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奮鬥的高富帥

    沙漠的成因中國東起東北平原西部,西迄新疆喀什噶爾的北方九省(區),都分佈有大大小小的沙漠(沙地),這樣多的沙漠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中國沙漠的成因,概括起來就是:在乾燥氣候和豐富的沙漠沙物質來源等自然條件下,長期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沙漠形成的氣候因素可以這樣說,沙漠是乾燥氣候的產物,乾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條件。從整個地球來看,乾燥氣候區域(乾旱區)的形成,主要與緯度、大氣環流等因素有關。在南北緯15~35°之間,是副熱帶高壓帶(又稱迴歸高壓帶)控制的範圍,終年為信風吹刮的區域。在高壓帶內的空氣具有下沉作用,空氣下沉時形成絕熱增溫,使相對溼度減小,空氣非常乾燥。信風是由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穩定風向,它在吹向赤道的過程中不斷增熱;空氣越熱,消耗的水量也就越大,結果使它成為十分乾燥的旱風。這樣,在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區,大氣很穩定,溼度低,少雲而寡雨,成為地球上雨量稀少的乾旱區。世界上多數大沙漠都分佈在這裡,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亞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等。因此,有“迴歸沙漠帶”之稱。中國沙漠位於北緯35~50°、東經75~125°之間的溫帶地區。按照它們的緯度來說,不在世界上的沙漠帶範圍內,要偏北15到20度左右。而中國與世界上沙漠帶同緯度的華南地區,不但沒有沙漠,相反卻是溫暖溼潤,終年常青;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區,到處是一片鬱鬱蔥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中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南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這種海陸分佈形勢,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對中國氣候產生了很大影響。冬季,大陸上的空氣比海洋上的空氣要冷,並收縮得比海洋上的空氣厚重,空氣壓力增大。特別是位於中、高緯度內陸腹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和蒙古國,那裡冬季太陽輻射的熱量很弱,黑夜又漫長,失熱很多,因此空氣十分乾燥寒冷,冷空氣大量積存形成強大的高氣壓區。而中國南方海洋相反是個低氣壓區。高壓區的空氣不斷流向低壓區,形成了中國冬季盛行的偏北風。到了夏季,大陸上的空氣比海洋上要熱,並膨脹得比海洋上的空氣稀薄;海洋上的空氣壓力大,形成高氣壓區,空氣就從溼潤的海洋吹向大陸,使中國盛行偏南風。這種隨季節而變動、交替的風,叫做季風。由於中國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區,降水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灣和印度洋上吹來的溼潤的夏季風帶來的。因此,處於亞熱帶的中國東南沿海和華南地區,正好首當其衝,降水豐沛,成了世界上同緯度雨量較多的溼潤地區。然而,位於溫帶的廣大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因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遙遠,夏季風到那裡已成了強弩之末(圖2)。再加上其南部和東南邊緣,有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造山運動升起的天山、崑崙山、秦嶺、呂梁山及大興安嶺等高大山系,特別是有巨大的青藏高原,成了夏季風難以逾越的屏障。這樣,溼潤的海洋氣流(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無法吹進,水汽來源被隔絕。致使夏季的西北和內蒙古地區,水汽十分貧乏,降雨量稀少。冬季,由於西北和內蒙古地區的北方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山屏障,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區的強大幹冷氣流可以傾注直瀉,造成異常乾燥寒冷的氣候。正因為上面的原因,就使得中國西北和內蒙古的廣大地區,終年處於極端乾燥的情況下,形成了世界上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陸性氣候的溫帶內陸乾旱和半乾旱區。氣候乾燥,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就很微弱;相反,風的活動十分活躍,特別是在乾燥氣候影響下形成的缺少植物被覆的光裸地面,更加促進和加強了風的作用,使它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營力。疏鬆裸露的沙質地表在風的作用下,發生強烈的風蝕,沙土被風吹搬運;在風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風力無法挾帶沙子繼續前進時,沙子便堆積成沙丘,並進一步發展擴大,終於形成為廣袤千里的沙漠。(二)豐富的沙漠沙來源形成沙漠除了要有乾燥的氣候條件外,還要有豐富的沙漠沙的來源。豐富的沙源是沙漠形成的物質基礎。以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例。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塔里木盆地的中央,覆蓋在巨大的古塔里木平原上。盆地四周有天山、帕米爾、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等高山和山原環抱,它們的高度都在4000米以上,山頂有大面積冰雪分佈。在第四紀冰期時,這裡降溫劇烈,降雪更多,山地冰川發育的規模比現在要大得多。目前,塔里木盆地平原地區氣候乾旱,河流很少,流水作用微弱,只有和田河等少數幾條比較大的河流,水量比較豐富,流程也比較遠,其它河流大都在山麓洪積扇邊緣地帶就消失了。但在第四紀冰期時,因有大量的冰雪水補給,河流水量比現在要大。在塔里木盆地的中、南部,就發現有很多發源於崑崙山的古代河流的痕跡,它們由現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一直伸展到沙漠內部200~250公里的腹地,有的甚至流得更遠。如克里雅河,現在的洪水只能流到沙漠中的通古茲巴斯特一帶,但從地面上還清楚地遺留著的古河床遺蹟來看,古老的克里雅河曾經向北注入塔里木河。發源於崑崙山北坡的和田河,由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匯合而成。根據測定,現在玉龍喀什河的年平均徑流量為23.4億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中平均帶有的懸浮泥沙為3.57公斤;喀拉喀什河平均年徑流量是21.25億立方米,挾帶的懸浮泥沙為2.02公斤/立方米。它們一年可以給塔里木平原帶去620多萬立方米的泥沙。如果我們假定在第四紀的100萬年時間裡,和田河每年都挾帶這麼多的泥沙(其實,那時的水量和含沙量都要比現在大得多),並在它當年奔騰澎湃的地方均勻堆積下來。那末,僅僅只是水中的懸浮泥沙就足夠沉積124米厚的沖積地層。葉爾羌河的水量和含沙量比和田河還要大,它每年的懸浮沙量高達1676萬多立方米,所以沉積作用當然更大。正是在第四紀冰期時有著許多大量冰雪水補給的、水量豐富的河流,有巨大的搬運能力,把崑崙山、阿爾金山的大量山地破壞產物帶到下游並堆積在盆地裡,才能在盆地的中南部造成了一個廣大的幹三角洲平原。根據皮山、墨玉、于田等地的地質鑽孔記錄,在地下 100~200米深度內,都是灰色的中細沙和細粉沙。發源於西崑崙山、帕米爾和天山西段南坡的許多河流,主要有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等,彙集成塔里木河,流經塔里木盆地的北部。眾多的支流不但注入了大量水量,也從山區帶來了大量泥沙,特別在洪水季節,河流的沉積作用很強,河床不斷墊高,河道經常發生變遷;加上由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內部的隆起,迫使塔里木河不斷向北遷移。在現有河道的南部遺留有多條東西向延伸的古河床,其南界可以擴充套件到80~100公里的沙漠裡,即達到北緯40°20′附近(圖3)。塔里木河階段性向北遷移的結果,就在塔里木盆地的北部造成了寬度達130公里、長度有近1000公里的巨大沖積平原。根據物探資料,沖積平原第四系沉積厚度有500米,沉積物以細沙為主。塔里木盆地的東部,是一個構造陷落窪地,是盆地最低窪部分,最低處海拔為780米。它是整個盆地的集水中心,彙集了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米蘭河,甚至疏勒河等河的尾水,分瀦成羅布泊和臺特馬湖。由於第四紀以來河流、湖泊位置的多次變遷,河流的沖積、湖泊的沉積形成了廣大的三角洲平原和湖成平原。從鑽孔資料和出露地層剖面觀察,沉積物是由淡黃和淺灰色的細沙、粉沙和沙粘土,中間夾著薄層青灰色亞粘土組成的,有明顯水平層理,富含植物(蘆葦)和軟體動物(淡水螺)貝殼的殘餘遺體。塔里木盆地這些深厚疏鬆的古代河流和湖泊的沉積沙層,從第四紀中期(中更新世)以來,由於氣候日臻乾旱,冰川不斷退縮,水源減少,平原上河流逐漸乾涸縮短,地下水位下降,水分條件迅速惡化,受到風的強烈吹揚,為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沙子來源。像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最東端的庫魯克庫姆,原來是三角洲與湖相沉積交錯的衝、湖積平原。這裡吹刮強烈的東北風,順著風向,處在迎風側的東部風蝕地貌極其發育,向西過渡到夾有風蝕地貌的風積沙丘區,到下風側的西部則是全部發育成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的風積區。說明這個沙漠的沙子是由原來的河、湖相沉積層中吹揚出來的。根據Murano附近實測風蝕量的計算結果,在一塊麵積775平方公里的地區,每年所提供的沙量有2000萬立方米,數量之大可真驚人。由此可見,經受千百年、甚至上萬年的吹揚,形成一大片沙漠,也就絲毫不足為奇了。整個塔克拉瑪干沙漠,如同庫魯克庫姆一樣,就是在乾旱氣候條件下,風力就地吹揚它下伏的第四紀疏鬆的沉積沙層而形成的。中國其它沙漠的情況也是這樣。第四紀時許多發源於天山北麓有大量冰雪水補給,水量豐沛的古表3 中國沙漠的沙源成因型別河流,把山地破壞物質衝下來,在準噶爾盆地裡堆積了厚度達200~400米的古沖積平原沙質地層,它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形成提供了沙物質來源。發源於祁連山的古代河流巨厚沖積物和湖積物,為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提供了沙漠沙的來源。發源於大興安嶺的西遼河,下游沖積平原的第四紀疏鬆沙質沉積物厚度也有130多米,為科爾沁沙地的形成提供重要沙源,等等。正因為中國西北和內蒙古地區的內陸高原上,特別是巨大的內陸盆地裡,分佈有深厚疏鬆的、沙質的河流沖積物和湖泊沉積物,有十分豐富的沙漠沙的物質來源,在乾旱多風的氣候條件下,容易被風吹揚,才形成了中國浩瀚無垠的沙漠。一、塔克拉瑪干沙漠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三、巴丹吉林沙漠四、騰格裡沙漠五、柴達木沙漠六、庫姆塔格沙漠七、烏蘭布和沙漠八、庫布齊沙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有哪些動漫可以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