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02652349876

    這是一位不知名詩人寫的,在成都杜甫草堂中的對聯這是嵌於聯中第六字的雁念翎格對聯。

    泰指陝西,蜀指四川。杜甫的詩篇多於秦、蜀寫成。此聯之意借杜甫詩:“《詩經》無蜀風”句。作者是將杜甫詩和《詩經》相提並論的。

    釋義:“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詩人747年到長安,想透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

    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安史之亂的暴發,致使他不願再作一籌莫展的華州司功參軍的官兒,因而於759年,棄官西行,帶著家小,離開了饑民遍野的關中,經陝西、甘肅逃到四川成都。

    “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詩人對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國家混亂,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嘆息的總結。

    “一卷唐詩補蜀風”指出詩人希冀用一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抒發胸臆,企求以“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來實現“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故事: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期貨短線中15分鐘、1小時和4小時相互關係究竟是怎麼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