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人草堂
-
2 # 國內ERP專題
可以這麼說,因為諸葛亮平時行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極為謹慎。
如在一次北伐中,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自願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由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包括他的對手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
所以,對手都會認為“孔明不會兵行險招”。
因此,在諸葛亮施空城計時,司馬懿一方面認為裡面可能有伏兵,冒然攻進去,自己未必能佔開便宜,本身司馬懿也多疑謹慎之人,不輕易涉險。另一方面,打了自己的小算盤,如果滅了諸葛亮,自己會陷於:“兔死狗烹”的地步,再三權衡利害關係,決定不冒這個險攻入城內。
雙方都在揣摩對方的心思。惺惺相識,所以成就了諸葛亮空城計實施成功。
-
3 # 會計備考知識點
空城計策略的實施成功取決於兩方面。
其一,很顯然,不想後世的許多陰謀論,單純按照小說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巧妙地抓住了司馬懿的心理,小說僅在第九十五回中司馬懿就不止一次地講到“諸葛平生謹慎,不曾弄險”,鑑於對對手的瞭解,諸葛亮空城計的成功是平時謹慎給對手留下的心理暗示。
其二,給高人用高招,給俗人用素招。空城計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對手是司馬懿,一個和諸葛亮智謀不相上下的人,當他看到諸葛亮高作城樓,四門大開,他分析諸葛一生不曾用險,必有埋伏,假使當時城樓下的是許褚、夏侯惇,諸葛亮早已性命休矣。
遊戲裡有有句話叫做“不走位就是最好的走位”,往往英雄甩技能都會預判,有時候站著不動反而最安全,當然,這句話僅符合高階局,就像諸葛亮和司馬懿城樓上下的對峙一樣。這裡莫名的心疼一下魏延,司馬懿得出諸葛亮不敢用險的主要來源是諸葛亮不敢兵出子午谷,因為司馬懿也能看出兵出子午谷,長安早就得手了,只是風險太大,而這條計策是魏延一直想要實施的。
-
4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空城計”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是小說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扣人心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諸葛亮與司馬懿在這個回合的鬥智鬥勇更是為歷來各家學者及文學愛好者討論的熱點。
第一點:
諸葛亮的空城計之所以成功,與他平世素來謹慎。不打無把握之仗,肯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這就叫虛者實之,實者虛之的道理。也是空城計成功的必要因素。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兩人鬥智鬥勇,棋逢對手,都深深瞭解對方。司馬懿知道孔明“必不弄險”,孔明不僅僅瞭解司馬懿對他的瞭解,想到了對手已想到的東西,而且更知道對手“疑心重”,剛愎自用,必然不會聽從別人的意見,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所以在關鍵時刻,一向謹慎小心著名的孔明偏偏敢於“弄險”,並且一舉成功。出奇不意,是孔明嚇退司馬懿的主要原因。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於孔明的“出奇不意”的思維方法。
第二點:
而司馬懿本身並非平庸之輩,他也是個有著深謀遠慮的大將之才,只不過他疑心病重,習慣性逆向思維,(“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認為孔明想暗算他);剛愎自用(驕傲自負,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結果被孔明空城計嚇退。)
第三點:
司馬懿故意為之。
司馬懿知道,有諸葛亮亮在。司馬懿還有機會出山輔助,前幾次諸葛亮一退兵,司馬懿就被貶職,是最好的說明。這時若真殺了諸葛亮於自己不利,所以明知是計,而此時只有將計就計,以成自己之霸業。也為可知。
至於歷史真相如何,非一兩句話就能說明。是是非非自有後人評說罷了。
我是經典重溫之逝水流年,喜歡的加個關注 -
5 # 司徒永聖
永聖說:
空城計,確定是小說家言,以此事壯諸葛亮之智也。
事出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原書回目為: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本回一開始,都督司馬懿就告誡先鋒大將張郃,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肯弄險行事,為後文空城計中計埋下伏筆。有意思的是,他說的策略,竟然與蜀國大將魏延相暗合,即:出兵子午谷,徑取長安。
馬謖失街亭,令諸葛亮先機全失,有點措手不及。此時西城無兵無將,只得老兵二千五百,用諸葛亮自己的話來說:戰不能戰,若棄西城而走,又跑不贏,所以兵行險著,大擺空城計。
要注意的一個事情是,此時因為蜀國反間計,司馬懿是賦閒宛城,此時因鍾繇向魏主曹睿舉薦剛剛官復原職,雖加為平西都督,實際並不一定取信於魏主。何況還有郭淮、曹真等想來爭功,讓司馬懿也有了想法。
擁寇自重,歷來是鎮守大將的法寶,作為最能韜光養晦的謀略家,此時司馬懿新得兵權,安能無此想法,而且所圖甚大。諸葛亮擺下空城計,司馬懿起初是不信的。待到城前,見諸葛亮鶴氅綸巾,焚香操琴,二童子一執劍,一執拂塵,已知其意思。即使城破,也能自戧,蜀國精銳皆在外,西城實無用也。而且古人多通音律,識琴語,安知諸葛亮此時未向司馬懿申明厲害關係。再加上司馬懿因反間計還心有餘悸,此時正好順水推舟,退兵而去了。
-
6 # 長湖火鳳凰
“空城計”算是整個《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一段,但這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如果要用“空城計”來說明諸葛亮極其謹慎有關,不打無把握之仗,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正確的。
一、“空城計”的事件背景
故事引自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第95回,諸葛亮聽聞司馬懿大軍臨城,而城中並無守兵,於是吩咐左右人等,“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司馬懿疑城中有埋伏,觀望後,撤兵而去。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退了司馬懿的大軍,是為《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一段。
二、“空城計”背後的利害關係分析
1、從諸葛亮從面分析,因為手中無兵可用,才幹脆不用一兵。大膽演出“空城計”,讓生性多疑的司馬懿主動放棄進攻。但是這並不合乎諸葛亮極其謹慎、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原則,他是無兵可用的無奈之舉!
2、從司馬懿方面看來,司馬懿是瞭解諸葛亮的,與諸葛亮交戰多年,諸葛亮小心謹慎的印象已是深深刻在司馬懿的心中。司馬懿十五萬兵馬來到西城,如此重要的一座城池,諸葛亮不可能不派重兵把守。而眼前看到的卻實實在在是沒有一兵一卒看守的空城。這在司馬懿看來那是不可思議的事件,左思右想,那麼最大的可能是城中一定是有伏兵,那麼還是走為上計。於是調頭而去。
三、實際上,與其說諸葛亮謹慎,不如說司馬懿謹慎;司馬懿才是不打無把握的戰!
“空城計”整個過程來看,諸葛亮處處大膽放煙霧,司馬懿處處留心仔細看。所以要說小心謹慎,不打無把握的戰,那是司馬懿而不是諸葛亮。換種思維方式,若司馬懿派一千精騎進城,十五萬兵馬圍城,諸葛亮那來的生存機會?
四、深層次解析“空城計”
1、當時,司馬懿剛剛被官復原職,復職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大舉進攻魏國邊境,而魏國卻無將領可以和諸葛亮相抗衡,朝廷在無奈之下,只得啟用之前被免職的司馬懿。因此司馬懿明白諸葛亮的存在與自身存在的關係:曹魏一方能制衡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馬懿一人而已,沒有了蜀漢的諸葛亮,也就沒有了曹魏的司馬懿存在的“獨特”價值!
2、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殺掉諸葛亮,蜀軍就會全線崩潰,蜀漢也就會隨即滅亡,羽翼未豐的司馬懿就難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厄運。這是當時的司馬懿不願看到的局面,司馬懿還需要繼續為曹魏“推磨”,只要有推不完的“磨”,就不會遭到“卸磨殺驢”的慘局。繼續“推磨”的前提,就是諸葛亮必須繼續存在,以此來爭取時間培植勢力,等待時機,施展自己的宏圖大志。因此,司馬懿在明知是空空如也的小小西城,故意裝呆賣傻!所以在這裡司馬懿略勝諸葛亮一籌。
歷史上並沒有關於“空城計”的記載,另據考古工作人員關於“空城計”古城所在地,即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部地形考察,這裡地形狹小,且不用說容不下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連所謂的“重要城池”也算不上。當然,時過境遷,我們沒必要糾纏這些細節。《三國演義》中“空城計”一節,明顯看出諸葛亮並非“極其謹慎有關,不打無把握之仗”,而司馬懿也並非單純的疑心問題撤兵,他司馬家族還攥在曹操手裡呢,他需要時間來慢慢從曹操的疑心中解脫出來。
回覆列表
姑且不說空城計的真偽,因為歷史上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真有空城計這一驚世駭俗的戰役,不過,有一點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各位,空城計其背後代表的勢力意圖,是非常明確的。
可能這麼說不太具體,說的白一些,空城計空城計,空誰的城?誰中的計?空的是蜀國的城,曹魏中的計…
那麼,事情就變得逐漸清晰起來,蜀國為何而空?兵力不足也!
曹魏為何中計?內憂外患也!
這便是空城計的由來,或者說勢力意圖化成的計謀演化……
首先,司馬懿掌兵時代,乃是曹丕中期,此時的三國勢力範圍已經非常明確,曹魏佔有中原十六洲,十有六七,江吳十之二三,漢蜀十之一二,誰強誰弱高下立判,而此時司馬懿借諸葛街亭之際,兵法西城,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許當司馬懿兵入西城之後,蜀漢可能就會從三國版圖上消失。
然而,司馬懿在此時卻選擇了臨陣退縮,無論是史時上的曹魏退兵擱戰,還是演義上的空城計,都說明了司馬家族對於戰事形勢的準確預判,如果蜀漢過於快速的戰敗,必然會造成“鳥盡弓藏”的結果,這是一個精明政治家,所不允許出現的情況。
這便是空城演義所代表的含義——諸葛孔明謹慎,司馬軍師精明,二者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