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同城管家

    漢武帝無疑是一位偉大的領袖,他整合內部高度集權,大膽提拔有能力的將領,不以出身論英雄,絕對的唯才是舉,推崇功勳,發展軍備,極具戰略眼光,可以說是一位不世出的統帥,……

  • 2 # 小玄子嘆古今

    漢武帝作為君王,提高漢軍的戰力可有三點策略:

    第一點,知人善用,每一位皇帝有成就,除了自己勵精圖治之外,還有得力的幫手大臣,漢武帝也是如此。他在文臣武將方面都用到了正確的人,文臣起到輔助作用,在武將方面又任用衛青,霍去病等軍事奇才,文臣主管朝廷的政策扶持軍隊,武將則在前線準確訓練將士,因而漢朝的軍隊戰力可以飆升;

    第二點,利用政策去賞刻苦訓練的將士,有了賞賜就有目標和動力,將士們都鼓足了幹勁訓練,因而效果也會成倍增加,還鼓舞了士氣,令整體實力上漲;

    第三點,利用懲罰去逼將士進步,有賞自然也會有罰,用懲罰的手段去逼一些懈怠的將士要掂量後果,自然不會讓整體出現殘次不齊的情況,整個軍隊的整合實力才能發揮;

    漢武帝的善用人才,加上這些人才也卻有才能,君臣協作,賞罰並進打造鐵血的軍隊,因此漢軍戰力在短短時期內飆升大敗匈奴。

  • 3 # 子晟談史

    看到這個問題,感到非常有意思,因為3月26日,我曾用自己的自媒體號發過一篇這樣的文章,題目一個字不差。既然如此巧合,那麼我就再發一遍嘍。

    漢朝立國之初,匈奴人就在白登給了漢高祖劉邦一個下馬威,讓他認識到遼闊萬里的匈奴並不像國內那些叛亂一般易於對付,而是如林中餓虎,伺機傷人。又如懸在脖頸之側的一把戰刀,隨時可能將根基不穩的大漢朝割的鮮血淋漓。

    因此漢初的數十年裡,儘管匈奴屢次挑釁,時常寇邊燒殺掠奪,但漢朝始終小心翼翼維持和匈奴的關係,並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至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六十年修生養息,已足可與匈奴一戰,然而此時的匈奴也不是如漢初部族特徵明顯的鬆散聯盟,也已具備國家構架,也因此組織能力更佳、戰力更強。

    首先是漢朝軍制比較科學。漢代兵制是全國皆兵,在西方,直到近代普魯士王國在俾斯麥為相時,才實行這樣的制度,而我們在漢代也就早已實行了。

    漢代計程車兵,不是像今天十八歲就可以參軍,而是到二十三歲才開始服兵役。因為二十才始成丁,照理可以獨立耕種。當時的農業產值非常低,大約三年耕,才有一年節餘。一般來說靠天吃飯,正常情況下三年中是兩豐一欠,照這樣推算,九年就該有三年之蓄。要想讓士兵不顧慮家裡安心服役,應該充分考慮其家庭負擔。一個壯丁,二十受田,三年之後,正常情況下家裡是可以存下一年積蓄的。因此,漢朝認為從二十三歲起,為國家服兵役一年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士兵家裡無後顧之憂,便能安心作戰。

    很多朋友一看到封建王朝抽調農民作戰,就以為這樣的軍隊毫無戰鬥力,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以漢朝為例,除了正常的兵役,凡成年男子,每年在農忙時間之外,要抽出時間參加為時一月的軍事訓練。所以如果因大規模戰爭需要,抽調一批三十五歲左右的農民從軍作戰,這些農民可能除了曾經做過一年正規軍人之外,還足足參加過十幾年的軍事訓練,這樣的人,還能算是毫無戰鬥力的新兵麼?

    其次,漢武帝時期擁有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將領。關於衛青、霍去病的輝煌戰績,再囉嗦是多餘的。這兩位名將的軍事能力各有所長,如霍去病勇冠諸軍,而衛青的傑出主要表現在戰略層面。他先是從左賢王手裡奪取如今陝北無定河畔大片領土,築造朔方城,使漢軍的出發點從長安足足向北移動了500公里,大大減少了漢軍的戰爭動員時間,使漢軍隨時可以像一把利刃插向匈奴人心臟。之後,又帶領諸軍一次次從不同側重點對匈奴人展開扒皮行動,砍掉匈奴人的左膀右臂,不斷削弱匈奴人的實力,直至最後逼迫匈奴人決一死戰,並一戰勝之,最終打垮了匈奴人。這樣戰略清晰、冷靜把握戰局的人,即便放在整個歷史裡,都算是十分傑出的。

    第三個原因,漢朝後勤保障能力十分強大。漢朝經過六十年修生養息,國力早已和漢初不可同日而語,充足的人口,強盛的綜合國力,使漢朝擁有了遠超匈奴的實力。如漢軍在每次遠征匈奴自身損失也很慘重,但漢朝每次都可迅速捲土重來,而匈奴每次損失都是傷筋動骨。所以有些網友對衛青、霍去病自身軍隊損失很大意見較大,這是不客觀的,戰爭的結果看的是最終結局,況且衛霍二人很少有戰損率比匈奴高的。再比如漢軍十萬騎兵與匈奴決戰那次,戰馬吃的全是沒脫殼的小米,運送物資的馱馬用動用了十四萬匹,匈奴有這個後勤保障能力麼?

    第四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即漢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從漢武帝少年隱忍不發,到親征掌權後大刀闊斧的實行各種政策調整,最終大破匈奴來看,漢武帝是無虧雄才大略四個字的。如他要預備攻打匈奴,便先期訓練騎兵。為要養馬,便先到新疆移植苜蓿,在上林苑嘗試種植。還多次派人到西域挑選優良種馬。之後苦練騎兵,甚至自己組建期門軍,經常性搞演練廝殺,以便於掌握騎兵作戰要點。待數十萬騎兵訓練成熟,而後從容不迫,挑選匈奴人放牧的春夏季,一鼓出塞。即便如此,漢武帝也沒有急於求戰,而是按戰略目標逐步擴大戰果,最終打的匈奴分崩離析。

    另外在漢武帝要打大理,知道南方多水,陸路很多地方沒有開發,行軍不便,大理有一昆明湖,水域廣闊。於是漢武帝就在長安仿照昆明湖鑿了一個大湖,也叫昆明湖,天天訓練水戰行船。而有的朝代士兵出征前拿配發的戰刀殺牛祭旗,卻接連幾刀連牛都殺不死,這樣缺乏訓練計程車兵和後勤保障,出征如何能勝?再比如明朝土木堡慘敗,二十萬大軍,草草準備幾天就出戰,焉能不敗?

    孔子曰:“不教民而戰,是為棄之。”因此,戰爭的失敗,不要單純責怪士兵作戰不勇敢,一方面要從戰略戰術層面分析得失;另一方面,要為士兵解除後顧之憂,並儘可能創造好的後勤保障。故這樣計程車兵才能聞鼓而進,聞金而退,知必死而不辱,成為戰無不勝的悍卒。

  • 4 # 闕魚肥

    北方遊牧民族向來是中原王朝最頭疼的外來威脅之一,從春秋戰國到明清大多數時候中原王朝都是敗多勝少。秦始皇時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漢武帝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明朝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他時候多數都是對匈奴等遊牧民族無可奈何,那麼為什麼漢武帝在大漢建立六十多年後可以很快提升漢軍實力,打得匈奴要麼北逃要麼加入?

    一、漢朝前期皇帝勵精圖治國富民強

    由於漢朝建立之前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國家窮得叮噹響所以前幾任皇帝,注重民生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武帝繼位前又經歷了文景之治。使得大漢王朝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有了厚積薄發的實力,短時期內兵馬錢糧可以源源不斷供應。足夠支撐大漢王朝發動多次戰爭,不至於一下子就窮兵黷武。

    二、注重培育軍馬,騎兵經過嚴格訓練

    中原王朝的軍隊多是以步兵為主,面對機動性強的遊牧遊牧民族的騎兵很吃虧。漢朝前期的皇帝都注重培育軍馬,在西北建立了軍馬場,並鼓勵百姓養馬到漢武帝的時候,全國可用於征戰的戰馬有五十多萬匹,足夠建立和匈奴人抗衡的騎兵。有了戰馬還需要經驗豐富的騎兵,於是武帝請來精通騎馬射箭的匈奴人充當漢軍教官,歷經三年訓練了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

    三、結合漢軍特點,改良研製武器裝備

    針對匈奴騎兵的作戰特點,研製有針對性的武器,彌補漢軍作戰時的不足。如“武剛車”猶如移動的坦克,遠可弓箭伺候近有長劍長矛對付。使得漢軍在廣袤的平原上可以有效的抵擋騎兵的進攻,又能利用自身優勢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改良近戰武器研製出“環首刀”,刀長一米多在長度上遠勝匈奴的彎刀。(畢竟匈奴地區缺鐵,大部分來源靠買靠搶)

    四、漢武帝英明神武,手下戰將給力

    漢武帝沒有親政之前就很能隱忍,上位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國家進一步強大。面對匈奴漢武帝準備了很久,從培育戰馬到訓練騎兵,挑選大將保障後勤都做了充足的準備。出兵時機選在春夏季,匈奴人放牧的時候發起突然襲擊。加上又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難得的將軍帥才,特別是霍去病運氣加實力爆棚多次大破匈奴,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 5 # QS流年

    嚴格來說,並不是短時間使漢軍戰力提升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戰爭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援,特別是攻打匈奴這種遊牧民族,即使勝利並不能給漢朝帶來多大財富。漢武帝之所以能夠擁有足夠的財富發動戰爭還是源於“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朝初年,剛結束了秦末動亂,民生凋敝,漢文帝與漢景帝信奉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生息。

    其次,擁有騎兵戰鬥力提升。漢高祖劉邦親征匈奴,被圍於白帝城,險些喪命。後實施馬復令,重視養馬,這些馬能否作為戰馬軍馬暫且不談,最起碼為後勤運輸提供了畜力。漢景帝時期漢朝就有國營牧場專門養戰馬。漢武帝時期,還從西域引進良馬,漢武帝從大宛國獲得3000大宛良馬,這些馬肯定是能作為戰馬的。更為重要的是,漢武帝奪回了河套地區,重新獲得了最大的牧馬場,大大增強了騎兵實力。

    第三,軍事改革,將徵兵制和募兵制結合。

    漢武帝擴充南北軍,還增加了期門和羽林兩軍,這些軍士世代為兵,父子相代。另外在原有軍隊規模的基礎之上,漢武帝又擴大了徵兵的範圍,除了原有的徵兵制之外,還將大量的囚犯刑徒編入軍隊出戰,尤其是漢武帝進一步的擴大了募兵制的規模,對於後世出現職業招募的軍隊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漢武帝還大量徵調漢帝國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部眾,例如百越、西南夷、烏桓兵等。這些來自周邊部族的軍隊戰力強勁,是漢帝國倚仗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四,武器裝備的提升。漢武帝努力改善軍隊戰鬥的武器,用鐵製武器大量替代老舊的青銅兵器。

    當然,第二三四點都建立在第一點強大的財政基礎之上。可見,漢代軍隊戰鬥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幾代皇帝的努力。即使如此,漢武帝窮兵黷武,長期發動大規模戰爭,財政很快耗盡,漢武帝也大大增加了賦稅,百姓怨聲載道,最後不得不停止對外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傅雷家書前十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