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惠有所思
-
2 # 秋若楓讀書
我是秋若楓,十年職業教育從業者。我來回答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01一項針對美國各地經理人的調查結果表明,有效的表達與傾聽是他們認為應屆生在激烈的職場中能夠脫穎而出的最重要的兩項能力,甚至比技術能力、工作經驗和所獲得的學位更重要。這兩項能力,都是人際溝通能力的一部分。我們在日常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師長們也多次教導我們要提高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但他們多數在強調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同事面前,在領導面前,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對傾聽則很少交待要如何做。
由羅納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與拉塞爾•F•普羅科特(Russell F. Proctor)二人合著的人際溝通方面的經典著作,《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認為:傾聽是最普遍也最常被人忽略的溝通形式,它的價值就如同“說”在一個談話過程中的重要性一樣。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顯示,在他們的溝通時間中,平均有55%的時間花在傾聽上。而另一項研究顯示,大部分北美公司的員工,每一個工作日有60%的時間是花在傾聽別人身上。
02《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告訴我們,傾聽與聽是不完全相等的。傾聽是解讀對方所說資訊的過程,它是需要有迴應的,因此對方傳遞的非語言資訊,如說話的語氣、聲調、感情等等,我們也需要回應。因此傾聽是一個主動的行為,而聽就不一定了,它也許是一個背動行為,只是聲波傳到耳膜引起振動後經聽覺神經傳送到大腦;也許是一個主動行為,大腦再將這些電化學脈衝重構為原始聲音的再現,再賦予其意義,即為傾聽。換一種解釋,傾聽是指將別人的資訊賦予含義的過程,它包含了五個元素:聽到、專注、理解、迴應和記憶。
聽是傾聽的生理維度。當聲波以一定頻率和響度撞擊我們內耳時,我們就聽到了。除了疾病、外傷造成的失聰或使用耳塞之外,我們幾乎無法停止聽。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的耳朵都會接收所有的聲波,並將其傳送到大腦。因此,我們聽到的並不一定是我們想接收的資訊,也有可能是噪音。
如果說聽到是一個生理過程,那麼專注就是一個心理過程,是知覺的選擇過程的一部分。透過專注的聽,我們可以過濾掉無用的資訊,而保留我們需要的資訊。當然,資訊的過濾與保留,主要取決於我們的願望、需求、慾望和興趣等方面。
理解,是指我們弄清楚保留下來資訊的含義。當我們所理解的意思和資訊傳送者試圖傳達的意思,匹配程度越高,說明我們理解的越準確。否則就會產生很多誤解。
迴應,對說話者給予清楚地反饋。有效傾聽與無效傾聽的差異,就在於反饋的呈現形式。好的傾聽者會使用各種非言語行為來表達他們的專心,如保持目光接觸、給予適當的臉部表情等等。迴應對方的問題、交換意見與想法等言語行為,也同樣可以證明傾聽者的專心。
記憶, 是記住資訊的一種能力。我們認真傾聽的目的是為了記住我們聽到的資訊,只有記住了,才能與對方繼續進行交流,這樣才能算是做到了有效的傾聽。
03在成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有哪些不足,即無效地傾聽有哪些型別,然後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為我們列舉了七種無效傾聽的型別,分別為虛偽地傾聽、自戀地傾聽、選擇性傾聽、隔絕性傾聽、防衛性傾聽、埋伏性傾聽、魯鈍地傾聽等。這七種無效傾聽型別中,我個人以為虛偽地傾聽、選擇性傾聽及防衛性傾聽等三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
虛偽地傾聽,它是真誠傾聽的偽造品,透過模模擬實情況下的行為來愚弄說話者。他們在表面上很專注聽對方說話,並且還時不時地給予迴應,但實際上他們腦中正在想著與溝通內容完全無關的事情,對於說話者說話的內容完全沒有接收。
選擇性傾聽,指傾聽者在溝透過程中,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迴應,而拒絕傾聽其他的內容。例如,我們在看電視時,對感興趣的節目,我們全神貫注,而一到中間插播廣告時,我們就去做其他的事情。
防衛性傾聽,指傾聽者認為別人的說話都是在攻擊自己。如青春期正叛逆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孩子總是認為父母地每一句都是在囉嗦,在管教自己。防衛性傾聽者非常敏感,尤其對於模糊不清的資訊,他們很容易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攻擊與傷害。
作者在講解了七種無效傾聽型別後,進而分析得出造成無效傾聽的原因有許多,如我們每天都被太多的外在資訊所轟炸,讓我們很難專注某些特定資訊,或是外在的噪音或不舒適的環境導致我們不能專注於傾聽;也有我們自己的個人原因,如心不在焉、錯誤的決定、缺乏明顯的好處等等;還有一些無法高效接收資訊的傾聽者,其原因是來自於生理上的缺陷,如失聰。最後造成無效傾聽的原因還有缺乏針對性的訓練。
理解了無效傾聽的型別與原因後,我們就很容易進行針對性的改進,無論是態度還是技巧。作者認為成功實現有效的傾聽有四個關鍵之處需要我們加以注意或訓練。
少說話:在我們沒有真正瞭解說話者的意思之前,不要搶奪說話者的舞臺或轉換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擺脫注意力分散:面對重要資訊時,要儘可能消除可能讓我們分心的內在及外在的干擾;
尋找關鍵意思:充分利用自己思考速度比對方說話快的能力,找出對方所說內容的核心意思。
04一個優秀地傾聽者,會讓說話者感受到自己得到尊重或重視,而這主要靠傾聽五要素中的迴應來表現。這些迴應包括收集資訊和給予支援,如借力使力、問話、釋義和支援;為講話者提供方向和評估,如分析、忠告、評斷等。有效率的溝通者會很藝術、很有變化地使用它們,隨時考慮性別、情境、對方和自己等因素,並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風格的方式來做迴應。
-
3 # 我的重度抑鬱證自白
我們常常去說,也學著怎麼樣更好的說,更準確貼合的表達自己,但卻忽略了怎麼去傾聽,也不被人傾聽。
然而,傾訴往往包含著一個人的情感性需求,是我們展示脆弱的時刻。這時候人心尤為敏感脆弱,需要諒解的撫慰。我們需要讚美,我們需要被肯定,我們需要安全感,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連線,我們需要被欣賞……這一切的情感性需求,背後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即我們需要有人能跟我們“感同身受”。
正因為如此,同理心成為了有效傾聽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分輕重地亂開玩笑,不僅難以撫慰對方,還有可能起到反效果。懂得傾聽,不應該是一種被包裝起來的上等的社交技巧。不是一隻耳朵進,另一隻耳朵出;也不是毫不走心的隨聲附和;更不是以專家或者過來人的身份提建議。傾聽的核心要素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詞——同理心,是真誠的愛與被愛。
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僅僅說者需要努力改善語言表達技巧,聽者也同樣需要掌握傾聽的技巧,聽和看見才是瞭解一個人的前提。
心理治療師在談話時,總是會叫你寫下那時候的想法和感受,不用管語法正確與否,措辭是不是合適,就是單純的你此時所想。他們透過你的用詞來直觀的感受你的感受,進而更瞭解你,以便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
但在生活裡,太多的人堂而皇之地忽略了傾聽的力量,到傾聽這件事甚至需要專業的人去做,好來治療那些因為不被看見、不被傾聽、不被理解而生病的人們。如果一個人“被傾聽”的需求長期沒有得到滿足,就有可能會退縮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之中,塑造形成害怕被拒絕、不願意認識陌生人、不願意尋求新的經驗等消極性格特點。
到今天為止,大資料時代的抑鬱症患者較之從前多了不知幾何。我們步履匆匆拼命向前,顧不得回頭看看,也無暇向旁邊看看。雲社交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人們真實社交的協調性和空缺,網路甚至可以讓一部分特殊工作性質的人零社交。不知道該說抑鬱症是大是時代的產物,還是人為產物,只是私心希望可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思考。
回覆列表
學會傾聽對方講話也是口才好的體現
我先說說不會傾聽的表現,你看看中槍了嗎?
沒有時間耐心聽取別人的想法,甚至對方剛一開口,還沒有把話說到正題上,就張口給否認了,十分武斷的去說自己的觀點。看似有雄辯的口才,其實不然,根本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尤其在人際交往中,讓人感覺你很浮躁,無法溝通,這樣無法交到交心的朋友。
不會傾聽別人談話的這種人往往不會合理安排時間,聽不見別人意見,到頭來可能是光桿司令;
而善於傾聽比人意見的人朋友多,人們喜歡和他交往,因為他平易近人,尊敬他人。
因此善於傾聽很重要。
你如果想做一個善於交談的人,首先就應該學會專心的聽比人講話,鼓勵他多談他的成就的人!
傾聽他人談話,很容易得到對方的信任和郝剛,會使對方感到心情愉悅,你傾聽的同時會換來他人對你的信任、理解和對你的好感!讓對方吐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在溝通中傾聽談話,能夠準確的觀察他的情緒,理解他要表達的意思,能夠更好談話進行下去。
有句老話說得好:“會說的不如會聽的”,這是古人智慧總結的經驗啊!
我覺得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說話的對方能夠感覺自身價值的存在,讓對方有成就感!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