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上的今天官方號
-
2 # 中州耕牛堂主
問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如何寫成的?
回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寫的是一次文人雅士從事禊的活動,那是在東晉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三月初三),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王羲之等四十二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進行禊事活動。他們藉著曲折宛轉的溪水,把酒杯放在水上,漂到誰的面前,誰拿起來飲酒,叫做“曲水流觴”,同時,每人都要吟詩詠懷。這四十二人中,王羲之等十一人賦四言和五言詩各一首,有十五人各成詩一首,另外十六人吟不出來,“罰酒三巨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為當時各人寫成的幾十首詩寫的序。不過當時沒有標目,《蘭亭集序》這題目是後人加上去的。
王羲之當時處在微醉狀態,《蘭亭集序》是王羲之一氣呵成的,後成為文學史和書法史上的千古絕唱!
由於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有加,特別是對他的行書作品《蘭亭集序》更是情有獨鍾,加之唐太宗在當時的影響力巨大,後《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這篇散文也被後人編入《古人觀止》,併成為散文名篇而流傳之今。
王羲之不但書法寫的棒,而且文學功底也極為深厚。遺憾的是,《蘭亭集序》作為文學作品得以流傳千古,而《蘭亭集序》書法作品真跡已“此地空餘黃鶴樓”啦!現在大家見到的王羲之的行書作品《蘭亭集序》,都是摹本。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這樣寫成的。本回答有詳細背景介紹,有王羲之的文學成就和書法成就介紹,還有《蘭亭集序》完整的書法圖片,其目的是讓各位網友瞭解和欣賞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3 # 哥必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撰寫。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為歷代書法名家力公認天下第一行書。
1、《蘭亭序》的誕生過程
公元353年,農曆的三月初三,這一天是很平常的日子“修禊”,所謂“修禊”就是,古人會在水邊沐浴除災祈福。然而,這一天卻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極為重要的日子。浙江紹興的會稽山陰,一群特殊的賓客紛至沓來,他們雅聚在這裡,一邊欣賞美景,一邊飲酒作詩,其中德高望重的王羲之當眾為眾人所寫的詩篇賦輯為一集,並作序一篇。他洋洋灑灑寫下了三百多字,寫下了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的《蘭亭序》,後人對這一作品讚譽頗多,如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這就是《蘭亭序》的誕生過程了。
2、《蘭亭序》的書寫情景
在《蘭亭序》裡,可以親切地感受到這一天,三月初三“修禊”的活動:“曲水流觴”,那麼何謂“曲水流觴”呢?大家坐在小溪邊上,把漆制很輕的酒杯“羽觴”,斟上酒以後放在水裡讓它浮動,那麼曲曲彎彎的小溪上,羽觴流到哪裡,旁邊的人就在哪,端起來喝酒賦詩,如果有人作不出詩,就當場罰酒了,這就是“曲水流觴”。
當時,王羲之的官職是會稽內史,他邀請了謝安等文人雅士和子侄等四十一人,來到了會稽山陰的蘭亭,進行這項文化活動。眾人一邊品酒,一邊作了37首詩,就在歡樂雅興至極的時候,眾人決定將這些即興創作的詩篇彙集成冊,稱為《蘭亭集》。同時大家還公推王羲之來為詩集寫序,即《蘭亭序》。傳說,王羲之用了鼠須筆、蠶繭紙,藉著酒勁,一揮而就,草就了《蘭亭序》。後世有人評論說,書聖王羲之《蘭亭序》的字,有時候好像是輕飄飄如一朵浮雲,有時候它變化了像是一條龍,它有各式各樣的流利變化在流竄。對此,有人感嘆了,做官的,能夠寫出“天下第一行書”,在歷史上實屬少見也。
3、《蘭亭序》蹤跡的千古之謎
當然了,這絕對不是評論的吹捧,就連王羲之在當天酒醒之後,再提筆寫上數十遍,最終都不及第一遍寫得傳神精彩,這彷彿像是神助一般,才能書寫出這篇曠世鉅作。此後,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可是傳著傳著,這篇曠世鉅作就莫名其妙地神秘失蹤了,至今再也沒有人見到過真跡,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經典之作,自然被視為王家的傳家寶。傳聞此真跡曾現身在浙江紹興南邊的雲門寺裡,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曾居住在這裡,李白杜甫等眾多詩人也都到過此地飲酒作詩。然而云門寺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事蹟莫過於辯才和尚在此搞丟《蘭亭序》真跡的傳說了。
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鍾愛王羲之的書法,所以命人收集了王羲之的所有作品,傳說李世民一共收集了3000多卷王羲之的作品,其中《蘭亭序》的真跡也在裡面。
原來《蘭亭序》傳到王家第七代傳人智永和尚,他又把《蘭亭序》傳給弟子辯才和尚,辯才和尚得到《蘭亭序》後,如獲至寶,將它藏在了梁間暗簷中,唐太宗輾轉打聽到後,便三番兩次把辯才和尚召進宮中,但辯才和尚總是守口如瓶,唐太宗無計可施,就在這時,宰相房玄齡想出了一個錦囊妙計,並且找來了御史蕭翼。蕭翼才華過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還能言善辯。蕭翼假扮成落魄書生的樣子,然後就去跟老和尚辯才結交成為朋友。自此之後,蕭翼進出寺廟,和辯才和尚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一次,蕭翼試探辯才和尚,說世上哪裡還有什麼王羲之的真跡?辯才和尚一聽,當即開口說自己有王羲之的真跡,你可以幫忙鑑定鑑定一下。就這樣,蕭翼藉著研究臨帖之際,盜走了《蘭亭序》,獻給了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後,愛不釋手,傳說他死後,這曠世鉅作《蘭亭序》也跟著他一起下葬了。但是五代時期,唐太宗的召陵被節度使溫韜所盜,被盜物品名單中卻不見《蘭亭序》,對此有人猜想,《蘭亭序》有可能在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具體的情況如何的?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
4 # 早上煙火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書法才能,也是酒文化的醞釀
自古以來,書法藝術就和酒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絡。古代人把喝酒當成交際交流的重要媒介,喝酒之後做詩,寫書法,是人生一大快意。
王羲之寫成《蘭亭序》是其書法才能超凡的表現,也是酒文化催化書法成書聖的一種文化結果。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當初王羲之是喝過多少酒,才能提筆瀟灑書法《蘭亭序》的呢?
按照現代研究,發現酒對人的才能有催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一般來說,灑喝到四五分,是語言或其他藝術才能比如書法,會獲得能力釋放,如果再加量喝,則對藝術才能會起到明顯的抑制效果。所以,王羲之書法蘭亭序,應該是四五分的酒後結果。按照現在酒的度數,應該是二杯四兩。
當然,古代酒度偏低,王羲之書法蘭亭序應該是喝過五六碗的之後進行創作的結果。是的,酒對蘭亭序的書法成功,是起了很大的輔助作用的。
不然,過後酒醒,王羲之再去尋找書法蘭亭序的情緒和感覺,寫了數遍也是寫不成原態了。
現在我們去看《蘭亭序》明顯有酒意天成的印跡。
比如起初書法字間較寬,越寫越窄,這就是酒力上漲,能執筆,卻無法計算平均間距的酒態。再看,蘭亭序裡面有遺漏的字,有塗改的字,這些都是酒力作用的結果。
有人說遺漏字,塗改是蘭亭序的不足。其實不然,正是因為遺漏和塗改,才證明王羲之乘酒興書快意,拋棄所有拘束,以自由為書法,以隨意釋法度的書法精神。這些塗改和遺漏是天然書成的著力書法證據,是書法自由之美,而不是書法規矩之束。
王羲之能透過喝酒書法成蘭亭序,後人還能憑酒力書法出奇品嗎?
這個應該比較難了,因為酒文化傳遞到當下,其中的詩文書法意氣已經散失太多,現在人僅為喝酒而喝酒,不成文化,與古代人以文化姿態喝酒的意境是不同的。
現在人喝酒為醉,基本上不會再因喝酒書法出《蘭亭序》的致美文化結果了。不過也難說,也許會有大家能在酒後出書法新秀品的,一切皆有可能吧。
回覆列表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書法才能,也是酒文化的醞釀
自古以來,書法藝術就和酒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絡。古代人把喝酒當成交際交流的重要媒介,喝酒之後做詩,寫書法,是人生一大快意。王羲之寫成《蘭亭序》是其書法才能超凡的表現,也是酒文化催化書法成書聖的一種文化結果。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當初王羲之是喝過多少酒,才能提筆瀟灑書法《蘭亭序》的呢?
按照現代研究,發現酒對人的才能有催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一般來說,灑喝到四五分,是語言或其他藝術才能比如書法,會獲得能力釋放,如果再加量喝,則對藝術才能會起到明顯的抑制效果。所以,王羲之書法蘭亭序,應該是四五分的酒後結果。按照現在酒的度數,應該是二杯四兩。
當然,古代酒度偏低,王羲之書法蘭亭序應該是喝過五六碗的之後進行創作的結果。是的,酒對蘭亭序的書法成功,是起了很大的輔助作用的。
不然,過後酒醒,王羲之再去尋找書法蘭亭序的情緒和感覺,寫了數遍也是寫不成原態了。
現在我們去看《蘭亭序》明顯有酒意天成的印跡。
比如起初書法字間較寬,越寫越窄,這就是酒力上漲,能執筆,卻無法計算平均間距的酒態。再看,蘭亭序裡面有遺漏的字,有塗改的字,這些都是酒力作用的結果。
有人說遺漏字,塗改是蘭亭序的不足。其實不然,正是因為遺漏和塗改,才證明王羲之乘酒興書快意,拋棄所有拘束,以自由為書法,以隨意釋法度的書法精神。這些塗改和遺漏是天然書成的著力書法證據,是書法自由之美,而不是書法規矩之束。
王羲之能透過喝酒書法成蘭亭序,後人還能憑酒力書法出奇品嗎?
這個應該比較難了,因為酒文化傳遞到當下,其中的詩文書法意氣已經散失太多,現在人僅為喝酒而喝酒,不成文化,與古代人以文化姿態喝酒的意境是不同的。
現在人喝酒為醉,基本上不會再因喝酒書法出《蘭亭序》的致美文化結果了。不過也難說,也許會有大家能在酒後出書法新秀品的,一切皆有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