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間風俗文化故事
-
2 # 散木17
這話一點不假。的確,文言文讀起來真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先看看尚書中第一篇,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和諧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一段話中大部分都是四個字的短句,節奏感很強,言簡意賅,
再比如王勃的駢文。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句子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具有韻律美。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晦澀難懂的千古文章仍然受各代人的喜愛。把他們背下來,平時言談中就會侃侃而談,振振有辭。旁徵博引。以理服人,讓別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而現在的文章,句子變長了,表達的更細膩了,說理性也更強了,但語言的美感沒有了。而且有的人寫的東西還語無倫次。繞了好大個圈子,也不知道想說明什麼。
的確,文言文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在人讀起來比較難,但與那些平淡如水的現代文相比。讀文言文更具挑戰性,也更有意思。這就想有的人不愛吃肉,卻偏愛啃排骨。他享受的不是骨頭上的肉,而是啃排骨的過程。
-
3 # 語之助
不奇怪!書面語本來就是一種美化了的語言,相對於口語,它運用了很多修辭手法,用詞講究,語法規範。諸如對仗、排比、比喻、誇張等,都是口語沒有的。不但文言文如此,現代白話文也比口語更美;漢語如此,其他民族語言也是如此。
-
4 # 銀湖豪宅部劉強
寫成文字不一樣,能流傳至今的更是不同。
古代傳抄儲存的成本太高,語言必須精煉,準確,資訊量大,感染力強,易記,音韻鏗鏘。
有個詞可以谷歌,"倖存者偏差"。能留傳下來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和文言文形式無關。
-
5 # 吃茶去的平常心
1.古代的書面語言,並不專門用於書寫。我們知道,古代最早的書,是寫在龜殼、竹簡上。後來慢慢寫在縑帛上。真正造紙術的發明,到了東漢。由此,我們不難猜想,古代的書,一定很貴。因此,書的內容,透過口頭來傳播,應該是一種重要的形式。古代沒有標點,斷句是一個讀書人重要的基本功。如果文字寫得有音律,可能斷句會容易一些。
2.古代兒童學習,並不像現在,拿書來看,更多的是老師念,學生跟著念。
3.古代的書面語言,很多還是要透過口來表達。比如給皇帝上的摺子,有時也需要透過口頭來表達。凡是要透過口頭表達的書面語言,一定需要念起來好聽。
4.文章寫好後,一般都要進行修改,有些可能還要邀請幾個好友一起來改,這同樣要將書面語言口頭化。葉聖陶先生講過,文章寫好後,要多念幾遍。有時,文章中的語氣、情感等,僅僅閱讀是不能完全體會的,只有把它讀出聲來,透過耳朵的幫助,才能體會。這就要求文章的音律了。
5.古代人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少。就是科舉考試,也就是那些東西。比如,明太祖朱元章就規定,科舉的試題標準是朱熹的《四書集註》。作為學子,文章不但內容要寫得好,還要讀起來好聽,這是必然的。
6.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和尚唸經的韻律,對華人的文章寫作也產生了影響。近體詩中的格律,就是受到佛教唸經的啟發。
7.有些文人沒事,寫文章就是作為一種享受,當然要追求音律美。
8.現在,有些人寫文章,也是要追求音律美。比如,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有些文章如果去唸,也有韻律美。我自己有些重要的發言稿,對一些關鍵段落,也會刻意在音律上做些處理,讓文章念起來更有感染力。其實,如果我們注意領導人的講話,其中很多地方都注意了音律美。
9.現在流傳下來的,大多都是優秀的文章。音律美,也是使文章傳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朗朗上口,是對的。但是,嚴格來說,“韻律十足”卻是不太對的,因為押“韻”容易,合“律”(格律)則難。事實上,對於唐詩宋詞,普通話要做到“韻律十足”可以說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普通話當然不是胡語,但是它已經失去了古漢語的韻味卻是不爭事實。
今天的普通話只有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眾所周知。但是:古漢語有多少個聲調了?
答:無法確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有八個聲調。
首先,古漢語有入聲,而普通話完全沒有,也就是說古漢語的四個基本聲調是平、上、去、入。
其中,每一個都可以分出陰陽調:即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除此以外,古漢語還有特殊的發聲技巧尖團音、濁音(又分輕濁、重濁)還有子音等——這些,普通話是完全不見了。
那麼,這些技巧到底對讀古詩詞有什麼影響?
答案很簡單,因為古詩詞都是人們用古漢語標準音去創作的(那些所謂的“用詩人的方言去創作”觀點千萬別信,沒有的事,讀書人要學會寫詩詞,必須要先讀書,要讀書就要學標準音,不管是上古雅言還是後世的所謂“官話”都是一類的東西,和通用語言、官方語言是一個意思,沒有任何差別)。
因此,要讀出古詩詞的韻律當然就要用古漢語的方法,這道理就好像一首普通話的歌曲,你不可能直接用粵語去唱,必須要改詞的道理一樣。
那麼古漢語到底和普通話有什麼差別?
今天的專家已經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構擬(即復原)古漢語,目前基本上可做到大致還原。
上古漢語——周秦漢
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以鄭張尚芳為首所構擬的多音節發音似乎已經沒有大的爭議,也就是說,音調是否如鄭張尚芳復原的那樣?“字音”(比如說“沃”到底是不是讀wo)是否準確?這些已不是問題,而是周秦漢的雅言被證實了就是多音節的,比如“樂”,它竟然是讀“那卡now”(音譯)——總之,上古漢語竟然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是一個字就一個音!而是多音節!
似乎沒有人反駁鄭張尚芳,看來專家是取得了共識。
具體可到優酷上搜索“古漢語 詩經”就會看到相關影片
中古漢語——隋唐宋
由於五胡亂華導致北方漢人大量減少,衣冠南渡後,在南方也同樣發生了民族融合,因此上古漢語也產生了融合改變——一般認為,東晉所繼承的,是正宗的漢朝雅言(古洛陽話)。而在南北朝出現的“金陵雅言”應該是晉人帶去的上古漢語與所謂的“江淮之音”或曰“江左之音”結合而來的。
此時期,中古漢語開始成型,也出現了沈約《四聲譜》中所定義的上述平、上、去、入四個聲調——但可以肯定,平上去入並不是因衣冠南渡才出現,而是早就有之,只不過之前沒人提出過系統的概括而已。
總而言之,可以由此而推論2點:
1、上古漢語已經失傳;
2、中古漢語開始形成。
而中古漢語的系統教材,就是來自隋朝所修的《切韻》。此書後來演變成大宋的《廣韻》,兩書的語言系統是一樣的。
音韻學家從中可以得出,漢語正式進入一字一音應該就是從衣冠南渡後開始。
注:但筆者認為,兩漢既然有400多年,那麼其語言理應不可能沿襲周秦並一直保持不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從《說文解字》可以看出,東漢時,漢語應該已經開啟了簡化讀音的程序,因為語言必須是越往後發展就會越簡單。比如學術界原來都認為《切韻》的“切音法”是來自佛教梵音的影響,但其實,早在漢代時就出現了類似的讀音發聲方法,如: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雲:“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孫炎,字叔然,名炎)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事實上,孫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東漢服虔注《漢書》“惴,音章瑞反”。孫炎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
不過,無論如何,“反切”成系統的首見,確實是始於隋朝的《切韻》,那麼,也就是說,唐詩宋詞的語言就是《切韻》和《廣韻》音。
無論是《切韻》還是《廣韻》,古漢語已經有了至少八個聲調,就是上述的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專家可以復原古漢語的每一個字的聲母,但是,要復原韻母就比較難——不對,再說一次,是都不難,而是在復原後再給它們“定調”就難了。
什麼意思了?
比如說有“孤作壓全唐”之美譽的《春江花月夜》前面的4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專家是完全可以復原唐宋讀音是怎麼樣讀的,但是這樣我們就能朗誦得好聽了嗎?
還真不能,答案就是出自在上面說到的“四聲八調”——你無法準確無誤的知道每一個字的聲調,比如“春江潮水連海平”這句的7個字,你可以把他們的讀音都復原出來。比如:
春=平聲;江=平聲——但請問,它到底是陰平還是陽平?
那就不好說了,而且即便推匯出了聲調,也無法準確復原調值——比如說,廣州人說粵語就比香港人要更沉一些。而香港人則更尖一些,這樣,兩個都是粵語,每個字的讀音都一樣,但調值就是不同。
說到這裡,基本上可以清楚用今音讀古詩詞要做到“韻律十足”是完全不可能的。
莫說要與古漢語比,就是與今天的東南方言,如閩南話、粵語、客家話、贛語等來比,至少在入聲、濁音等方面,普通話是肯定做不到的,也就是說“韻味”就不如這些方言。
但是,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普通話雖然失去了入聲與多聲調,但是它畢竟是“正音”,而這些方言有些字句從古漢語中遺傳得比較好的,自然可以勝於普通話;有些遺傳得不太好,由於它的“方音”性質——不能做到“文白通用”,因此,它便可能連“字正腔圓”都做不到,那麼,後面這種情況,普通話還是比方言好。
因此,總體而言,普通也更容易押中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