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享受慢時光

    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有的孩子很善於交際,經常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見人就喊,很招人喜歡

    有的孩子,叫說她很多次見到長輩要打招呼就是不是吱聲

    這和孩子本來的性格有關係,和成長環境也有關係,不建議強求,可以讓寶寶多和奶奶待會兒,和奶奶熟悉了見面就叫了。

    平時多給孩子說要尊重長輩,說奶奶的好話,告訴孩子奶奶很疼愛孫子孫女

  • 2 # 大阿敏

    不打招呼就責怪孩子,你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傷害孩子的尊嚴,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覺得不應該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傷害孩子的尊嚴,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是,他們日後也不會正視他人的想法、情緒和感覺。這樣的輪迴,所帶來的漠視情緒,甚至情緒傷害,永無止境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性格既有先天遺傳,也有後天的環境作用,兩者難說孰輕孰重。

    孩子不愛打招呼,也許你該反思一下,是不是遺傳你們夫妻倆的?你們任何一個人小時候,是不是也很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也許孩子不愛打招呼,真不能全賴孩子的。

    奶奶這種做法是大錯特錯

    面對孩子不願和別人招呼,正確的做法有兩種:

  • 3 # 育兒教主

    其實沒有必要計較奶奶的教育方式對還是錯,畢竟在家庭教育中,你的教育方式才是占主導地位,當然爺爺奶奶的言行可能也會影響孩子,我們平時可以給爺爺奶奶多一些溝通,多一些建議,但是和他們溝通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對自己的公公婆婆的溝通變成了一種說教或者指責。

    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人選,爺爺奶奶只是輔助的作用

    孩子的奶奶畢竟比你大了一輩,比寶寶大了兩輩,她們那個時代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樣,經歷也不一樣,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也許孩子奶奶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最好的,但是作為她的晚輩,你應該理解她,關鍵是你自己得找到一個好的方式教育孩子。

    事件的本質不是奶奶教育方式對不對,而是你的寶寶有社交恐懼症

    孩子在社交活動中不喜歡和陌生人打招呼,不喜歡和陌生人交往,這個可能和孩子的性格有關係,而孩子的性格可能有天生的原因,也有後天的影響,比如說父母管教過於嚴厲,孩子的業餘時間老是讓他們去學習,這樣學習那樣,很少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除了學習,其他時間很少和小朋友交往,性格容易變得孤僻,產生社交恐懼症。

    當然也有一種原因,就是周邊的小朋友過少,家中也沒有什麼兄弟姐妹,可能有些寶爸寶媽有過這樣的體會,自己如果生在農村單家獨戶,周圍沒有什麼人家,自己的寶寶就會非常的怕陌生人,突然有個鄰居或者親戚抱他,寶寶會嚇得哭,可是如果周邊有非常多的鄰居,每天都有人逗他抱他,孩子就不怎麼怕生,所以這就是環境的影響了。

    孩子的社交恐懼症有的時候是寵出來的,社交能力差的性格容易變得異常

    現在由於生活壓力大,有很多人也得多養一個孩子養不起,所以很多寶寶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只生了一個她們在家裡往往被父母寵著慣著,容易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技能,如果孩子不善於用語言表現自信,友好和平和,就更加缺少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了,一個人的交往能力常常決定他的才能是不是能夠被社會認同。

    其實社會交往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狀況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人際交往能力差,常常是因為他心理疾病,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性格,膽小,拘謹,害羞,怕生,孤僻,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和人建立起合作關係,性格容易變得比較任性,甚至帶有攻擊性。

    對孩子來說,朋友是一種心理依靠,多和朋友交往容易建立自信

    我們成年人有的時候回憶起童年的生活,都會感覺非常懷念,哪怕小的時候一起吵過架,打過架的朋友,如今回憶起來就感覺非常珍惜,同學聚會小夥伴見面,哪怕再忙也願意抽出時間去,說起童年的趣事,如數家珍,成年人的經歷就很好的表明,孩子也需要朋友的,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正是他社交恐懼症的表現,證明他的社交能力差。

    對孩子們來說,朋友是一種心理依靠,和朋友在一起,孩子會表現的更加勇敢,很多時候孩子的自信是來自於朋友的認可和支援,小朋友之間開心的玩耍,暢所欲言的交流,會使孩子更加自尊自信。

    沒有朋友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一些異常行為和異常心理,他們會把內心的需求用另外的方式來發洩,會因為得不到同伴的認可而不自信,會因為得不到同伴的友情和支援而妒忌別人的友誼,會因為沒有朋友而遠離人群,有的孩子會表現的不想上學。

    父母應該主動幫助孩子,學會與人交往,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人際環境

    學會與人交往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夠產生積極健康和進步的作用,可以使孩子熟悉環境,團結協作,開拓孩子的視野,提高孩子的能力,和增進朋友之間同學之間感情聯絡。

    首先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應該儘可能的做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敢說話,愛說話的性格,家庭當中的事情儘可能與孩子參與討論,多聽孩子的意見,這樣有利於孩子樹立信心,大膽的與人交往。其次,父母應該創造機會,提高孩子與人際交往的能力,可以安排孩子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使他們學會與同伴溝通和配合,和比自己大的孩子交往,可以讓他們學到更多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耍,可以讓他在活動中變成“孩子王”“帶頭人”,可以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另外父母要教給孩子基本的人際交往的技能,比如說尊重別人,分享合作關心等等,鼓勵孩子在與人交往中應用這些技能,這樣孩子的生活空間才能開啟,父母努力為孩子創造人際交往機會,可以使孩子適應新環境,並且讓孩子從交往中結識好朋友,從而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成長。父母在教育孩子珍惜友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的同時,要教育孩子交朋友要慎重,對不熟悉的人先要有一個瞭解的過程,然後再決定要不要繼續交往,父母要指導孩子在教育中講原則,有主見,鼓勵孩子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把人品作為選擇朋友的1個標準。

    家庭教育過於嚴苛或者過於溺愛孩子,容易讓孩子變得敏感

    家庭環境的影響,容易導致孩子產生人際敏感,對孩子形成自我認識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孩子會把父母人際交往當中的技巧學到,他會把這些技巧應用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父母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孩子也會被動的接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管教過嚴,或者過於溺愛孩子,都不利於孩子和別人的正常交往,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當中,孩子習慣性的接受批評,他們容易缺乏自信,常常有自卑的傾向,所以對別人的負面言行敏感,而且反應強烈持久。在過分被保護的家庭當中,孩子從來沒承受過惡劣的語言的刺激,也沒有學會積極的自我愛護,沒有抵抗外來侵擾的經驗,這樣的孩子情感脆弱,心理容易多疑,不能受到一點不良刺激,否則就會容易引起情緒上的低落,別人隨便一句玩笑話,自己都會傷心痛苦很久。

    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關係過程中,要善於引導

    如果孩子充滿自信,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和自愛,相反的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表現的敏感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自信心就像一塊磁鐵,會把有能力優秀的人吸引過來,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自信,就容易產生自卑敏感,不利於人際交往。

    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經常過分嚴厲去責罵孩子,哪怕他犯了錯誤,只要引導他改正就好,不要經常說孩子,你不會你不可能,而是應該經常對孩子說你能行你一定能做到而是應該經常對孩子說,你能行你一定能做到,要多多鼓勵孩子,幫他們樹立自信心。當孩子因為別人的貶低或者是不好的言辭而產生低落的情緒時,父母可以幫孩子,適應這種狀態,要讓他懂得置之不理的道理,告訴孩子完全沒有必要耿耿於懷,你的無動於衷可以表現出你的修養和理智,不需要太看重別人怎麼說,你需要有自信和主見,別人的否定意見並不能否定你自己的價值,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一笑而過的心態,把不好的東西拋之腦後。

  • 4 # 不愛吃蛋的馨馨

    不對。

    言傳身教,你是不是出門都會和別人打招呼?

    孩子身邊的人是不是都會和別人打招呼?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

  • 5 # 嗚啦潘的Vlog

    嗨,大家好!

    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是很對,這樣教會讓寶寶覺得他所有好的表現都是為了取得別人的開心。對他以後的性格發展不是特別好。

  • 6 # 哆姐叨叨叨

    我認為家長不要勉強孩子打招呼~現在小孩子是處在叛逆期~他也不明白為什麼要和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家長只要做榜樣就好了~言傳身教啊~不要強迫孩子~

  • 7 # 學海壹葉帆

    其實奶奶那樣說是不對的,孩子如果因為奶奶的話和人打招呼了,那就完成了一種交換,用打招呼的方式換得了奶奶的開心,這樣做不但治標不治本,孩子以後主動和人打招呼的可能性會更小,因沒有了交換則失去了動力。

    要想培養孩子打招呼的習慣,首先要學會給寶寶形成暗示反應,比如週末去爺爺奶奶家或者公公婆婆家,進門如果孩子沒有主動叫長輩,你可以說:“見到爺爺奶奶,該說什麼呀?”像這樣來幫助孩子回憶和養成習慣。

    如果在外面遇到了熟人,可以提示孩子,比如這是王奶奶,還記得嗎?孩子如果記得你平時的暗示,那他應該會記憶反射和長輩打招呼了。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和認識的長輩打招呼的習慣,有一天沒有和某個長輩打招呼,不要責怪他,也許他不喜歡這位長輩,這樣私下可以和孩子聊聊今天那次不願打招呼的原因。

    切記不要強迫孩子和孩子不認識的人打招呼,你可以為孩子介紹一下,不要讓打招呼變成孩子的負擔,或是換取父母表揚的等碼,他應該是主動的,發自內心的想向這位他/她認識的人表達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週歲的寶寶已經好幾個月了,拉粑粑總叫遲,這是肛欲期嗎?如何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