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布藝鳥家紡

    一、原因: 1,宋太祖感悟自唐末以來的戰亂原因是武人專權軍閥混戰,所以認定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是千秋萬世之道。 2、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禁軍統帥,靠部下將領的擁護,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後周政權,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奪位,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還以“杯酒釋兵權”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不信任武將,重文輕武,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這樣雖然確保了王權的穩固,但也帶來了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對抗擊遼,金等北方強敵產生了不良後果。 二、宋朝“重文輕武”的利弊: 利:限制了武人乃至整個官僚體系的權力,在軍事上分禁軍、廂軍強幹弱枝中央朝廷保持絕對的軍力優勢;設立樞密院、三衙,樞密院管軍籍、文書、名單,三衙管著軍隊的訓練統領,而調兵權在皇帝的兵符;地方官制上司法、行政、財政、軍事分開司法有推官判官提刑、行政有縣令知府、財政有三司,分權細緻明確想造反忒難,腐敗程度淺。導致兩宋在內部上一直都很穩定。 弊:官員太多、兵員太多(宋朝怕造反哪裡鬧災荒就招兵、不安定分子地痞流氓也一併招募為兵,青壯年、流氓都當了兵就造不了反了);分權太細做事效率就下去了;文人知兵導致一系列被人圍點打援還拼命幫人招呼援兵的、中了計謀大罵對手不道義的二逼將軍、也有仗沒打軍功頂天的往上報的將軍。。。成為對外戰爭屢屢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教科書來說就八個字:“冗官冗員、積貧積弱”

  • 2 # 指間行走

    宋朝之所以會重視文人,而輕視武將,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宋太祖趙匡胤那裡。公元960年發生了陳橋兵變,作為周世宗柴榮的託孤重臣之一趙匡胤一夜之間黃袍加身,隨後便改朝換代建立宋朝。因為其武職出身,再加上皇位來得不太光彩,因此,他之後又上演了一幕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後世之所以讚揚宋太祖之“仁慈”,其實也屬正常!誰會偷得了皇位後再把當初的幫手斬盡殺絕呢?那不是欲蓋彌彰麼?況且讓那些幫手都好生活著,他不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宣揚自己的“天命所歸”了麼?在此,我就不作細述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一旦坐穩了江山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的千秋萬世,趙匡胤也不例外。他皇位如何得來的,他心中自然清楚。那麼,他肯定會防止有人模仿他了,而這就是他杯酒釋兵權以及往後的抑制武將之真正緣由。一個朝廷裡除了皇帝拍板,還得有文官出謀劃策治理地方,也得有武將衝鋒陷陣鎮守邊疆。文官權重能用分權牽制,但武將權重那就不是分權能解決的了,搞不好有樣學樣改朝換代了!也是鑑於此,趙匡胤才嚴格制定了“重文抑武”之國策。說到底,還是想保其皇權千秋萬世!

  • 3 # 導演青寧

    無知者無畏,有查者有懼。誰越洞悉哪個領域,就越明白哪個領域裡的可怕。趙匡胤身為禁軍首領殿前都點檢(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出任),假報邊關告急軍情,獲得機會,率軍出征,演繹陳橋兵變,得以黃袍加身,領兵回師京城,逼宮柴皇幼帝禪位,得趙宋天下皇權。

    他怎麼得到的,就深怕怎麼失去。他十分清楚,權力面前,哪有什麼扯淡的忠誠可靠之說。忌憚軍隊,忌憚武將,更忌憚親隨近衛將領。

    軍隊不能沒有,政權需要穩定。將領必須控制,不能重演唐朝外將權重,武裝割據,制約朝廷的悲劇。尤其不能以自己為榜樣,遭到後輩親隨將領複製自己的模式,顛覆自己。

    趙匡胤上位,率先取消殿前都點檢等一系列近衛軍指揮職位,分散禁軍軍權,解除臥榻之側的威脅。隨後,以同樣手段,用富貴換取功臣將領的軍權,解除了功高震主的一派實權軍將的威脅。再隨後,政策性分解、抑制、弱化,甚至手續複雜化正常軍隊的調兵權、指揮權,讓帶兵將領空有野心、膽識、軍事指揮能力,卻身在軍營,而無能力,無機會調動使用軍隊,謀劃兵變、造反、顛覆類行動。重文輕武,使得各級指揮官們的政治、經濟地位、待遇弱於文職官員。實施久了,氛圍形成,武職官員的心氣兒也就沒了,很符合帝國溫和的性格。

    拿回北方丟失的燕雲十六州,基本止於國家口號。開國不久,王朝基本就失去了開疆拓土的志向,連恢復前朝(統一王朝的唐)完整疆域的勇氣都不想有了。即使華夏曆經169年的南北朝分裂而思統一的大局面下,趙宋王朝也無堅定慾望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統一。事實上,整個趙宋,始終屬於偏安政權,國土除了萎縮,還是萎縮。二世皇帝出兵嘗試收了一下故土失地,結果小腿中一箭,簽訂一份澶淵之盟,便堂而皇之地向國家的子民宣佈口號完成,理直氣壯地從此推行守成國策。武將更加邊緣化。國家的軍隊,基本功能化為警察,將領沒有理由不受到漠視和壓制。

    帝國由此公開腎衰,越來越衰。

    國家全身衰弱到即將倒塌的時候,以岳飛為首的中興四將崛起,拯救王朝,並看到了真實實現那句收復燕雲十六州口號的戰機,甚至於能夠就勢解除北方戰略禍患(直搗黃龍府),但是有機會成為漢光武帝弱版的宋高宗到底是趙宋基因的東西,他用12道金牌阻止北伐軍隊,讓岳飛揣摩明白國策:寧可國土殘缺,寧可邊患永存,寧可偏安一隅,也不能傻乎乎地真去實現另一個國家新口號——迎請二聖還朝。

    缺乏一統江山國土雄心的皇朝,也就沒有解決複雜帝位的高超謀略手段。前兩位廢帝回來,當位之帝便沒了主張,除了覺得燙手,還是覺得燙手。辦法只有一個——不接。

    怕,是趙宋王朝一貫到底的心理特徵。怕軍隊,怕將領,怕敵人,甚至怕父兄廢帝,唯一不怕的就是文人。這是從開國君主趙匡胤那裡定下的基調。

    他是武將,深知武將的可怕,但不太瞭解文人,也就不怕文人,不怕文官,從心底裡盲目覺得文人怕得個毬啊!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嘛!三年?嘿嘿,老子給你們萬年(都想萬歲萬萬歲),你們也成不了事兒。

    以文官為國家主體官僚體系,政策也就溫和多了。貌似有宋一朝,還有個不知成文還是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罪再大也不至於判殺官員。岳飛是僅有的或者說少有的遭到屠殺的官員(始終不能或不願揣摩明白皇帝對國家口號的運用,又以國家的前景再三過問立儲的敏感話題。你想成為太子黨獲得日後的擁立之功以專權嗎?尤其重要的是皇帝陽痿不育無子,你擁立的皇權繼承人是哪個,都不是皇帝所願),可見皇帝得多麼嫉恨岳飛呀!無論有多少條恨的理由,其中都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的武將身份,還是傑出武將,還有不姓趙宋的岳家軍。瞎猜啊,如果岳飛是一個同等級別的文官,或許就是流放、流放、流放…… 如同樣主戰派的李剛罷官流放。其它如蘇軾等,罪再大,也是流放。

    趙宋王朝嚴控武將,寬待文官。文人政治,帶來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的大繁榮。宋詞之繁盛和成就,比肩唐詩、漢賦、楚辭。宋之後,不再有誕生這種純文藝的土壤了。元曲和明清小說,謀生功能越來越濃烈了。宋的經濟,領同時代世界各國之先,與敵國的外交,不再靠‘公主’們的女性身體,改用歲幣納貢,換取邊防‘安全’,苟延殘喘政權穩定,撐著腎衰的體格,窮奢極欲,聲色犬馬,以忘卻國土日漸萎縮的難堪。武將的憋屈,換來了文官的笑靨。很中國,很特色,很性福……

  • 4 # 一鑑觀

    宋朝經濟繁榮,人口發展達到一個高峰期,文化無論是戲曲、詩詞都得到空前的發展。

    但是整個政治環境重文輕武,致使邊境屢屢遭到侵犯。

    這是為什麼?

    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政策。杯酒釋兵權以後,武將的地位開始整體下滑。

    (趙匡胤)

    為什麼趙匡胤會稀釋武將的權利,扶持文人呢?

    主要在於趙匡胤是武將出身,被下屬黃袍加身以後坐上了皇帝。當上皇帝以後,他也怕他的部下來一個黃袍加身,奪了他的天下。

    (黃袍加身)

    趙匡胤的父親就是武將出身,趙匡胤長大以後自然也就參軍了。

    五代時期,天下動亂,趙匡胤在後周的朝廷裡做了將軍。

    周世宗柴榮死後,年僅七歲的兒子繼位,由大臣輔政。

    後來,敵國進犯邊境,趙匡胤帶兵出發抗敵。再走到陳橋驛的時候,準備休息一晚。

    到了晚上有一些高階將領開始發牢騷,天天打仗,天天打仗,到最後不知道給誰再打仗,難道就是為了京城裡那個屁都不懂的娃娃?

    這樣有什麼意思呢?還不如擁立趙將軍為帝,這樣你我兄弟也能享受享受榮華富貴。

    後來,眾多兄弟一起,把皇袍強制給趙匡胤穿上了,然後高估萬歲。就這樣,武將趙匡胤登變成了眾將口中的皇帝。

    (陳橋兵變)

    後來,趙匡胤揮師回京,逼帝禪位,就這樣,趙匡胤登上了帝位。

    至於黃袍加身到底是將士們的想法還是趙匡胤的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趙匡胤登上帝位以後,害怕部將們像他一樣,再來個黃袍加身,於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權利。

    因為這段特殊的歷史,整個宋朝都是重文輕武的。

  • 5 # TonyDeng

    宋太祖釋兵權,不是看不起武人,是防止故技重施。

    釋兵權,是讓武人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也就不能對朝廷構成威脅,但他仍然可以做朝廷命官,事實上朝廷上的所有官,都沒有直接兵權,兵部的長官也不能。宋朝掌兵的宰相,或是假相(參知政事),都不能是武人。曹彬是宋朝開國排名第一的武將,在滅蜀戰前,太祖許諾成功則封他為相,但事後食言了,說多拿錢財就可以,下次努力再幫我滅南唐,這就是後悔不該許那諾言違反釋兵權本意。

    這樣的做法,武夫仍然能夠身居高位,就不是看不起。

    其實北宋釋兵權,不是很誇張一場酒宴就行了,而是很漫長的過程,最終到宋太宗朝代才徹底完成的。釋兵權是簡單說法,其實是收三權,即軍權、人事權、和財政權,三權通收歸中央,才是完成。這要透過以知州易藩鎮,再以文官替換知州,逐步過渡,然後又要設立道的行政規劃,直接由道來運輸錢糧,不用州縣。這些都是確保手段,哪有一場酒宴就解決的道理。而要做這些事,一開局就用軍事行動解決了二李兩個藩鎮,殺雞儆猴,也不是不流血的,就是這樣才讓他們不敢輕易反抗。很多人說話,以為杯酒釋兵權很簡單,那是沒看完整真正的歷史,道聽途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紋枯病形成原因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