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容和
-
2 # 封弦
咸豐比崇禎務實多了,首先絕對會完成對東北議和,割地歲貢都不是事,其次他勇於擔當不會隨便拿大臣背鍋,再次他能走能跑,想逮到他不容易!
-
3 # 偽裝的觀點
大明和大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皇帝在國家政權的地位完全不同。
大明皇帝除了二祖,基本都是在和文官集團和儒家鬥爭中度過一生。
大清皇帝就easy多了,什麼文官儒家,都是奴才,不聽話?流放寧古塔!不服?文字獄伺候!
所以,別說你換咸豐過去,就是換雍正過去,該亡國還是會亡國!
-
4 # 曹老師xixi
這個問題有意思,乍一看感覺到了明末,崇禎換成咸豐,王朝亡的更快,但細細對比如果換成咸豐,大明朝真不一定就亡了。
崇禎皇帝繼位的時候內憂外患,朝廷腐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咸豐皇帝那個時代也是一樣,英法入侵,太平天國起義,朝廷腐敗,國庫空虛,換成咸豐皇帝到崇禎時代也一樣搞不好,但是咸豐皇帝畢竟經歷過完整的帝王系統學習,崇禎皇帝縱有一身骨氣,但畢竟是半路出道,君臣之道執政理念多有不足,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眾所周知,最後在南下和留守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闖王進京,自縊身亡,直接導致正統大統一的大明王朝到此終結,留下半壁江山一盤散沙。
如果換成咸豐,根據咸豐在執政期間的表現來看,確實也不盡人意,但至少能重用肅順曾國藩,放權同意地方團練,比崇禎要靈活不少,再加上咸豐皇帝不像那麼崇禎那麼死要面子活受罪,雖然丟人,對敵可以談嘛,談到你滿意,人家闖王要封王,封唄,就算人家闖王進城了,跑唄,南下繼續可以以正統主持工作,不至於像崇禎死了,剩下的人自己相互幹。
當然古人云“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咸豐賣國求榮,破壞祖制,吸食大煙,貪圖享樂,縱是能用點小手段保住江山,那也是苟延殘喘,其一生也要釘在恥辱柱上,而崇禎縱是丟了江山,但沒有丟了他們家的臉,沒有丟了國家的臉,雖亡猶榮。
-
5 # 有得觀史
崇禎和咸豐的最大區別在於用人,崇禎剛愎自用,多疑好殺,忠臣都被殺或被逼死,剩下的臣子和他離心離德,咸豐用人不拘一格,用人不疑,人才都能盡其所能。崇禎志大才疏,咸豐務實求存。崇禎與咸豐性格正好相反,如果崇禎換做咸豐很可能不會成為亡國之君。
李自成攻佔山西,崇禎有意遷都南京,招來大臣商議,大臣們多數反對,沒有人願意跟他去南京,遷都之事只好作罷。再看咸豐皇帝,八國聯軍進北京,他以巡幸木蘭圍場為名逃往熱河,沒有絲毫阻力,平時跟咸豐比較近的大臣都跟著去了。崇禎遷都和咸豐巡幸木蘭圍場都是逃跑,一個沒逃成最後只能以身殉國,一個卻能輕鬆逃離,做人的區別怎麼這麼大呢?
忠於崇禎的人,袁崇煥被殺了,盧象升、曹文詔、孫傳庭戰死,總之給崇禎賣命的人沒有一個好下場,意志不堅定的臣子不願意為崇禎送死。所以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下旨勤王沒有人到場。再看咸豐皇帝,他身邊的人都是死心塌地跟著他,這和咸豐用人原則有直接關係。
皇帝是個特殊職業,由於資源稀缺,人人都想當皇帝,因此當皇帝的人都擔心別人搶他的皇位,所以大多皇帝都有疑心病。崇禎是疑心病較重的,咸豐是疑心病特輕的。咸豐重用了很多有能力的漢臣,有滿人給咸豐進言,說這麼重用漢臣,將來大清政權將不保。咸豐不為所動,繼續重用漢臣。正是咸豐重用的漢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最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曾經抗旨不遵,咸豐也只是罵一通完事,要是崇禎早把他殺了。
崇禎換作咸豐,他不會殺袁崇煥,不會逼死盧象升、曹文詔、孫傳庭等將領,不會逼反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等人。有這麼多能打仗的人在,打敗李自成等農民軍應該沒有問題。咸豐務實求存,不會顧忌名聲而放棄和談機會,當明朝處於兩線作戰困境,他一定能抓住時機和談,達成暫時的停戰。明末那麼多人才,如果用好了,滿清入關根本沒有機會。
崇禎換作咸豐,他成為亡國之君可能性很小。不過受農起義打擊,明朝根基動搖,也堅持不了太久。但是躲過了滿清勢頭正盛時期,清兵入關的可能性降低,漢族政權內部更替可能性增大。
-
6 # 立志成蟲
崇禎的能力跟咸豐比真不止差了一個級別。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興起,腐朽的清軍戰鬥力太渣被太平軍接連擊敗成功的在永安突圍了。咸豐震怒懲辦前線文武官員,其中有蒙古貴族出身的大臣塞尚阿(兒子崇綺是清代唯一的一位非漢人的狀元,同治皇后的祖父),塞尚阿被革職抄家,奉旨去抄家的是同為蒙古貴族出身的科爾沁親王曾格林沁,曾格林沁知道咸豐的心思,抄家時走過場認真實際上馬虎了事,因為塞尚阿是文官,打了敗仗很正常,但咸豐必須要給點兒顏色給朝野一個交代。換了崇禎早開殺戒了。咸豐在用人上是成功的,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大膽放權給漢人官員,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晚清大咖們自己組織部隊從此崛起,清朝得到了迴光返照,重用漢人官員的政策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崇禎呢,猜忌多疑搖擺不定,弄得吳三桂等將軍們為了活命跟前程要麼降清要麼當縮頭烏龜,不願賣命也不敢賣命,坐視崇禎走上煤山而不顧。咸豐雖然有些作為可惜錯生在了“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
-
7 # 坐古談今
這個問題提得好。這個問題涉及三個問題,其一國情和吏治的不同;其二個人性格不同。假如崇禎的性格能像咸豐那樣的話,情況會好些;其三明朝滅亡的根本是農民起義而不是中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威脅。
(1)咸豐對於農民起義的態度是“剿撫結合”,左宗棠以咸豐的方針為方針平滅西北民亂:咸豐用“官場新鮮血液”為清朝續命,崇禎則根本沒有進行“官場換血”
左宗棠在平定陝甘民亂期間所堅持的“剿撫兼施”“但分良莠,不分漢回。”的主張,都是咸豐在1856年鎮壓西南民族起義時提出的主張。在平滅內亂方面,咸豐比較清醒。
相反,崇禎在剿滅農民起義時,其明確地方針並不明顯,主要是依據指揮官們的個人意志時常變化。
在國情上,晚清時期雖然吏治腐敗,但因為咸豐、肅順等迅速提拔漢人地主武裝,重組“平滅嘉慶初年的白蓮教大起義”的鄉勇,使得“新鮮血液”部分替換了“腐朽血夜”,為清朝續了命(在這點上,咸豐應該是晚清最厲害的統治者,有人說慈禧為清朝續命的觀點是錯誤的)。但崇禎時期卻是在“內鬥”下不斷地或殺或撤指揮官員,陳舊的“官僚系統”越來越腐敗。
(2)以民族英雄鄧廷楨之子、雲南巡撫鄧爾恆被殺一案就可以看出,咸豐對悍將、文臣的做法是正確的,性格能直能彎。對比崇禎的性格就有很大缺憾。更大的是崇禎眉毛鬍子一把抓,咸豐則是:別的我不管,誰能讓我保住江山我重用誰
1861年6月15日(咸豐十一年五月初八),咸豐對雲南巡撫鄧爾恆在曲靖知府衙門別院被搶劫殺害一案作出批示。認為鄧爾恆被殺非常蹊蹺,嚴令被革職的前任代理雲南巡撫徐之銘繼續嚴查此案。由此,揭開了徐之銘奪取雲貴地區最高權力的真相。
自1857年進入雲南任按察使以來,徐之銘因為是貴州人瞭解雲貴民情,所以,就被咸豐給予剿滅叛亂的重任。但因為此人藉此機會培植自己的勢力。“剿”得很得力,而且,對起義者許以各種好處成為自己的人馬。雲南漸成自己的“獨立王國”。最終,逼走了雲貴總督張亮基。其後的三任雲貴總督、兩位雲南巡撫都因徐之銘比較蠻橫而不敢赴任。
咸豐也知道徐之銘在鄧爾恆被殺一案中嫌疑頗大,但為了平滅西南民亂。所以,咸豐一直沒有追究其責任。最終,慈禧殺掉肅順等八大臣後都沒敢抓徐之銘。
雲貴總督潘鐸帶著家人走隱蔽小路幾乎孤身秘密進入昆明,在反對徐之銘的貴州部隊、四川總督駱秉章的武力支援下才震服徐之銘的部隊,潘鐸殺掉了殺害鄧爾恆的剩餘的直接兇手。徐之銘則在平滅西南民亂中於1864年安然去世,但在前一年潘鐸被杜文秀起義部隊殺死。
由此可見,咸豐知道什麼情況下什麼事情最緊要,動亂時期保命最重要!誰能保命重用誰。徐之銘殺害鄧爾恆在和平時期肯定被殺了,但西南民亂時期,殺掉徐之銘只會“亂上加亂”,只要讓他“老實點兒給自己賣命就行了”。
顯然,崇禎辦不到能屈能伸。對於官員的一些錯誤或犯罪並不能“辯證看待”,一心一意按照和平時期的處置方式處置。一者,是他並沒有認為明朝會被推翻;二者,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搞混了重要且急迫與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事情。
其實,動亂時期“德才兼備”者最好,“有才無德”之人也要重用。這和和平時期是不一樣的。
-
8 # 宋安之
面對外敵,崇禎帝是寧死不屈,結果成為亡國之君。
換咸豐帝呢,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打著“木蘭秋獮”的名義,馬上跑路了,雖然最後死於熱河行宮,但也同意了與洋人和談,同時確定了繼承人,使清庭不至於群龍無首土崩瓦解。
崇禎帝和咸豐帝兩個人似乎就是恰恰相反的一對,如果將崇禎帝換為咸豐帝,其實不一定會是亡國之君的。
因為兩個人做的選擇是有著一定大歷史背景的。
我們先看看崇禎帝,明朝開國以後,借鑑之前歷朝歷代尤其是宋朝的得失,開創了自己獨特的體系,所以明朝整體的風格的就是不割地不稱臣不和親什麼的,雖然並非死規矩,但其實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幾百年的潛移默化之下,崇禎帝似乎沒有退路了,如果真的跑了或者投降了,比死了還難受。
所以崇禎帝沒有逃跑,而是選擇死亡。
咸豐帝呢,清朝雖然規定丟土地者就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了,但他的父親道光帝,面對英國,不照樣割了香港嗎。
既然父親都那樣了,兒子幹嘛那麼有血性,加之清朝對於這些培養,沒有明朝那般強烈,所以環境影響之下,咸豐帝自然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馬上跑路了。
所以說如果將兩人對換過來,將崇禎帝換為咸豐帝,在大環境影響之下,崇禎帝說不定也成不了亡國之君的!
回覆列表
亡國是一定亡國的,不過咸豐一定會活得比崇禎長得多得多。
不要問為什麼,因為咸豐跑得快呀!
南京、杭州、福建、廣西、昆明和緬甸,咸豐絕對都會跑一個遍。
嗯,南明的幾個天子乾的活,走的路,咸豐一個人就會做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