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才教父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

        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論語》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孔子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但“仁”具體指的是什麼?孔子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概念,有人說“博愛謂仁”,這也是“微言大義”。但是在《論語》裡,孔子只是對“仁”的表象和運用提出了看法。  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後向其問過“仁”,以下分別作以說明。

       首先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對於顏淵問仁,說道,一個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鬥爭,淨化心靈,保持克己的誠敬,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境界了,這種境界就是“仁”。

        同時,孔子還告訴顏淵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那就是隻要不符合禮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聽、不說、不動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孔子認為仲弓具有領袖的氣質。  孔子對於仲弓問仁,他說,一個人在外,要有禮貌,要誠心誠意地與人相處,做事情要有責任感,自己不願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別人也不願意。

      對於自己和別人都要沒有怨言。仲弓說,自己雖然不聰明,一定照老師說的去做。 下來是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  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這裡的訒,具有忍讓的意思。

      孔子說,有仁道的人,不是隨隨便便發表自己意見的,並且說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孔子之所以對司馬牛這樣講,也許這位老兄平時有說話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來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問仁。子曰:居於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這位老兄會駕車,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懂駕駛技術,有駕駛執照,名樊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

      大概孔老夫子周遊列國時,就是樊老兄當司機吧。樊遲兩次問到仁,第一次,孔子說,能夠尊敬別人,愛護別人,就是仁,並且說,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  第二次,孔子說,自己平時說話辦事,要恭恭敬敬,誠誠懇懇,為人處世,要忠人之事,要盡責任。

      對於平平常常的人,也要盡心盡力。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這個人,用現代話說,他是個外交家,也會做生意,善於辯論,孔子死後,子貢為他的老師守墓三年,可謂誠孝。

        子貢問,怎樣做才是仁呢?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說,一個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領學好。在這個社會中,想要有所貢獻,有所作為,必須結交主流社會各種賢達的人,和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姓顓孫,名師,比孔子小四十八歲。

      子張問為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於自己的行為要嚴加約束;對於別人要寬宏大量,要能夠包容於人;對於別人要有信任感,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於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聰明,要理智,要反應快;對於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這樣才能與人相處,創出一凡大事業。

         孔子之所以對於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與他主張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關。孔子的弟子眾多,相傳有三千餘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餘人,根據《論語》中孔子自己的總結,弟子中性格、學識有所不同,即: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貢;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不同的學生,孔子告訴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導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這樣做, 才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當然,《論語》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論語》中,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張。

      例如:他重視人的力量。在生活、學習、事業上採取積極的對待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在認識問題和教書育人上,主張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於老師講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師不對,學生也可以明確的指出來,所謂“當仁不讓於師”。

      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堅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主張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  當然,他的有些主張,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有的甚而至於用革命的觀點看,是反動的。

      但我們不能因言、因事廢人,對於糟粕,要加以剔除;對於積極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說,我們要以唯物和歷史的觀點對待孔子學說,對待儒家思想。

  • 2 # 秋暮煙雨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它透過對神情語態的描寫來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錄孔子的言論。《論語》博大精深,光芒閃耀,它的思想體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愛、文、行、恕、智、善、義、賢、德、篤、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一、關於《論語》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其核心內容。什麼是"仁"呢?"仁"即人的一種美好品德。"仁"不是孔子創造的,《尚書·金滕》記錄:"予仁若考。"孔子借用了這個"仁",將其內涵發揚光大,使之成為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

    二、內涵。

    "仁"作為孔子儒學理論的核心思想,它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仁"是指人所具備的善良、正直、誠實、質樸的品質。孔子認為,在人的本性中,有潛在的優秀品質,這些品質接近或有可能成為"仁"。所謂"剛、毅、木、訥近仁"。與此相反,一個人如果不具備剛直、質樸、果斷的品性而是虛偽、文飾、乖巧,那麼這個人絕對不具備人的品質。

    2、"仁"是指人在社會人際關係中所應遵循的特定的行為準則和由此表現出來的優秀道德品質。孔子認為,"仁"所要求的人際基本原則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認為,把"愛人"和"忠恕"貫徹到社會實踐中所表現的一切行為都屬於"仁"的範疇。在他看來,孝悌就是一種最基本的符合"仁"的行為。因為"愛人"即仁,而愛人是對於親人之愛開始的,所以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3、"仁"表示一種最高的社會品質。"仁"既是人類本性中善良、正直、質樸的素質,又是人們以"愛"和"忠恕"為本而表現出來的孝悌、恭敬、忠信等一系列行為品德,同時,還是一種最高的社會品質。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表現"仁"的最高品質的是一種剋制自我,主動順應社會的行為,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要求人們主動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契合於社會規範,從而把個人融入到社會整體中去。

    三、如何評價?

    孔子是我們的萬世師表,天縱之聖,其《論語》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待人接物,交朋結友、言行舉止都進行了規範。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作為其核心思想,它的含義十分廣泛。"仁者人也"、"仁者愛人"的思想有很大的社會價值意義,它所表達的以"忠恕"之道的理論,對於緩和社會矛盾,規範人際關係,限制統治階級壓迫,增進人類的道德修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新時期高度發達的社會里,對於人們的社會責任感,人生價值觀,理想人格等有一個正確的指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期想換一部5G手機,月底就要釋出的vivoZ6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