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145404483436
-
2 # 有魔氣歷史
‘愛屋及烏’是指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護停留在他屋頂上的烏鴉。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非常喜愛某人,從而連帶愛及和他有關的人或物,最早出於《尚書大傳·大戰》中周武王與姜太公之間的對話。
“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原來,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紂王)窮兵黷武、不得人心,西岐一個叫做周的方國在首領姬發(周武王)決心討伐商朝。在軍事姜尚(太公)、同母弟姬旦(周公)和異母弟姬奭(召公)的輔佐下,聯合各路諸侯討伐紂王,並在牧野之戰中擊敗了商軍。此後,紂王自焚、商朝覆滅,周朝從此建立起來。
然而,周武王在紂王死後卻並不感到安寧,依然覺得天下還沒有安定,於是就召見太公、周公和召公前來商議。之所以能讓武王有如此強烈的憂患意識,一方面在於當初與周人一同推翻商朝統治的諸侯坐鎮各方、急需安撫(這其中尤其以南方的楚人勢力最大);另一方面則在於商朝滅亡之際的國力尚未完全衰落、其東征東夷的軍事力量猶存。如何安撫這些非嫡系(甚至是前朝)勢力,成為周武王鞏固統治的關鍵。
武王問及三位輔佐大臣,“進了殷都(商朝後期都城),對於前朝計程車眾應該如何處置呢?”
對此,太公、召公和周公分別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太公的回答便如前文所述,認為“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故而不喜歡一個人,也就會厭惡他人的牆壁籬笆。其潛臺詞就是建議武王殺盡全部敵對分子,一個也不留。對於太公的回答,武王並不滿意,他很清楚在周人初定天下的局勢下,不宜節外生枝、再起刀兵。
接著,召公上前提議將這些前朝舊人依據是否有罪劃分,誅殺有罪的、留下無罪的。對於這樣的提議,武王依然不是很滿意。畢竟是否有罪完全取決於周人的立場,作為前朝舊人的殷商臣民未必會信服,更何況這也不符合周武王期盼天下安定的心願。
這時候,周公旦上前對周武王說,應該遣散這些前朝部眾,全都不予以追究。同時他還建議武王不偏愛自己的舊友和親屬,用仁政感化普天下的人。武王聽了周公的話之後非常高興,心中豁然開朗。於是,武王就按照周公的方式去頒佈政策廣泛分封諸侯到各地,並且安頓了殷商遺民(紂王庶兄微子被分封至宋、紂王叔父箕子建北韓),從此西周也變得更加強大了。其實,不論是分封天下諸侯還是安撫前朝遺民,都是周人依據當時的形勢、為了儘快建立起穩定的天下秩序而採取的措施。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其中儒家以周公旦作為開創周禮的宗師,此後的儒家經典大多對周公旦的仁政思想大加推崇和讚揚。
伴隨著《尚書大傳》的傳播,人們對這則故事中姜太公所提及的“愛屋及烏”的提法逐漸熟知,從此以“愛屋及烏”作為推愛的比喻,或者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屋烏及愛”)。
回覆列表
“愛屋及烏”吧
解釋: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係的人或物。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併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佈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週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裡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鹹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僕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餘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餘,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裡也有類似的記載:
“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餘。’”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餘胥”一詞寫作“胥餘”,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胥餘”已不屬胥史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餘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餘”。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於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中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中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裡,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愛不忍釋
喜歡得捨不得放下。極言喜愛
愛不釋手
見“愛不忍釋”
愛才如命
見“愛才若渴”
愛才若渴
愛慕賢才就像口渴思飲一樣。形容十分愛重人才
愛財如命
吝惜錢財就像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喻過分貪財,非常吝嗇
愛禮存羊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後以“愛禮存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愛莫能助
雖然同情,卻限於條件無從幫助。語本《詩·大雅·烝民》:“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鄭玄箋:“愛,惜也。仲山甫獨能舉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
愛人以德
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和幫助他人
愛手反裘
比喻愚昧不辨本末。語本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裡盡而毛無所恃耶?’”
愛素好古
《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後以“愛素好古”謂愛好樸質,不趨時尚
愛屋及烏
謂愛其人而推愛及與之有關的人或物。語本《尚書大傳》卷三:“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愛惜羽毛
漢劉向《說苑·雜言》:“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後以“愛惜羽毛”喻珍惜自己的名聲
愛憎分明
愛什麼,恨什麼,態度很鮮明
兼愛無私
泛愛大眾,對人無私心。無,本作“無”
克愛克威
《書·胤徵》:“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後因以“克愛克威”謂恩威得當而使人心悅誠服
敬上愛下
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在己之下者。謂待人謙恭有禮
敬時愛日
謂珍惜時間
敬天愛民
敬奉天命,愛護百姓
敬賢愛士
尊重和愛護有才德的人
樂山愛水
愛好山水風光
色衰愛弛
謂因容顏衰老而失去愛寵
畏天愛民
敬畏上天,愛憐下民
嫌貧愛富
嫌棄窮者,喜歡富者。多用於女子婚嫁時的一種標準
孝子愛日
謂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
擁政愛民
軍隊擁護政府,愛護人民
楚楚可愛
形容陳設整齊,令人喜愛
分情破愛
謂對原所愛之人不忠,移情於新歡
男歡女愛
語出晉陸機《塘上行》:“男懽智傾愚,女愛衰避妍。”後以為男女親暱歡愛之詞
甘棠遺愛
舊時對巳卸職的地方長官的頌詞
潔身自愛
見“潔身自好”
強食自愛
勸慰人的話。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
束身自愛
猶言束身自修
談情說愛
談戀愛
屋烏推愛
猶言愛屋及烏
屋烏之愛
猶言愛屋及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