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技術小助手

    電腦更新換代其實並不慢,從我08年剛開始看電腦報到17年的現在,電腦更新其實還是蠻快的了,08年那會,intel core2(採用當時的主流的65nm製造工藝)、AMD Athlon 64(90nm製造工藝)還是那個時候的主流中高階處理器,市面上還有不少筆記本是奔騰、賽揚處理器,也是在08年,45nm製程工藝的core i7作為高階處理器出現,從65nm到45nm是艱難的一步,相比較之前的製程工藝技術在能耗、頻率等方面上有不小的飛躍,在英特爾和AMD的到了09年45nm製程開始慢慢普及,也是09年32nm製程的處理器推出,等到2011年32nm製程普及開來,22nm製程工藝開始出現,不僅僅是製程工藝的更新,CPU的主頻和架構也一直在更新,還有背後的超執行緒技術、VT硬體虛擬技術、Turbo超頻技術、指令集、L2和L3快取相繼應用等等,處理器的更新一方面讓電腦可以在效能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電池耗能下降,這就為筆記本輕薄化提供了可能。

    說完處理器談顯示卡,08年使用GT200的GTX260獨顯釋出,10年GTX470/480釋出,12年GTX680釋出,核心頻率由GT200時代的500Mhz到GTX470的600Mhz到GTX680時代的1GMhz到1080時代,核心處理器也從最初的90-100個到幾百再到3000以上,視訊記憶體容量也從08年的512MB到之後的1.25GB到後來的3GMB以上,獨顯的進步也推動了高畫質大型遊戲的發展,高畫質大型遊戲的發展又推動著高畫質顯示屏的發展,除了獨顯,從09年英特爾開始嘗試將CPU、GPU融合,到11年英特爾釋出的sandy bridge架構首次出現核顯。

    除了處理器和顯示卡的發展,隨著SSD固態硬碟的出現、DDR4記憶體條的出現、以及顯示屏頻率的一再提升,出現了2K螢幕、3K高畫質屏等,但是電腦發展存在的問題是:

    1)對於大部分普通使用者來說,對近些年電腦的發展改觀就是變得更輕薄了(除了處理器顯示卡問題,鋁合金材料、碳纖維材料、工程塑膠等材料也被運用開來),這些使用者基本上就是上上網、看看電視劇,最多玩個網遊、用office等,對於硬體配置的要求實際上並不高,從這部分使用者的使用體驗角度來說,實際電腦效能變化並不大(最直觀的可能就是螢幕看的更清晰了),其背後處理器的變革帶來的能耗降低等實際上很多普通使用者並不關注,當然感覺沒多大更新。

    而且對於這部分玩家來說,並不關注處理器的製程和背後工藝等,更關心的是價格,到了core時代後,由於英特爾的牙膏政策,實際上這幾年處理器並沒有發生質的變革,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新的半導體制程工藝從出現到普及往往需要2年左右時間。除了處理器,普通使用者對記憶體條等配件的升級需要實際上也不是非常高,4GB的記憶體條已經基本上足夠大部分普通需求,DDR4的普及在價格上也很難有吸引力,SSD固態硬碟由於具有很明顯的優勢,加上廠家的努力使得價格大部分下降這幾年普及較快。

    總的來說,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一臺電腦往往用個好幾年(二年一換的土豪除外),除非是質的技術變革,普通的小的升級實際上很難被使用者察覺到,而更新往往意味著又加大成本和資金投入,普通使用者往往對價格也比較敏感,也自然沒有更新的動力,使用者更新的動力直接影響到硬體廠家的升級和對新技術的推廣熱度。

    2)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電腦硬體更新可以說非常有影響,這部分玩家關心處理器的主頻(能否超頻?)、獨顯、記憶體、顯示屏等,實際上這幾年處理器和獨顯的更新還是相對快的了,對於這部分使用者來說,就會感覺到電腦的更新不慢。

    對於電腦使用者來說,要想體驗到技術更新,還是要花不少的銀子的,而電腦的使用體驗不僅僅取決於硬體,還取決於電腦的設計功底和製造水平和選材,而這些都能影響到最終的生產成本。

    也是因為這部分使用者的存在尤其是高階遊戲玩家,這部分使用者對價格也相對不敏感,能夠承受硬體更新帶來的額外價格,硬體廠家也有熱情進行硬體升級換代來滿足這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反過來又會推動電腦的更新速度。 補充下:還有商務本,因為商務人士辦公場景的需求,往往需要輕薄的筆記本,並且需要高畫質螢幕來滿足影象處理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筆記本越來越輕薄化的原因之一,而且高階商務本因為面向的是商務人士這部分群體有一定的價格承受能力,很多電腦的更新技術也被首先運用到高階商務本上,所以這些年商務本的更新還是很快的

    3)坑爹的電腦生產廠家

    由於電腦廠家的生產策略,為了控制硬體成本,在電腦硬體配置上採用了很多不類不倫的組合策略,導致很多原本電腦硬體上的技術升級卻被無形中抵消了

    處理器製程工藝改進,意味著能耗的降低和更長的續航能力,但偏偏有些廠家卻隨之降低了電池容量,選用更小容量的電池成本也能降低,結果本來可以大部分提升續航的改進技術卻就這樣被抵消了。

    處理器不斷融合了GPU,尤其是英特爾的高階型號處理器核顯實際上並不比部分獨顯差,應付很多入門級遊戲實際上綽綽有餘,但電腦廠家還是裝上了獨顯作為賣點,結果本來核顯的誕生是為了取代部分獨顯,反而成了雞肋,尤其是英特爾往往高階處理器配高階核顯,結果高階處理器往往都配獨顯。

    處理器的多媒體處理能力也一直在提升,但是媒體效果不僅僅看處理器,還要看螢幕解析度等,結果一款高階的處理器卻配上了過時落後的螢幕,媒體觀賞效果不會好哪去,普通使用者當然感覺沒什麼改進。

    所以,某些電腦更新手段,也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很多技術更新被抵消了,使用者自然感覺電腦更新慢。

    回到手機,手機為什麼感覺更新快

    1 手機的使用壽命相對短,大部分使用者往往手機用2-3年就開始考慮購買新的了,甚至少部分使用者2年不到就開始考慮換購新的,較快的使用者換購頻率不僅能讓使用者用上最新的手機技術,更重要的也促進廠家不斷進行手機升級。

    2 消費者對手機的價格敏感度實際上是弱於電腦的,很多消費者往往覺得電腦就應該是4000塊錢,很多消費者甚至覺得神舟都搞出2000塊錢的電腦了憑什麼賣出5000以上的價格,對於價格實際上是敏感的,而對於手機使用者,往往捨得花血本,尤其是iPhone和三星等高階機,手機使用者願意承擔這部分成本,廠家自然也有足夠的動力去在手機上使用更好更新的技術。

    3 技術上的升級更新能夠直接影響到手機使用者體驗,手機的使用場景也不同於電腦,使用的用途也不同於電腦,例如電池、螢幕、處理器等,這種升級帶來的是直觀感受,普通的手機使用者也能感覺到手機更新帶來的便利。

    4 智慧手機的出現畢竟時間較短(從喬布斯釋出iPhone開始計算),作為近幾年才出現的新產品有著較大更新的空間和餘地,實際上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智慧手機的更新也已經進入了一個近乎停滯期,大的技術更新也基本上所剩無幾,智慧在電池、螢幕、儲存上下功夫,革命性的升級目前還是沒有看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新人如何提高做事效率,不用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