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月菩提佛珠文玩吧
-
2 # 七兩香事
古代使用沉香時,確實存在炮製的情況。
常見的炮製方法有哪些呢?《香乘》中記載的炮製方法為“沉香細銼,以絹袋盛,懸於銚子當中,勿令著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水盡更添。今多生用。”
書中所記載的唐開元宮中香也有類似的炮製方法:“沉香二兩,細銼,以絹袋盛,懸於銚子當中,勿令著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
宋代洪芻《香譜》中記載的鵝梨帳中香,炮製方法為“以鵝梨蒸沉香用之”。
《洞天清錄》記載:“沉香腦麝四合,加以棋楠、羅合、榧子、滴乳、螽甲九味相合,分兩停勻,煉蔗漿合之,其香絕塵境而助清興。”
從以上記載可見,古人炮製沉香的方法有:細銼生用、蜜水浸煮、鵝梨蒸、蔗槳合等等。使用的場合有單用,也有合香製作香丸時使用。
古代為什麼要炮製沉香呢?從《青煙錄》中的記載可見一斑。“帳中香法,說出洪芻《香譜》,謂江南李氏所製法也,亦自有意。蓋沉檀木類可單燒,而煙尾必燥,鵝梨蒸之,所以潤而殺之也。”
沉香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含有樹脂的木材。雖說沉香有時會歸為樹脂類,但其實沉香內在本身還是有木材成分的,這使得沉香在薰燒過程中會出現“煙尾必燥”的情況,“蜜水浸煮、鵝梨蒸、蔗槳合”這些方法本身上就是為了去除沉香“煙尾必燥”的缺陷,讓香氣更“潤”。含有樹脂的木材。雖說沉香有時會歸為樹脂類,但其實沉香內在本身還是有木材成分的,這使得沉香在薰燒過程中會出現“煙尾必燥”的情況,“蜜水浸煮、鵝梨蒸、蔗槳合”這些方法本身上就是為了去除沉香“煙尾必燥”的缺陷,讓香氣更“潤”。
古代使用沉香時經常炮製嗎?《香乘》記載“樑武祭天始用沉香,古未有也。”古人使用沉香,大概是從梁武帝祭天開始的,唐朝使用沉香漸多,更得宋人偏愛。古代沉香屬於“香藥”範疇,使用時多在“合香”中使用。合香需要加入蜜、蔗槳等甜蜜的粘合劑,同時遮住草木香料本身的“燥”。所以給我們的感覺是唐宋時期沉香多會炮製。
明末周家胄所著《香乘》中記載“今多生用。”其實到了明代,隨著隔火薰香技術的完善,生用沉香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隔火薰香能更好的控制溫度,能有效減少沉香的“焦躁之氣”。明清開始,人們對沉香的認識及分類越來越詳實,再加上線香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區別對待不同的沉香香品,也就感覺現在炮製沉香的情況減少了。
再加上,人們崇尚自然之風,也漸漸開始欣賞沉香本身的“幽雅衝澹”。
最後以明代項元汴《香錄》中對沉香的推崇結尾,以饗愛香之人。
“沉有三等,上者氣太厚,而反嫌於辣;下者質太枯,而又涉於煙;惟中者約六七分一兩,最滋潤而幽甜,可稱妙品。煮茗之餘,即乘茶爐火便,取入香鼎,徐而爇之。當斯會心景界,儼居太清宮與上真遊,不復知有人世矣。噫,快哉!近世焚香者,不博真味,徒事好名,兼以諸香合成,鬥奇爭巧,不知沉香出於天然,其幽雅衝澹,自有一種不可形容之妙。若修合之香既出,人為就覺濃豔,即如通天、薰冠、慶真、龍涎、雀頭等項,縱製造極工,本價極費,絕不得與沉香較優劣,亦豈貞夫高士所宜耶?”
回覆列表
古人對於沉香的使用很少如現在這般直接,即使是在明代以後逐漸成為單品香,也需要事先炮製一番,這是為何呢?有什麼好處嗎?
對沉香的炮製可能在唐朝或更早時候就有了,流傳下來的“唐開元宮中香”裡使用的沉香就需要“細銼,以絹袋盛懸於銚子當中,勿令著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可見,在唐朝宮中流行的“斗香”也並非簡單粗暴的拿著原始的香料就去比試,想必也是經過一番“祕製”的。另外,國舅楊國忠家的沉香壁,恐怕也並非單純的塗抹沉香粉,以沉香在常溫下的味道是很難有什麼美韻可言的,需要一番炮製,才能令香氣更好的飄溢位來。
沉香的炮製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酒浸法,唐代已有,到了宋代經過酒浸之後還會熬成膏狀,而明代有了蜜制,在蜂蜜中浸製後再加工,清代增加了酒磨的炮製方法。沉香的炮製方法一般說來可以是香藥互通、相互參考的,也就是說為了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而炮製,增香可以用蜜制,提取有效物就用酒浸,目的不同,不能胡亂使用。
不過,用於炮製的沉香都是沉水沉香(古代沉香特指沉水沉香),是沉香中的頂級品了,那麼用於普通沉香效果如何呢?有人嘗試過用普通沉香蜜浸炮製,尚可,但若同古方那樣蜜浸後再煮就不可取了,畢竟油脂太少,反而會很快揮發掉,最後所得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沉香的炮製,通常都是費時費力的,加上現代品香受日本香道影響,很少有人在遵循古法制香,但是想想,經過一番炮製的沉香,品起來可能會有另一番獨特的風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