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點點桔香
-
2 # 頗好筆翰
王羲之寫經換白鵝的故事,在《書苑菁華》裡面有記載。《書苑菁華》卷十四,有一個《宋中書侍郎虞龢論書表》,(這個宋,是南朝的劉宋,而不是唐朝之後的趙宋。)此論書表,講到了這個故事。《論書表》裡這樣說: “ 羲之性好鵝。山陰曇[石襄](一作釀)村,有一道士,養好鵝十餘。王(羲之)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頤樂。乃告求市易(買賣交易)。道士不與。百萬譬說,不能得。道士乃言:惟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
《書苑菁華》裡面,還有一個《王羲之別傳》,《別傳》裡也提到這個故事,沒有《論書表》講的詳細。《別傳》裡是這樣說的:“山陰有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買鵝)。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鵝相贈耳。羲之忻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
3 # 如石書藝
羲之愛鵝,家喻戶曉,雖為故事,但體現了王羲之的率性、真誠,既是一位痴迷的書法大家,也是一位充滿愛意的平凡人。
王羲之聽說有一個獨居的老婦人,養了一隻叫聲好聽的大白鵝,就很想把它買回來,於是特意前去。老婦人得知書法家王羲之到來,熱情好客,宰了她養的這隻鵝,使得王羲之懊惱許久。
山陰地方還有一個道士,養了一群大白鵝,王羲之知道後,就攜小兒子獻之一同前去觀看。羲之看罷甚是高興,一定要買下這些鵝。那道士則說:“只要你能給我寫一卷《道德經》,這些鵝,就全歸您啦。”王羲之當即一口答應,一氣呵成寫就了楷書《道德經》,送給了道士。
也有另一種說法:那道士很想得到王羲之的書法,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王羲之見到他家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於是就達成“墨寶換鵝”的交易。
羲之愛鵝的故事,反映了魏晉時代文人士大夫們追求思想解放,個性自由,不拘禮法,灑脫放達之率性,羲之愛鵝,道士愛喜歡王羲之書法,都是一種精神追求和信仰,毫無功利主義思想。
王羲之愛鵝成癖,據說,正是從鵝的“曲項向天歌,紅掌撥清波”的姿態中,悟到筆法。王羲之清新俊逸,遒健而流暢的書風,與魏晉時代的風度高度吻合,一脈相承。“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李白的這首詩,正是王羲之們名士風流之寫照。
-
4 # 瀚墨無極
這是一王羲之鵝池的故事,王羲之喜歡鵝,簡直喜歡的入迷,特意挖水池,養了很多大鵝,又寫了“鵝池”兩個大字刻在石碑上,而且把碑豎立於水池中,每天觀賞鵝伸長脖子的遊動和紅掌劃綠水的優美姿態。
有一次王羲之出門訪友,路過一條小河,看到幾隻鵝在水中游來游去……,從中感悟鵝勃子的靈動,轉動自如,屈伸有力自然,而受益非淺,從中得到了不少的寫字運筆方法。
-
5 # 張泗端
家傳硯盤,右軍籠鵝。款落‘’’爾廠撫六如法,戊辰春正月。‘’不甚了了,爾廠何廠?
右軍喜鵝,故事流傳。
東晉時,王家是一個士紳世家,“王和馬共享天下”。王道,王敦家族的孩子,在官的大小上,他們大多是平庸的官僚,但其中,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是王羲之。王羲之年輕時喜歡寫作。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練字,日子長了,連衣服都剪了。經過刻苦的學習和實踐,王羲之的書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於他高貴的家庭背景和傑出的才能,朝廷的大臣和大臣們都推薦他為官吏。他是一名刺刀和正規軍(也被稱為國王正規軍)的將軍。後來,他成為了快集縣的一名官員。他不喜歡住在熙熙攘攘的京城,看風景的鑰匙很漂亮,很喜歡,有空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去看風景。一天,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快集縣山陰的蘭亭設宴。他們一邊喝酒,一邊寫詩。最後,王羲之在現場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宴會。摘要《蘭亭集》序言是王羲之親筆所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書法的瑰寶之一。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人們把他的書法視為珍寶。據說有一次他到一個門徒家裡去,這個門徒熱情地接待了他。他在一張新桌子旁坐下,發現桌子表面光滑而乾淨。弟子非常高興,立即把他的筆和墨水帶給了王羲之。王羲之在其中一個匣子上寫了幾行字,作為紀念品儲存了下來,然後就回去了。
幾天後,這個門徒出差去了。他的父親走進他的書房收拾,當他看到被墨水弄髒的新箱子時,他就用刀子把字颳了下來。當被保護人回來時,幾個箱子上的字不見了。門徒為此煩惱了好幾天。另一次,王羲之去了一個村莊。一位老婦人在市場上買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那種竹扇很簡單,沒有裝飾,不能吸引路人的興趣,似乎賣不出去,老太太很著急。
王羲之看到了,很同情老太太。他走過去對她說:“這把竹扇你不畫也不寫就賣不出去。”我給你寫封信怎麼樣?”老太太不認識王羲之。看到他的熱情,她給了他竹扇寫字。王羲之拿起筆,在每個扇子上寫了五個字,還給了老婦人。老婦人不識字,對他潦草的字跡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慢慢來。你只要告訴買扇子的人,是王右手所寫的。王羲之一走,老太太就照他說的做了。當收藏品中的人看到這真的是王友軍的書法作品時,他們都衝過去買了。一籃竹扇很快就會賣光。
許多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愛好,有的喜歡種花,有的喜歡養鳥。但王羲之卻迷戀上了他。凡是有好鵝的地方,他都有興趣去看一看,或者買回來犒賞一下。山陰地區有一位道士。他要王羲之為他寫一卷《道德經》。但他知道王羲之不會為任何人抄寫經文。後來,他發現王羲之喜歡白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一隻好鵝,就跑去看。當他走近道士家時,看見一群鵝悠閒地在水面上漂著。他們都是白色的羽毛,靠著高高的紅色屋頂。王羲之捨不得離開。他叫道士把鵝賣給他。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子這麼喜歡它,我可以免費送給你所有的鵝。”但我有一件事求你,請你給我寫一卷。王羲之不慌不忙地抄了一卷給道士看,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走了。
-
6 # 高一芥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這是李白對王羲之養鵝愛鵝以及自己也想遇見個道士有求於他的醉酒泛舟的畫面。
其實王喜歡鵝或者與道士以書道德經換鵝也未必真有其事。但山隂確有鵝池。
養鵝對王羲之來說絕不是為了消遣和樂趣……則好相反憑王的天賦悟性從鵝群中聯想到寫字的章法用筆的使轉,間架的錯落 ,左右的避讓,行間的布白疏密…這才是書聖換鵝的真諦或許這正是後人悟到什麼一一一功夫在字外的道理!
-
7 # 一枚作者
羲之換鵝的原故事大致如此,但作為一個故事師和一個讀者,求知慾永遠是不會缺乏的,那麼我就要問了。
天下養鵝者何其多,為何王羲之偏偏就要換那道人的鵝?道人也是,那時識字的人雖少但也不是非要王羲之抄寫不可,為何偏偏就願意用高價請王羲之寫經?【一般教書先生抄錄估計一兩隻鵝足矣,王羲之十幾只實屬高價】
那麼作為一個故事師,我竟然有疑問,就必須得把疑問解答了,於是我就可以假設。
假設道人聽聞王羲之字好,故而想得到王羲之墨寶,尤其是王羲之抄錄的經文,所以設局引王羲之到來,而魚餌就是那群鵝。
王羲之聽聞道人養了一群奇鵝,心生好奇便去探尋,剛好落入道人圈套,於是乎一場交易達成,道人如願以償得到了王羲之的墨寶,王羲之也得到了群鵝作為報酬。
當然王羲之也不是呆愚之輩,可能早期的確因為好奇落入道人圈套,但見到群鵝之時卻以明瞭,但見道人求字誠懇,便假裝糊塗,以權道人的苦心,當然也不乏羲之是對鵝真的喜愛,於是一場皆大歡喜的交易就此完成。
-
8 # 朱八戒CC
怪老人,講故事,
書聖為鵝而寫字。
千古一篇《道德經》,
喜得群鵝謝道士。
話說東晉時代山陰地方有一道士,很想得到一代書聖能為他抄寫一部《道德經》,而王羲之的墨寶卻又是千金難求,不輕易為人寫字,為此道士很是苦惱。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愛鵝如命,便買來許多上等的好鵝在河邊飼養。王羲之得知此事,便來到河邊欣賞,看到鵝群別有詩意的曲項向天歌,紅掌拔青波,當即想出重金全部購買。道士微微一笑,便提出要求王羲之為他抄寫一部《道德經》作為交換條件。王羲之立馬揮毫沷墨,一氣呵成。得到鵝群之後,向道士連連致謝。
有關王羲之寫字換鵝的傳說版本有很多,不可能全部都寫出來。透過這個故事,看得出一代書聖對待鵝的獨有情鍾,是他生活中的閒情逸致。喜愛家禽動物,是許多文人墨客共同的雅興,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不僅僅是生活中的樂趣,更體現對一切眾生的關愛和尊重。
鵝的白色羽毛,紅色冠頂,以及在河中的千姿百態,給了王羲之巨大的書法靈感和領悟。他把鵝的一舉一動,發揮到書法中的一筆一畫,讓他的書法作品活龍活現,錯落有致,婉轉自如。形成了他本人鮮明的個性,造就了獨特的書法學術文化。這就是字在功夫外的高度體現,儘管後人怎麼摸仿和苦練,都難以達到他的這種功力和意境。
我向往鵝的自由自在,欣賞他在河中的浪花飛揚。他每天既能得主人飼養的食物,又能在河中尋找著美味。他可以向天高歌一曲,又以紅掌一波又一波地向前而行。悠哉!樂哉!美哉!妙哉!
回覆列表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傑出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王羲之寫字換鵝講述的是,王羲之喜愛鵝,聽說一個老婦人養了一隻擅長鳴叫的鵝,就派人去買沒有買到。王羲之就和朋友結伴去看鵝。老婦人聽到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來,就把鵝殺了煮好款待王羲之。王羲之見煮好的鵝很是惋惜。
後來,王羲之有聽說有一個道士養的一手好鵝,就前去觀看。王羲之看到一群鵝在水裡遊,白色的羽毛紅紅的頭冠,見獵心喜,非常堅決地要買鵝。道士本來就是為了王羲之養的鵝,見到王羲之喜歡就稱不要錢白送給王羲之,不過王羲之要給他寫抄寫《道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當場提筆寫了起來。寫完後,王羲之高高興興的帶著鵝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