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評圈主
-
2 # 墩墩影視
完全同意,因為該劇是真實事情改編,劇中有太多的感人場景不能一一說來。
我個人覺得最讓我感動的是徐洪浩與楊舒飾演的通嘎啦噶再見後已是陌路的那段戲,近日更成為本劇的“名場面”,徐洪浩面對舊日戀人全是滿滿的遺憾,心碎而又無奈的表演,透過熒屏傳達給觀眾,催人淚下。觀眾在為之惋惜,又為之心痛時,更為謝若水有點軟弱有點弱小有點太依賴媽媽的性格擔憂揪心。但是,徐洪浩自身的特質又給這個人物又帶來了另一種性情和氣質——溫柔、溫暖,這樣的特點全部呈現在謝若水這個角色身上,也讓觀眾對他表示了強大的理解和同情。
這段戲讓我記憶深刻為之動容,也離不開徐洪浩的演技!為了演活謝若水,徐洪浩可沒少下功夫,這些功夫都在細節之處得以體現。比如,有時謝若水是詼諧幽默的,但也有時是膽怯的。再比面對自己的初戀難捨難分又不得不分離的情感表達,表情的控制情緒的控制。這些細節的塑造和特點的把握,讓謝若水這個人既豐滿又生動。所以這個情節非常讓我感動!
-
3 # 鄰居老王講故事
有人說,一個人有時候是很難掙脫自己的血統和成長環境的,就像一棵樹,雖然你可以長成各般模樣,但是,這些東西早沉澱在你的潛意識裡,你自己都意識不到,但是,它會籠罩你的一生。
不是每個遊子都能如蘇軾詩裡的柔奴一樣“此心安處是吾鄉”,更多的遊子總是在歸屬感與習慣中掙扎。
葉落歸根,人之常情。
國家的孩子
最近我在看的電視劇《國家孩子》,一部陪父母看得津津有味的主旋律電視劇,騙走了我不少眼淚。
它是由真實的歷史改編,講述在上世紀60年代,因為南方饑荒,幾千名南方孤兒被送到內蒙古撫養,這些孩子也被稱為“國家孩子”。
雖然說是國家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命運安排,註定了他們將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電視劇主要講述四個性格迥異的上海孩子。
魯小忠、魯小魚是一對親兄妹,兄妹倆原本與父親相依為命,還因為好心救了在垃圾桶裡找食物的畢若水。
住在他們隔壁的黃師傅將畢若水送回了福利院,結果,第二天,被黃師傅送到福利院的卻成了他們兄妹二人。
原來,他們父親意外去世,兄妹倆一夜之間成了孤兒,妹妹魯小魚因為驚嚇過度,還患上了暫時性失語症。
哥哥魯小忠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草原雄鷹”哈圖的兒子,成為了草原上最好的馬倌、摔跤手。
他也改名成了“朝魯”,意為“石頭”,同時也暗喻著,他始終忘不了自己“魯”姓,忘不了自己的根。
妹妹魯小魚在保育員烏蘭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終於開口說話。
她也被烏蘭領養,改名為“通嘎拉嘎”,意為“清澈”,通透如水,像極了她。
上面提到的畢若水原本是福利院的一個孤兒,逃出福利院後,遇見了好心的魯家兄妹,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被當地支教的謝根楊、滿都拉夫婦收養,改名謝若水,因此成為了唯一保留漢族名字的孩子。
自幼體弱多病的他,也像自己的養父母一樣,愛上了學習,時常手不釋卷,看似羸弱,實則有自己的堅守。
還有不討喜的黃小仙。
因為在原先的家庭受到了忽視,因此養成了護食、善妒的性格。
在領養的過程中,她抓住了機會,取代小魚,成為了公社書記的女兒,改名“阿藤花”,意為金色的花朵,她也因此過上了理想中的富裕生活,不過,她也越發心胸狹隘,得失心極重。
這四個孩子,一起從上海出發,卻因為選擇不同,開始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終點。
那個年代,那些人
電視劇最吸引我的,是還原了那個年代的時代印記,那時候的人純粹而簡單,總是為了國家、為了別人而活。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烏蘭,那些孩子到內蒙古的時候,她只是一個19歲的保育員。但是,因為在撫養通嘎拉嘎的過程中,對這個女孩兒產生了感情。
為此,她不惜忤逆領導,搶回了孩子,並在眾人面前,在自己心上人面前立誓:我一輩子將只有這個孩子!
因為這個孩子,她放棄了自己的愛情,自己的事業,而旁人問起原因,她只是堅定地說:
是我把她從上海接回來的,我就是她的額吉(母親)……”
還有那個白髮蒼蒼的盲人琴師,總是坐在石頭上拉著馬頭琴,琴聲哀傷婉轉,彷彿是在用馬頭琴向世人訴說什麼。
當那些懵懵懂懂的孩子看著這個孤獨而神秘的老人,好奇地問,他看不見了怎麼拉琴呢?
烏蘭說:“他是在用心演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他雖然看不見這個世界,但仍然努力用心感受著這個世界,並努力為這個世界帶去一絲歡愉。
還有那個看似柔弱,實則活得最通透的通嘎拉嘎。
小時候,原本富裕的蘇書記要收養她,陰差陽錯之下,被阿藤花奪走機會,後來成為了清貧的烏蘭之女。
當他的哥哥為她打抱不平,認為是阿藤花奪走了她的一切時,可是她說:
我不覺得不公平,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跟額吉在一起,我覺得很幸福。”
對她而言,優越的物質條件始終比不上一個真正愛你的家人,愛與家人才是生活的真諦。
可惜,在如今物慾橫流的世界中,物質給我們帶來的不安全感,讓這樣的女子越來越少,更多是被逼成追求物質的阿藤花。
葉落歸根
電視劇最打動人的還是對“葉落歸根”的探討。
經過多年草原文化的薰陶,故鄉已經成為了這些孩子模糊的記憶,他們早已成了一個蒙古人。
他們換成了蒙古名字,穿上蒙古袍,騎著馬,喝著烈酒,哼著大草原的長調。
在這裡,他們收穫了親情、友情,甚至邂逅了愛情。
然而,故鄉的回憶,雖然短暫,但始終無法抹去。
當聽見熟悉的戲曲,朝魯還是會記得那曾是父親最愛聽的。
看見老鄉帶的海米,即使現在已經無法下嚥,朝魯仍然滿懷欣喜,因為那是來自故鄉的氣息。
就如同那個將自己一生奉獻給大草原的謝根楊。
當年,意氣風發的他懷揣著夢想,從天津來到了大草原,並在此紮根,一心為祖國邊疆做貢獻,最終也是死在了大草原。
聽聞他的死訊,他的族人千里迢迢趕來只為接他回家,因為他們說,葉落歸根,人之常情。
雖然看似迂腐不堪的舉動,他的養子謝若水卻同意了。
透過謝若水的描述我們才知道,雖然謝根楊真的熱愛這片土地,但是對於故鄉的感情始終無法抹去。
他偶爾哼著家鄉小曲,氣極之時說的也是家鄉話,就連臨死之前,他的眼睛看的也不是草原,而是天空。
在他內心深處,大草原的風不管如何猛烈,也始終無法吹散熟悉的鄉音,劇裡給他的最後一個回憶鏡頭,也是他來到草原之初,在黑板前寫下自己的名字,用天津話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謝根楊。
不管這部劇最終走向如何,前幾集能騙走我這麼多眼淚,已是驚喜之作。
在這個舉國同慶的日子裡,我為什麼在家看劇看得熱淚盈眶,是因為貧窮嗎?
嗯,可能還有懶惰。
-
4 # 影視追襲
同意,看《國家孩子》很感動。
電視劇主要講述了1960年,因為自然災害的緣故,有三千名南方孤兒被送到內蒙古草原,被大愛無疆的蒙古族養父母收養。哥哥朝魯、妹妹通嘎拉嘎,還有和他們兄妹年齡相仿的畢若水和阿騰花,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豪爽,有的精明,有的溫和,他們被不同的家庭收養後,有了不同的人生命運,五十多年的人生經歷,他們有的變成富裕的商人,有的成為心繫草原的政府官員,有的宅心仁厚行醫救人,有的卻經歷了從鐵飯碗到下崗再就業的坎坷,但是他們都在草原上紮下了根,無愧於養父母的養育,無愧於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每個故事都很感動。
回覆列表
因為,它是由真實的歷史改編,講述在上世紀60年代,因為南方饑荒,幾千名南方孤兒被送到內蒙古撫養,這些孩子也被稱為“國家孩子”。
雖然說是國家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命運安排,註定了他們將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電視劇主要講述四個性格迥異的上海孩子。
魯小忠、魯小魚是一對親兄妹,兄妹倆原本與父親相依為命,還因為好心救了在垃圾桶裡找食物的畢若水。
住在他們隔壁的黃師傅將畢若水送回了福利院,結果,第二天,被黃師傅送到福利院的卻成了他們兄妹二人。
原來,他們父親意外去世,兄妹倆一夜之間成了孤兒,妹妹魯小魚因為驚嚇過度,還患上了暫時性失語症。
哥哥魯小忠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草原雄鷹”哈圖的兒子,成為了草原上最好的馬倌、摔跤手。
他也改名成了“朝魯”,意為“石頭”,同時也暗喻著,他始終忘不了自己“魯”姓,忘不了自己的根。
妹妹魯小魚在保育員烏蘭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終於開口說話。
她也被烏蘭領養,改名為“通嘎拉嘎”,意為“清澈”,通透如水,像極了她。
上面提到的畢若水原本是福利院的一個孤兒,逃出福利院後,遇見了好心的魯家兄妹,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被當地支教的謝根楊、滿都拉夫婦收養,改名謝若水,因此成為了唯一保留漢族名字的孩子。
自幼體弱多病的他,也像自己的養父母一樣,愛上了學習,時常手不釋卷,看似羸弱,實則有自己的堅守。
還有不討喜的黃小仙。
因為在原先的家庭受到了忽視,因此養成了護食、善妒的性格。
在領養的過程中,她抓住了機會,取代小魚,成為了公社書記的女兒,改名“阿藤花”,意為金色的花朵,她也因此過上了理想中的富裕生活,不過,她也越發心胸狹隘,得失心極重。
這四個孩子,一起從上海出發,卻因為選擇不同,開始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