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618g1
-
2 # 元元的天下
關於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倉頡。在《淮南子》中有這樣一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使得漢字標準化,並將小篆作為標準字型,為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秦石鼓之一
漢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如陶器的文飾)到表意文字,再到既表音又表義的會意字,逐漸形成成熟的文字體系。也就是說漢字是先有形後有音的字。
漢字造字的基本方法,有六書之說。《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造字之本也。”舉個例子來,簡單說明漢字音形義之間的關係。比如"日"字,甲骨文就是簡筆畫的太陽,即象形字,而加一字,成"旦"字,"一"代表地平線,即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既表形又表意。再加個"扌"旁,成"擔",加"月”成"膽”,偏傍表意,"旦"表音。若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想象一下,今人看見初升的朝陽的"旦",和五千年前的古人,在日出之時畫下的那個"旦",竟然是同一個字,它承載了多麼悠久而活躍的記憶!這就是漢字的獨特魅力!
華人對漢字的崇拜,從產生那一天就開始了。每一個漢字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假如漢字會說話,它會告訴你身上蘊藏著古人,對天地萬物的體驗和認知,以及無比的智慧。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致力於探討古今漢語音和漢字的演變。他在教漢字時,他都會解釋每個字的來龍去脈。他的學生林西莉,寫了本《漢字王國》,講述華人和漢字的故事,風靡全球引發漢語熱。
最後借用一下都德先生《最後一課》中老師的話: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也是最清楚最嚴謹的…只要好好保住自己的語言,就如同掌握了開啟自己牢房的鑰匙…
一花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閒,與你共品百味人生。 -
3 # 江天20
這個問題專業性比較強,不太容易理解,需要有必要的專業功底。簡單介紹一下,作為拋磚引玉:
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義的有機統一,形、音、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歷經數千載,雖然漢字的形體、讀音和意義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漢字的基本性質並沒有根本改變,現代漢字仍然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形、音、義之間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關聯。
首先說說字形和字音的聯絡
象形字、指事字和, 會意字等字形本身不能提供任何語音資訊,都和語音沒有直接的聯絡。假借字雖和語音有關,但屬於同音字的借用,與字形無關。漢字的字形與語音發生直接聯絡始自形聲字的產生,只有形聲字的出現才使漢字的形體和讀音具有了切實的聯絡,漢字的形體開始具有了表音的功能。
形聲字的聲旁也基本能起到表音作用,能夠比較準確地提供字音資訊。由於形聲字的大量產生,形聲字聲旁的表音功能已經大大弱化了。在現代7000個通用字中,形聲字有形聲字聲旁的表音功能已經大大弱化了。個,佔56.7%,比重相當大。形聲字的聲旁雖然不能準確表音,但是可以幫助提示一定的讀音資訊,不過有時也可能會誤導人們。
然後說說漢字形與字義的聯絡
總體來說:象形字、指事字以形表義,會意字合形會意,形聲字兼表音義。
具體的結合漢字演變來分析:
漢字產生的時候,形體與意義的關係應該是很簡單的、直觀的,這時的字形基本上反映的是字的本義。早期的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都明顯表義。象形字如“山、魚、鳥、木、田、火、馬、鹿、刀、象"等和指事字如“本、末、刃、休等都是以形表意,會意字如“即、既、北、得、棄”等合形會意。隨著漢字形體發展到方塊字,字形的表意屬性逐步脫節。
最初的形聲字是在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某些形聲字的字義與形符的意義基本相同。隨著漢字象形程度的逐漸降低,人們不再依靠字元的形體而是根據它所表示的字義來判斷。也正因為如此,形符也被稱為了義符。後來,義符逐漸取代了形符。義符肯定不能準確地表示每個形聲字的字義。形聲字的形旁多數不能準確表意,它只表示事物的類屬、範疇。
最後再說說漢字字音和字義的聯絡
漢字一般並不直接顯示讀音,而是側重顯現它所表達的某個特定的含義。但是有一部分會意字,其中某個意符除了表意以外,還有表音的作用,但這種表音是次要的,它的主要作用還是表意。這種字叫做“亦聲字”。比如:返:是還走,從反走,反亦聲。我認為主要是一些通假字。
一部分形聲字的聲符在表音的同時也有表意的作用,即音符兼表意。比如:捧:聲符“奉”本身就是表意,只不過後來加註意符“扌"。我認為主要是一些古今字。
這類兼表音義的字在漢字中數量不多,而且這種音義關係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對語源的探求上,屬於訓詁學的範疇。
-
4 # 八磚學士
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關係要分層次來看。
音、義屬於一個層級(當然,義還要抽象一些,看不見摸不著),屬於語言層面,義是依賴音存在的。
而形屬於文字層面,是用來記錄音、義的一種符號系統。換句話說,語言的音、義,在視覺上,需要文字來呈現。文字可以是漢字,也可以是其他表音的字母。因此,文字的音義,其實質是它所記錄的語言,或者比語言單位更小的詞的音義。
按照普通語言理論的說法,任何語言中,其詞彙的音和義結合,都是隨機的,是約定俗成的。但是在約定俗成之後,某些詞會不斷引申、分化。體現在漢文字上,就是一類具有相同聲符的漢字,在意義上往往有共性。文字學上,這種現象人們稱為“右文說”, 宋代的沈括就發現了這個現象。
他在《夢溪筆談·藝文一》中說:“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
上面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漢字裡面帶有戔這個部件的,往往有“小”的意思。
-
5 # 方玄靈
“音”、“形”、“義”是一個漢字的重要屬性,也是漢字產生所遵循的規律。理解了音、形、義,就可以理解這個漢字。
形漢字的形,簡單來講,就是漢字為什麼長成這個樣。眾所周知,漢字的雛形是甲骨文,而甲骨文又是源於對自然萬物的觀察,絕大部分都是以簡筆畫的形式來描繪某一事物,這種字也叫“象形字”。在現代漢字中,象形字所佔比例很小,大部分的漢字都是不同偏旁部首的組合,但每一個偏旁部首本身都可以追溯到象形字。
甲骨文屬於簡筆畫,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演變成現在的樣子。有演變就有訛變,同一個偏旁可能是由不同的字演變而來的。比如“月”,“明”中的月就是月亮的月。“肢”中的月是肉,表示身體的一部分。“青”中的月是丹,表示顏色。另外,很多字也會出現分化,作為部首的比較多。比如,衣—衤,火—灬,水—氵。如果算上簡化字則更多。如今的漢字,象形的屬性已經很弱了。
義表意性是漢字特有的屬性,漢字也是當今世界的所有官方文字中唯一的表意文字。我們知道,所有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都是表意字,象什麼形就表什麼意,很容易理解。此外還有一些“指事字”,比如“刃”,在“刀”上加一點表示刀鋒利的那一邊。最典型的表意字當屬“會意字”,比如“吠”,它的讀音和“口”、“犬”都沒有任何關係,字面上表示狗在用嘴叫。這類漢字都是純表意文字。
對於“表意”,很多人會有不同理解。比如英文不是表意文字,但看到“dog”就會立刻想到狗這種動物,這算不算表意呢?其實,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所有文字都是表意文字了。表意文字有一個重要屬性,就是跨語言,意不變。比如“食”這個字,無論出現在普通話、粵語、閩南語,還是日語,或是已經拼音化的韓語和越南語中,雖然發音不同,但都表示“吃”,無一例外。而外語單詞,比如“die”,英語中表示死,德語中是定冠詞,其它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中沒這個詞。但不論何種語言,字母d的發音都是相同或相似的,都是發d或t的音(越南語比較特殊,發z的音),永遠發不出m、n、l這些音,這也是表音文字的特點。
音漢字的表意屬性在所有文字中最特殊,但很多字確實是透過“音”造出來的。比如漢字中很多虛詞,本無其字,為了書寫,於是找到一個讀音相同或相似的字取代。比如國家的“國”,古字寫作“或”,表示一座城池。後借用這個字表示“或者”的概念,因為讀音相似。“或”加上一個外框變成正體字的“國”。像“或”這種與原字意思毫無關係,讀音相似的字稱為“假借字”,以“無實意”的字為主,原字往往加上一個偏旁後表示自己。
相比於“假借字”直接拿來用,更多的表音性體現在“形聲字”上。比如“江”、“河”,右面的“工”和“可”字義上與“江河”沒有任何關係,僅僅表示讀音而已,左邊的“氵”代表它們和水有關。有人會覺得“工”和“江”讀音差的太遠,怎麼會表示讀音呢?其實,這只是普通話讀音的訛變而已。這兩個字在粵語中的讀音分別是“gung1”和“gong1”,是不是差不多了?在造字的那個年代很有可能更相似。漢字中形聲字是最多的,《說文解字》中80%都是形聲字,《康熙字典》中多達90%,雖然相當一部分我們用不到。
至此,漢字的音、形、義就解釋完了。古人總結了漢字造字法——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它們包括了所有漢字,但都離不開音、形、義三個屬性。我們在學習或理解漢字的時候,不妨從這三個屬性入手,你自然會發現漢字的趣味。
回覆列表
漢字的音,形,意。
就是人世間的經書,不過沒有人懂,
也就是說,識而不明,會而不懂,
意就是易經,你把你所關心的事字,拆解組合,細心意會,你會有所感悟,沒有慧根只知其表難得其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