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鼴鼠的土豆

    我個人覺得越來越多人知識焦慮的原因,在於自我認知的不清晰。如果要想緩解或者解決個人知識焦慮的問題,還是要回到自我認知的問題。

    我也算知識焦慮的受益者,我有個寫作課(人太多,批改作業壓力太大,不再招新人了),1年有幾千人報名,我自己送了8000個免費學習名額,6個小時就領取光了。大部分都是知識焦慮者。

    可是透過授課、批改作者,我發現他們對自我認知是迷茫的。我的寫作課模式是:學習功利性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寫作流程技巧、做作業、作業合格領平臺資料繼續學習、寫出樣稿我推薦到各平臺簽約。

    有相當一部分人,對自己非常自信,跟我說:“我已經有自己的閱讀、寫作習慣了,我就是想透過你的渠道簽約。”然後反覆讓我推薦,反覆被拒稿。拒稿後很焦慮,不停的讓我給改稿,讓我提意見。

    還有一部分,很焦慮,擔心簽約名額滿了,自己沒有機會,不想浪費時間,我推薦的閱讀、寫作類基礎書都不讀,掃一遍課程(我一點沒誇張,真的是掃,幾萬字的課程,報名2小時後就告訴我學完了)就跟我說已經完全掌握,不用做作業練習,直接寫樣稿。寫一篇樣稿,根本就不按照平臺資料修改,就趕緊投稿,要練習。

    我曾經發過一個廣播:“大家投稿不中,不用太傷心,千萬不要因為拒稿,就放棄寫作。因為有時候編輯不聯絡你簽約,不是你寫的不好,而是你的稿子里根本沒寫你自己的聯絡方式,編輯聯絡不到你。”我在課程裡明明寫了:“投稿檔名:書名+筆名;在稿件中註明你的聯絡方式。”可是她一邊說自己學了課程,一邊連這麼基礎的事都沒有在意。

    當然這兩部分人還是肯做的,還有的人是:“報名繳費以後,就自動會了。”的心態,報名以後連讀都沒讀過,這麼多課程,根本沒開啟過。還有的人,掃一遍課程就覺得自己會了,領了資料也不看。以為領了就會了。我們管這種人叫:“知識收集癖”,就是光收集,不學。等焦慮的時候,安慰自己,我已經學了,我努力了,我沒有達到目標,不是我的錯。

    如果真的想緩解焦慮,你要踏踏實實的自我認知,我什麼地方不行,那些短板需要修補,踏踏實實的學習,做筆記,做練習。充分收集資訊、理性決策、果斷行動。而不是浮躁的覺得我看一遍,或者我有了這個資料就學會了。

    你什麼都不做或者光做做表面工作,然後再焦慮,這一點意義都沒有呀!羅曼·羅蘭:說:“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的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

    其實知識焦慮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自古就有,取材於中國古典小說的《山月記》有這樣一段話“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絲希冀,而不願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遠離時間疏避人群,結果在內心不斷地用憤懣和羞恥飼育著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有質疑,但是又不能踏實下來系統的學習,比如我明明推薦了閱讀、寫作類的書單,大家口口聲聲的說想學寫作,可是有幾個人真的讀了這些書。大家都是嘴上說說,然後繼續焦慮,看到別人簽約有成績以後更加焦慮,但是焦慮歸焦慮,你讓踏實學,好好做作業,他不做。

    但這也是一種篩選,因為真正做完的人很少,大家不用焦慮,通往目標的路,並不擁擠,大家都是站在原地焦慮看著別人往前走,自己並沒有行動。還是那句話“充分收集資訊、理性決策、果斷行動。”當你按部就班的做完,你會發現你已經實現目標了。

  • 2 # 學老鐵江木森

    你好,我是學老鐵木森,專注自我成長,學習閱讀的學習者。

    碎片化的不是知識,是人心。

    就在幾年前,碎片化知識的概念冒了出來,同時還有碎片化時間。

    相對應也出現另外兩種概念:時間管理,知識管理。從邏輯上來看,算是完美地解決了碎片化知識和碎片化時間的問題。

    很多人透過學習這兩們概念內的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自身的問題。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沒有解決。像是閱讀學習,知識體系,人生事業,工作效率這些問題依舊還有很多人在提問,希望求得解答,擺脫這種困境。

    那是知識體系概念和時間管理概念有問題,不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嗎?

    還是,人自己出了問題呢?

    知識焦慮的人,我觀察到的共分兩種:一種是自我認知不足,不知道為什麼要學,只是覺得需要學;一種是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從不腳踏實地的做事積累成果,只盯著想象的最終結果埋頭苦幹。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之一,而且兩者兼之。東學西學,追各種課程,一天24小時不夠用,只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收穫好的生活。同時對本職工作心思不高,加上不喜歡,很不願意把工作結果做到精益求精。可謂是時時努力,時時焦慮,終日疲憊不堪。結果可想而知,在心力憔悴,極度焦慮下,工作也沒心思做好,紕漏百出。最後還做出不合理的裸辭決策,導致接近一年沒有工作。

    後來我和我的心理諮詢師做了深度反思,因為我自我反思很快速,每次都是我自己滔滔不絕的在說。有一天我在反思自己的努力過程,腦海中浮出了幾個讓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

    我問自己"你這麼努力,真正的原因是為什麼呢?是什麼在逼著你無法停下來安心的生活。這麼久的努力你是否真的沒有收穫嗎?你努力的行動和你想要的目的是一致的嗎?"

    最後我思索出了答案就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讓自己變強。學習那麼多的技能,只是一種不得已必須要做的念頭。甚至都不知道那些行動對自己有什麼意義,達成了什麼目的,收穫了什麼。最致命的是,我不知道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完全是被驅動著在盲目努力,從未享受過任何因努力而收穫的結果。

    我因為對自己生活方向的不清晰而盲目亂撞,每天都活在不知所措的焦慮感中。

    解決焦慮,先解決對自己的認知。很多東西你想要,你想學,但是你是否知道,你為什麼要,為什麼想學,驅動你去做這件事的緣由是什麼。

    自從那次諮詢之後,我開始縮減學習專案,甚至是不學習。同時開始了記錄,只記下一天當中我做什麼事能夠讓自己覺得還算舒服,開心。找到一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就每天都去做這件事,不求結果,只求好好做,慢慢做,體驗做那件事給我帶來的快樂和輕鬆。

    幾個月的體驗,讓我終於有了享受生活的態度,不再是覺得每天都是苦哈哈的學習和工作,而是也有了一分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情。

    於是,在這份基礎上,我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焦因焦慮而盲目努力的本質,最終我發現我做這些事情的本質只是源於一個念頭,我要讓自己變得更好。說直白點,就是我一直認為自己很差勁,所以我要想方設法學習,讓自己變好。但是我又從來不去關注自己的優點,不去關注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每天只關心自己哪裡做的不好。

    於是我就每天在補自己的缺陷漏洞,永無休止越補越多。此時我才明白,在這種生活迴圈中生活,不焦慮那才叫怪事了。

    化解焦慮,從小事開始積累,增強對生活的自信。

    此後的生活,我不再瘋狂學習,而是慢慢縮減,只選擇了一兩項內容作為長期的學習點。一個是畫畫,一個是研究閱讀學習的本質原理。不為別的,只因為做這兩件事讓我開心。

    每次有一絲絲提升,我都會大肆總結一番,然後好好地讚揚一番自己。

    然後下一次的學習目標就在前一次的基礎上進行。堅決執行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斷產出一個又一個讓自己開心的結果。

    直到現在,知識焦慮再也沒有困擾過我。同時因為找到了我的生活核心,我最喜歡的幾件事情,我的生活有了往前進的方向,不再是停步不前,生活中基本沒有了什麼讓我很焦慮的事情。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狀態中開始飛速提升。以前對自己的憧憬就這樣實現了。

    經過許多次嘗試,我還總結了幾條學習奮鬥的技巧,供你參考。大致如下

    看到一個有價值的知識,不要馬上學習。想想先,它能解決你哪個實際性的問題。不是那種怎麼快速交到女朋友這種問題。而是明天和心儀的女生約會,我們做些什麼事,可以開心的遊玩,建立好關係。如果能馬上執行,就去學習,如果不是,果斷放棄。

    如果一件事做了讓你感受不到快樂,同時又沒有一個確定的目的,果斷放棄。不要做無謂的努力。

    專注一個主題去學習,這樣會讓學習效率最大化。形成的能力馬上拿出去用。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幫別人答疑解惑是唯一的兩條應用金典。可以說產生實質性價值是學習唯一的樂趣點,不然就是死書生,沒點意思。

    寫的很長,祝能讀完的同學有所收穫。

  • 3 # 南梁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提一個簡單的問題:

    更多的食物會使你健康還是破壞你的健康?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任何人都知道,食物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 如果你以正確的數量均衡的吃食物,它會增加你健康

    * 如果你大量只吃一種食物,就是不健康的

    沒有一個普遍的方法來解決每個人的理想飲食習慣。如何吃、吃多少這取決於你的身體的體質和你的需求。

    知識是大腦的食物

    大眾自媒體的時代,一下多了很多誘騙你的知識,就像誘惑你吃但其實你身體消耗不了的多餘食物。

    你的知識消耗取決於你需要什麼,你需要多少。

    * 我們不需要知道發動機的設計來駕駛自己的汽車

    * 我們也不必學醫,過健康的生活。

    知識必須被消化並用於獲得最佳的收益的地方上來

    同樣也沒有一個普遍的方法來解決每個人的理想獲得知識的解決方案

    但有一點。

    有知識意味著有能力看到世界。

    在沒有知識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視野狹窄,就只會看到世界的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明星們赴美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