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貪戀長安韻

    《易經》的《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基礎。組建家庭就有婚姻制度的出現。也就有了聘禮、嫁妝的婚俗。

    先來了解下古代的婚禮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遠古時期最早的婚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那個時候人類是為了生息繁衍。沒有禮儀制度的約束,男女間是為了繁衍後代沒有制度束縛,是很自由的。

    隨著社會制度的進步,婚姻在一段時期內,變成了掠奪,部落之間有衝突有戰爭,女人也成為了戰利品,被搶掠後供人享用。隨著奴隸制度的形成。又出現了買賣婚的風氣,古禮稱為”納徵“,《禮記.內則》說:”聘則為妻,奔則為妾”

    古代婚禮,傳於後世的,《禮儀》中《士婚禮》其節目有六:

    一、納采(男氏派人到女氏去求婚)

    二、問名(女氏許婚後,在問許婚的是具體那個女子—)

    三、納吉 (男氏知道具體的女子姓名後,卜之於廟,如果是吉兆,在告知女氏)

    四、納徵 (就是納幣,錢財、布匹、獸皮等)

    五、請期(就是定吉日)

    六、親迎(新郎親自迎接新娘,還有一系列的婚俗流程)

    以上即為古時的六禮。

    彩禮、嫁妝

    彩禮是中國古代婚嫁習俗之一,又稱訂親財禮、聘禮、聘財等

    中國舊時婚姻的締結,有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互相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男方家庭會以訂婚男子的名義送給女方一份由寓意喜慶的物品構成的“彩禮”。女方家庭收受彩禮後,也會贈送男方價值相當的財物,稱作“回禮”。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孃家準備的陪嫁至夫家的結婚用品及財產財物

    嫁妝多少依據女方家的實力地位而定,一般嫁妝的數額通常代表著女子的出身和地位,展現這個女子是名門貴女還是寒門貧女,古代大戶人家嫁女,會贈送鉅額嫁妝,以向男方家展示自己的實力雄厚。嫁妝窮富懸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來嫁妝都是遠遠比彩禮豐厚的。

    送嫁妝的目的,一是展示女方家的經濟實力,二是為女方爭取在夫家的地位。

    在古代如果婚姻中,只有彩禮而沒有嫁妝,女方會被當作是父母賣出去的,就算嫁入男方家中,也是抬不起頭來,很沒有家庭地位的。

    近代彩禮、嫁妝的發展演變

    隨著婚俗的傳承發展,經過幾千年的社會演變,當今婚禮的彩禮、嫁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流行的嫁妝有 三箱、六桶、一顆印、三十二隻腳、(就是箱子、提桶、飯桶、茶桶、馬桶等生活用品、還有傢俱、梳妝檯等等),後來到七八十年代,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又流行“三響一轉”(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手錶等)。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人們對於彩禮、嫁妝的物質慾望越來越膨脹,很多兩情相悅的年輕人,因為家庭經濟情況的原因,被彩禮、嫁妝所需的高昂費用壓的喘不過氣來,甚至一拍兩散的也大有人在。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應該感情為重,物質為輕。但是在如今物慾橫流的時代,能做到重情輕物的,不入俗套的又有幾人。

    流傳千年的中國婚俗,我們可以繼承中華文明的傳統,但應該放棄封建糟粕的東西。不應該攀比虛榮,男女雙方及家庭,都應該理智看待有關彩禮、嫁妝的問題,不要本末倒置棒打鴛鴦。應該本著婚姻自由、感情穩定、新人幸福的原則來量力而行。我以為彩禮、嫁妝應該是象徵性的傳承婚俗文化,而不應該成為新婚夫妻的沉重經濟負擔和心裡陰影。不應該因彩禮、嫁妝的封建糟粕為今後的婚姻生活埋下隱患。

  • 2 # 奔跑者55

    彩禮和嫁妝彩禮和嫁妝。

    農村的女孩子主張多要彩禮,農村男孩子主張少拿彩禮,還要求女方必須給嫁妝。城市現在對彩禮嫁妝要求低,一般是給孩子們隨禮,然後不娶不嫁,平等結婚。

    要想弄明白該不該給彩禮,該不該收嫁妝,要弄清楚彩禮和嫁妝是什麼!

    中國古代,婚姻大事要講究門當戶對(類似今天某些農村,把第一次見面叫作“相門戶”)

    定親之後,行婚禮前一個月到婚前十五日左右,男方要派雙數(二或四或六)位女性(父母,兒女,兄弟姐妹,老公都不缺的)和媒婆一起,帶上聘金、禮金、聘禮到女方家中,過禮之後,女方象徵性回禮。然後,男方要準備婚房,自己裝飾。不帶男方出婚房,和女方要裝修的!

    嫁妝是女性結婚當天一起帶到男方家的私人物品,丈夫和婆家任何人不可動用。這些私產只能由女方的子女繼承,如果沒有子女,將來被女方的子侄索回,所以說,這份貼己非同尋常,丈夫也不好意思動用妻子的嫁妝,不然為世人恥笑。不像現在,給人家彩禮,還要眼巴巴的和兒媳婦要嫁妝。嫁妝是陪嫁,是女孩子要到婆婆家過日子,怕要錢不方便,留著自己花的,和婆婆沒關係。

    男方家花了一大筆錢,等於向女孩子的父母買了女孩子。所以,女孩子會以夫家為家,孩子會隨夫家姓氏。

  • 3 # 殿前都點檢

    現在對於很多男同胞來說,娶媳婦兒已經成為了困擾他們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前些年計劃生育政策的推出,出生人口的比例大幅下降,而在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下,現在女性人口的比例已經遠遠低於男性,根據推算,每三個男人裡就會有一個娶不到媳婦兒。所以現在娶妻問題已經成為了很多大齡單身男青年邁步過去的一道坎,當然,人口問題並不是主要的原因,更重要的地方在於,現在娶媳婦兒實在是太貴了,在大城市這種情況其實還比較少見,但是在很多小城鎮或偏遠的農村,彩禮錢仍然是困擾適婚男子的一個大難題。

    何謂“彩禮”呢,這其實就是男方向女方提親的時候需要準備的禮物,按照規矩,這彩禮就是一家人的門面,是大禮。即使在偏遠的地方,十萬八萬也還只算一個小數目,因為彩禮這東西代表的是新娘子的身價,給得少了那就是對雙方的不尊重。除了彩禮錢,現在還有更高的要求,男方娶媳婦必須是有車有房,沒有這樣條件的人都不好意求婚,因為社會形成了一種固有的認知——有車有房的男人才能有資格娶媳婦。而女方的嫁妝錢卻沒有什麼硬性的規定,完全是按照女方意願來的。

    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彩禮”這種始於西周時期的古老習俗已經徹底變味兒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它越來越成為了娶妻過程中的一種阻礙。現在生姑娘已經不是什麼恥辱了,生兒子才是讓人發愁。別看現在彩禮錢這麼高,男人娶媳婦這麼困難,在古代,女方的嫁妝可是遠遠比男方的彩禮豐厚的!而且因為嫁妝豐厚,很多家庭條件不好的女人甚至會選擇保持單身。

    這樣一看,穿越術似乎就很必要了,如果能有一種辦法,讓古代出不起嫁妝錢的女人嫁給現在出不起彩禮錢的男人,這樣結婚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當然,穿越是不可能,咱們就只能想一想。這時候有人就會問,這種嫁妝錢遠高於彩禮錢的時代,究竟是何時呢?那就是咱們表面上歌舞昇平,實際上積貧積弱的宋朝了。大宋時期,四川有一位知府做了一項人口調查,結果他驚奇地發現,省內已經達到了法定結婚年齡卻一直保持大齡單身的女人,竟然有好幾百個。

    而究其原因,當然就是宋朝的婚俗——彩禮價格過高,這種現象使得很多家庭都“嫁不起”女兒。而彩禮錢究竟有多高呢,舉個例子,當時比較興盛的行業是手工業,而從事這個行業的一般小商販在當時也算是小康家庭了,彩禮錢的標準是什麼呢?相當於這種小康家庭不吃不喝無休無止,只進不出地工作一百多年賺得的錢的總和。

    而這還是一般好一點的家庭,至於那些貧農就更是了,哪怕幹一百年都不一定能湊夠一個女兒的嫁妝。現在可算知道為什麼老輩兒人總說女兒是“賠錢貨”了,這嫁出去需要的鉅款是一個家庭萬萬承受不了的,可不就是“賠錢貨”嗎。這種變態的婚俗使得當時很多平民百姓都嫁不起女兒,社會上的大齡單身剩女也越來越多,當然這也促使重男輕女的思想更加普遍。當然這種現象影響不到皇帝的女兒,人家公主還是體體面面地擺著大排場出嫁。

    有錢的大官家裡的女兒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畢竟對於這種人來說,鉅額的嫁妝只是不足為道的小開支而已。而那些清官和普通百姓可就遭殃了,放著家裡才貌雙全的女兒到了適婚年齡,卻一直都嫁不出去。就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家,他們家的女兒也面臨了這種問題。要說蘇家,那在當時也算是名門望族了,唐宋八大家裡三個都是他們家出來的。然而這樣的家庭也面臨著嫁女的危機,蘇轍甚至專門記錄下了自己嫁女的經歷,說是這次嫁女差點就讓他傾家蕩產了。

    而這些價值連城的嫁妝裡面都裝了什麼呢,其實也無非是生活用品,金銀首飾還有一些性教育的讀本。有條件的人家還會配一個丫鬟,但這些東西湊起來,那就達到了天價,所以很多宋朝的家庭,即便女兒早已超過結婚的年齡,也拿不出這麼多嫁妝錢,只能讓女兒留在家裡孤獨終老了。

  • 4 # 南政昔風
    ▲嫁妝彩禮

    在古代嫁妝是女方帶到孃家的,而彩禮是男方給女方的,至於多少就得看男女雙方各家庭的經濟實力了。

    古代飯盒

    若是較窮的一方是女方,那麼男方家屬則會給予女方家屬較多的彩禮,而女方的嫁妝則有可能不給。

    ▲古代黃金

    若是雙方的經濟實力差不多,那麼一般嫁妝要高於彩禮,因為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不會出現現在女人在古代人看來反客為主的現象,所以為了讓女方不收欺負,故此嫁妝要高於彩禮。

    ▲現代結婚

    當今的女性比較吃香,因為彩禮是給女方的,而嫁妝也只屬於女人的財富,而古代和現在不同,因為在古代女人進了男人家的門就是男人家的人,現在是女方一不高興就直接離婚,主動權完全不歸男人所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一幅思維導圖要做什麼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