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空84322
-
2 # 娛樂小米
音樂中可能一句歌詞,會讓你感同身受;會讓你潸然淚下;也會觸動你心底裡的某一個地方。這些是尤其重要的也是音樂的初心。
-
3 # 胖大星vlog
原答如下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多多見諒。
這種問題能回答你的人其實太有限了。在咱們國家的教育環境下,你爹媽沒有特意找老師來引導你學習音樂的話,我相信咱們接觸的音樂作品裡就兩首能被稱得上是分析解讀,一首國歌,一首梁祝。其他的就是聽,美其名曰音樂鑑賞,但實際呢,不就是教室裡放個背景音樂讓你小孩自己玩。任何的藝術形式都必然必然必然要經過學習之後,你才能夠從中獲取內容。
音樂、美術、舞蹈、表演、語言、美食皆是如此。
於我個人理解,見笑見笑!食物來說,大眾除了酸甜苦辣鹹,廚師花了多少心思你能吃出個所以然來?詩歌朗誦主持這些,老百姓幾個能穩穩坐在電視前看,更不要說走到舞臺前去聽了。影視表演舞臺表演,不透過影評解析大眾有幾個能靜下心來想想它真正想表達的內容是什麼,無腦迎合流量多簡單又充滿快感。舞蹈節目那麼多,老百姓幾個看出門道了,旋轉跳躍劈叉就是掌聲。畫展攝影展那真是離老百姓遠了,只是停留在“畫畫和拍照”而已,不曾有過深層次的藝術發掘。
接下來說說音樂,先說下自己的背景,自幼學習聲樂,現年28歲,爺爺是南方某地採茶戲創始人,從未見面,聽聞後被批鬥醉酒度日而終,立下家規膝下子女終生不得從藝。母親僅僅是喜愛聽歌,在現在的我看來,父親骨子裡有被埋沒的藝術天賦。
害怕鋼筋,所以有的話先說,我只是藝術學者,未成大器已被迫轉行,不存在半點優越感,只是平平淡淡的表達而已。
欣賞音樂肯定是需要透過專門的學習的,否則對於一首作品,你只能從最最基礎的一些方面解讀這首作品,比如曲名,符合主題的曲名直接就給你定向定位了。其次是歌詞,直白的告訴你我在表達些什麼。再接下來就是整體風格,明亮,輕快,悲壯,輝煌,能達到這個境界基本已經可以了。
像大部分的流行音樂,最直觀的就是越廣為流傳的,就越簡單直白。因為能聽明白啊,他表達的你能理解,所以你會覺得是有共鳴的。說到你心裡去,你會隨著它難過而難過,開心而開心。
而再往深了去詮釋音樂,那作者大環境下的歷史背景,生平遭遇,風格習慣,個人當時的情緒,感悟,創作過程中的小插曲,突發奇想等等等等,作者都會用一些自己的方式表現在作品裡,突然的轉掉,節奏的變化,結合上樂譜當中的表情符號,讓你更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想法,更能身臨其境,而不單單是停留在歌詞的表意。
很多人吐槽某節目的觀眾太用力,演技太生硬,聽一首歌都能聽到哭,還哭的那麼做作。在大眾看來這肯定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他不能讀懂曲中的含義,說白了不知所云,當然不會有任何感觸。也可能是聽者的一生太過平淡,沒有絲毫起伏,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都不能對他的內心造成一絲漣漪,當然不可能人前失態。
也許是樂曲的作者太生硬,也許是表演者的技能太生硬,也許是聽者的心腸太硬。一顆心如果從來不能被打動,那他的世界是有多灰暗吶。而那些被打動的人,可能他正經歷著什麼,可能他曾經歷過什麼,總之樂曲觸到了他內心的柔軟處,這樣的“失態”其實真的是很乾淨的。
經常在李宗盛的歌曲留言裡看到人說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 。每個作品都是有感而發的,所以為什麼創作者總是需要靈感,平白無故為了利益而創作的歌曲大部分都是缺失靈魂的。隨著閱歷的增加,年齡的增長,當你無意中再聽到某首曲子的時候,也許你腦子裡突然會湧現出許許多多的畫面,瞬間想通了曾經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是是非非。這個時候你也許能更進一步讀懂作者表達的意思。
不要說有歌詞,有曲名了,我們上音樂鑑賞的時候,那些他國語言的作品,或者交響樂,分明就沒有讓你直接瞭解曲目的途徑,但是我們還是能感受到樂曲表達的情感,這就是樂感了。對我來說聽一首音樂作品能讓我內心波瀾,太正常了,掉眼淚真不值得大驚小怪。當然首先你是要有 一個端正的心態去欣賞他,其次你需要長期規範的學習,大量的閱曲量,還有一個感性的內心。搞藝術的人總是被平常人覺得另類,正常,他看到了你沒看到的世界罷了。
音樂型別有無數多種,最早的音樂來源農作,打獵,祭祀,歡慶,說的直白點就是你幹農活喊的口號,什麼伏爾加河岸上的縴夫,我記得我小時候音樂課大家都覺得這個有意思,嘿喲嘿,嘿喲嘿的。打獵時候驅趕獵物的呼喊,人猿泰山,典型吧,非洲人的鼓,黑人天生的節奏感世界一流,就是世世代代大草原上遺傳下來。祭祀,現在比較少了,電影電視裡總見過祭天祭海那些巫師神婆嘴裡唸的那些。少數民族比較多見的,節日裡全村人一起圍著火堆唱唱跳跳。
發展到現在,從側面可以驗證,越發達的地方,藝術保留的越完整。歐洲的古典音樂說是現在音樂的最高級別一點也不過分,能經的起傳承,一代代被完整延續下來,說明人家花了心思想辦法去保留他。我們中國的音樂也是博大精深的,但是為什麼比不過西方音樂,我們老師說,精髓的都沒傳下來,沒有統一的記錄方式記載下來,只能口口相傳,但是人總有完的時候,有的就在歷史大浪下被腰斬了。中國的音樂與文學是相輔相成的,很多詞留下來,曲卻沒留下來。老師說,秦始皇幹掉了一大票,文化什麼什麼革命又幹掉一票,真的所剩無幾。現在想去收集民間的音樂,很多能唱的都只剩那麼一兩個年歲近百的了,他又不會寫,只會唱,你只能錄音收集。有的你還沒錄到,人就沒了。而西方的音樂大部分都得意完整保留下來,後人有前人的經驗可循,總是走得越來越高,而我們就是悶頭摸索,性質當然不同。
好像扯了太多題外話,接下來直接回答下問題了。
說是音樂沒有高低之分,這個可以認可,但是音樂實實在在是存在難易之分的。
說古典,爵士,搖滾,鄉村民謠,流行,說唱,電音。簡單舉例這些
你說說這裡面哪個門檻最低,哪個門檻最高?差不多就是這個順序排下來了。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大致對應過來大家能認識的,
古典就比作中國傳統的戲曲吧,三五年你都拿不出手,難不難?
爵士,中國實在爵士是空缺,可以理解為中文沒有爵士,你能找到的中文爵士風歌曲,那都是簡化了一萬遍的,但是打比方的話,就把他比作老一輩歌唱家的作品吧,李谷一都認識吧,難嗎?聽起來好像還好,嗯,三五年也差不多能拿出手了。
搖滾,這裡面分類也多,上下限也寬泛,你說一群小年輕瞎擊八亂躁,看起來也很瘋狂,很個性。但是真正老牌的搖滾巨頭像竇唯崔健這樣的,還是要真材實料的。學個吉他貝斯架子鼓,兩三年也能入門了。
鄉村民謠,高曉松。是不是高材生,文化人。
流行,上下限一樣很寬泛,往上張學友對吧,亞洲流行歌神不解釋,往下就不敢說了。找個老師學個一年半載的,然後有實力包裝,炒熱度,就能當明星了。流量明星靠的是流量,不是實力。
說唱,嘻哈啊,真的,就跟爵士一樣,中國是沒有的,所有都是模仿的,模仿只能有形,模仿不出神。但凡是個人,嘴皮子利索就能玩說唱,五線譜都可以不識。個人認為中國的說唱真的需要官方打擊,不是說所有說唱歌手都不好,但是負面影響太大,上不了檯面的東西太多太髒,地下說唱歌手那個詞髒的,罵街都沒這麼髒,真的不利於青少年成長。那些積極向上的,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你換種形式,能夠更好的宣揚正能量。
電音,看到很多地方的彈幕會提到王繹龍。電音在中國被DJ和土嗨給捆綁了,確實有些很難讓人接受,上來就是boom boom boom,不拐彎幹到底。我自己也聽電音的,無外乎百大DJ那些人,有的確實還是不錯的,不是硬蹦,生蹦。你能感受到他情緒的變化,循序漸進的經過鋪墊再到巔峰,但是大部分真的還是一路幹到底,容易疲勞,會累。
任何形式的藝術,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是超前的,畫家去世了才值錢,歌曲塵封多年才火,不是他們生不逢時,而是他們超前太多,大眾還不能欣賞,價值只能在小眾當中體現。
聽歌,不要有優越感,你覺得厲害,那是你還能聽懂,超出你認知範圍的牛逼,比如龔琳娜“忐忑”,這首歌曲難度達到國家隊水準,演繹難度更甚,換做是你,你明知道唱出來會被人笑話,你還能如此專注忘我不顧形象認真的去完成嗎?像這樣大眾不能理解的牛逼,那大眾會不會承認它的優秀。
從難到易,你學習古典音樂,向下幾乎可以相容其他任何風格。但是從下往上,就真的沒這麼簡單了。好比你高中了,給你聽首世上只有媽媽好,你肯定覺得無聊,簡單,低階。一樣的,你聽的歌曲,也會被別人這麼看待。
說這麼多,不是講我有多牛逼,評頭論足。有的人說,就聽個歌,何必較真。不是這樣的,你看到奧運健兒奪冠,你 也會興奮的大叫,看到國旗在別處升起,你也會激動的落淚。只是單單你不認可這一項事物而已,就像別人也不可能認可你所有的一切。
-
4 # 時間客
音樂這領域,問題在於需要天賦。目前,有幾個地方也在嘗試:
1、線上音樂教學內容:這個部分存在的問題是音樂急需要線下面授,無論是發聲,還是矯正,目前線上的工具很難滿足實際的需求。去年接觸了1-2個音樂方面的機構,都在嘗試這種可能,但到今年,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突破,最後還是迴歸到線下;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1、原創的內容;2、翻窗的水平;3、創作的過程,這三個內容都是非常容易傳播的領域,也就是說如果內容創作的個人或者機構,不考慮或不糾結音樂內容的本身,而是把音樂的內容作為引流的工具的話,有如下的領域是可以成為引流的工具的:
2、翻唱音樂;
3、創作過程;
4、鑑賞;
5、作詞欣賞。
這個五個領域,大家可以嘗試下。
回覆列表
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是不同的,正如每個人吃東西的口味不一樣。
有人喜歡民謠、有人喜歡流行、有人喜歡純音樂、有人喜歡古典樂等,但不管那一類的音樂,作為聽者都喜歡那種有內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