市面上有很多鐵強化類食物售賣,很多都是低成本的鐵元素強化粉,生物利用度很低,加上大部分都是加工類食物,並不建議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不和人打招呼,奶奶就說寶寶不打招呼奶奶要不開心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