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軒春秋
-
2 # 南方鵬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古今傳揚的詩是“詩佛”王維所寫,他是唐玄宗開元九年辛酉科的狀元,這一次共錄取進士二十五人,王維名列第一,說起他中狀元的經過,還有一則秩事趣聞。
唐玄宗時國力大盛,開科取士應試者眾多,但應試還需要官員的薦舉,所以士子都有攀附權貴的習慣,當時王維已略有才名,干謁在玄宗之弟岐王李範門下,為岐王所賞識,當王維表達想當狀元的意向後,李範認為才學足配,但事實上難做到。
原來,唐玄宗同母妹李持盈玉真公主,深得玄宗寵溺,經常插手科舉之事,權勢滔天,李範也不敢與之爭鋒,當時已內定狀元為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王維聽了很失望。岐王便為王維出主意,讓他精選十首詩作,準備一首哀傷的琵琶曲,穿上樂師衣裳,與他同往公主府拜謁,王維一一照辦。
岐王趁熱打鐵說,“今科狀元若是此人,必然舉國生輝,慶賀朝廷選才得當”。公主說,他的才學可以當狀元。李範說,不是聽說給張九皋了嗎?公主笑著回答,“不就一句話的事嗎?讓王維替上去”。於是,王維成了新科狀元,還為公主作了一首詩:《奉和聖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其中有“洞中開日月,窗裡發雲霞”之句,極盡溢美吹捧之詞。
-
3 # 老向沐浴國風哦
自身的才華加上一些手段!
說到王維,大家都不陌生,大詩人、畫家,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稱。杜甫是詩聖,李白是詩仙,而王維則是詩佛,可見後人評價之高。
有此才華,考個功名應該是沒問題的,至於是不是狀元就不好說了。但是最終王維還是考上了狀元,只是並不僅憑才華,最重要的是使了一些手段。
首先要清楚的是,當時雖有科舉取士,但是各種制度其實並不完善、成熟,朝廷也不是非常重視。所以,不能太期望它有多公平、多公正。期間有自定狀元的,有作弊成為狀元的,僅憑才華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大多會採取一些手段。
王維便是其中之一。
據說,當時公主已示意將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列為“解頭(相當於後來的解元)”,只要是成為了“解頭”,基本上就是第二年的狀元了。可是王維不甘心,於是就求助很賞識自己的岐王,也就是唐玄宗的弟弟。
岐王告訴他:公主已經把“解頭”給了別人,明著去爭是不可取的,不過我還是可以盡力幫你。這樣吧,你選幾首你自己寫的詩,再作一首悽婉哀怨的曲子(王維擅長彈琵琶),過幾天裝成樂師去拜見公主。
於是,幾日之後岐王便帶著王維在內的樂隊去拜見公主。由於王維比較年輕,相貌俊秀、儀表堂堂,在隊伍中很是顯眼、引人注目。於是公主便問他是誰。
岐王說:“他是個樂師”。
於是公主就命他彈奏一曲。由於王維的曲子十分哀怨,公主十分感動。
這時岐王趁機說:“其實他不僅會彈奏,寫詩也是一流,是個難得的人才”!
公主忙問:“那你可把你的詩作帶來”?
王維點點頭,連忙將自己的詩奉上。
看見時機來了,岐王便說到:“其實他也想參加科舉考試,憑他的才華,解頭應該是沒問題的。如果不能當上解頭,他可能就不願考試了。只是,好像聽說公主已經把解頭的名銜給了別人,真是可惜”。
公主笑到:“這關侄女什麼事呢?只是別人委託我舉薦而已。不過如果他真的去考試的話,我還是願意幫忙的”。
結果可想而知,王維擠掉張九皋當了解頭,第二年也順利成了狀元。
後人常常會拿這個事詬病王維,我倒覺得無可厚非:當時的制度本來就談不上有多公平、公正,張就算是九皋的解頭也透過門客的努力得來的,為什麼王維就要光明正大呢?您說是嗎?
好了,謝謝閱讀!如果您覺得老向的回答還不錯的話,還請多多關照啊!【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舉與文學》說,上面內容的具體情節有些是不合史實的,比如張九皋是708年明經科及第,而王維是721年進士科及第,二人不可能有這麼一爭。不過由於當時制度的不完善,文人巴結權貴來考取功名、皇親國戚干擾考試等情況是存在的。沒辦法,我也不清楚歷史,好多東西也只是人云亦云,請見諒 】
-
4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大詩人也要走後門
——王維的狀元是怎麼來的
王維早慧且少年成名,《新唐書》說他“九歲知屬辭”,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作於十七歲時。
王維多才多藝。他善於書法,尤其是草書和隸書;他也是著名的大畫家,蘇東坡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他還精通音樂,深明佛法,所以後世稱他為“詩佛”。
故而年紀輕輕的王維就名滿天下,《新唐書》裡說他:“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即便如此,這位大詩人的仕宦之路,卻是靠“走後門”開啟的。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一說是開元九年(721年),王維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華,就從千里之外的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部)來到長安應試。
據薛用弱的《集異記》記載,王維在長安和玄宗皇帝的弟弟岐王李範成了好朋友,唐朝的科舉考試是要靠人推薦的,王維就希望岐王能推薦他,使他可以摘取桂冠,取得頭名。誰知他聽說有個詩人張九皋,已經透過玉真公主的途徑,得到了殿試第一的許諾。這個玉真公主是皇帝的妹妹,她常常侍奉皇上歌舞飲宴,很受玄宗的喜愛,在朝中的勢力很大,她推薦的人,別人無法改變。
岐王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讓王維準備好二件事:一是抄錄好詩歌十首,要清新雋永的;二是譜好一首柔美悽婉的琵琶新曲,並練熟了。答應五天後為他引見公主。詩歌和音樂,王維當然是不在話下,五天後,王維如期而至。
岐王李範給王維精心打扮一番,讓他換上華美的衣服,手捧著琵琶,裝作伶人來到公主家。在宴會上,王維和眾伶人一起翩翩起舞、引吭而歌。王維膚白年少、風度翩翩,在眾伶人中最為引人注目,一下就吸引了公主的目光。公主就問岐王:“這是什麼人?”李範意味深長地笑著說:“知音者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懂音樂的人。
公主聽他話外有音,就讓取琵琶來讓王維彈奏。王維早有準備,不慌不忙,彈出一首新曲《鬱輪袍》。王維指法嫻熟,技藝精湛,把支曲子彈奏地悠揚婉轉,酣暢淋漓,滿座賓客無不動容。 公主大吃一驚,問道:“這是什麼曲子?”王維上前躬身說道:“此曲名叫《鬱輪袍》。”
歧王趁機又說:“此生非止音律,詞學亦無出其右。”就是說這個人不僅精通音樂,詩詞也是沒人能比得上。王維把懷中的詩卷獻上去,其中就有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公主讀完就更加驚駭了,她說:“這些皆我平時吟誦者,原以為古賢佳作,乃子之為乎?”她說這些詩是我平時就讀過的,我以為是古人的佳作,沒想到竟然是你的作品。於是公主讓王維更換了儒衣,把他請上客座。王維舉止文雅,言談風流,在座的達官貴人無不稱讚。
當公主得知王維也是來京赴考的舉子,就說:“此等才華橫溢之士不登榜首,更待何人?”岐王說:“可是公主已經推薦了張九皋了,王維不能得第一,是不願意應試的。”公主說:“這沒有關係,張九皋我也只是受人所託罷了。”她馬上就把今年科舉的試官叫到府中,說改讓王維奪魁,主考官當然不敢有違。
殿試之上,王維終於“大魁天下”,狀元及第,正式走上了仕途。
回覆列表
王維是著名的唐朝詩人,也是一名狀元。他寫的詩詞有一種“詩中藏畫,畫中藏詩”的風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清新脫俗的意境是王維寫詩的最大特點。這樣一個博學多才的大詩人,卻相傳狀元是靠“活動”關係得來的。
唐朝科舉取士,雖然是以科舉為主,但是還有舉薦的陋習存在。主考官有時要優先考慮到那些舉薦人的權勢高低,來為考生排列錄取順序。這樣一來,即便你考得再好,倘若沒有人舉薦,落榜也是正常的。
公元719年開元七年,王維獲得了京兆府府試第一名的成績,這是非同一般的成績。以王維的才氣,京兆府第一名的身份,他想在第二年的部試中拿到進士,是一件十拿九穩的事情。公元720年的二月,王維卻在部試中落榜了。落榜的意外讓王維覺得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的“靠山”不夠硬。公元721年時候,王維再次參加部試。在考試之前,王維聽說當朝名士張九皋也打算考試,並且拿到太平公主的舉薦信呈給當時的主考官員了。這令王維十分擔心自己的名次。他吸取了上次的經驗,於是一出考場就去找岐王想辦法解決。
岐王讓王維精心準備一番後,把他帶進了玉真公主府為公主獻酒樂。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異母弟弟,而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在玄宗在位期間,玉真公主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她說的一句話能夠抵得上別人一萬句。王維在公主府中彈奏了《鬱輪袍》,曲調悲切淒涼,讓聽到的人都為之動容。原本就對王維外貌心生好感的玉真公主,聽了演奏之後更加高興。岐王趁著公主高興說道,這位書生除了精通音律外,寫的詩歌也是少有人能夠和他相比的。公主很是驚異,當即要來了王維的詩歌品讀。讀完王維的作品之後,公主更加吃驚了。原來王維的作品都是公主平時愛讀的詩,她還以為自己愛讀的那些詩是前人的作品,沒想到竟然是眼前這位書生所寫的。
玉真公主請王維坐到了貴賓席上,席間王維也是施展自己個人魅力。酒宴過後,岐王向公主說明了來意,玉真公主當即拍板表示願意盡力幫助王維。事後公主向考官發了話,考官唯命是從, 就這樣王維在第二年的春天被點為狀元。本來這一科是狀元是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結果被王維半路奪走了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