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李廣久經沙場驍勇善戰性格耿直不畏權貴,人緣比較差,漢武帝說李廣“數奇”,戰場上一系列失誤導致李廣難封。李廣雖一世英名卻誘殺霸凌尉並沒有被後人所詬病,因為人有光彩出眾的一面又有心理陰暗卑微的一面。李廣是人不是神,是人就難免犯錯誤,這件事也顯示出李廣確實存在小心眼的一面。只是他是歷史性人物哪怕一點點缺點都要被人所記載,都有可能被後人無限放大。我這樣說不是在維護李廣,只是突顯出人的本性有複雜的一面。李廣雖然殺了霸凌尉,但其在歷史中也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筆,也算是對李廣的報應吧。

    但人們記住更多的是久經沙場為漢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飛將軍李廣,人們更是為李廣久戰沙場名聲很廣卻始終難以封喉而嘆息。至於殺霸凌尉事件,也是李廣人生中一個抹不去的汙點,被史書所記載,偶爾被人們提起罷了。

  • 2 # 賽麥大弘

    謝邀,李廣殺霸陵尉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兩件小事之一,記完這件事以後司馬遷沒有發表評論。事情是這樣的,李廣被匈奴俘獲以後,奪馬逃回,的“飛將軍”名,但損兵折將,朝廷判他死刑,交了罰金以後免死成為貧民,有天他外出打獵,回來晚了,路過霸陵,城門已關,正趕上霸陵尉酒醉,不給方便,反而出口傷人,儼然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李廣只好在城下捲曲一夜。後來,李廣官復原職,點名要霸陵尉到他的軍前效命,只能外出逃命 ,李廣放出話,不主動到軍前效命,滅他九族,霸陵尉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前來報到,當天李廣就將霸陵尉殺死。以仇抱怨,我認為,李廣其人的肚量一般,難怪,終其一生都未封侯,有一定道理,不是別人對不起他,是他自己做的不好,雖然,經司馬遷多方奉承,能看出他的悲劇後面也有自作死。

  • 3 # Callme不韋

    說起李廣,我的第一印象是漢之飛將軍,絕世名將!

    記憶中李廣的事蹟和評價都是充滿正能量的,第一就是射石,借用我們家祖上的一句話: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是說李廣一次把一塊很像老虎的石頭當成了老虎,一箭射去,第二天早上再去看的時候發現昨天射的箭竟然射進了石頭裡,由此可見李廣武藝之高超。

    第二件事是說一次李廣帶著百十來個人遇到了匈奴大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李廣並沒有逃,而是先把匈奴的一個將軍射殺了,然後領著百十來個人隨便躺臥,這一番動作讓匈奴人認為李廣等人是誘敵之兵,因此匈奴大軍入夜後全部撤離,這件事情告訴我們李廣有智慧,經驗豐富。

    最後一件事情就是李廣之死,漠北之戰,李廣所帶的兵馬因為沒有嚮導而迷失了方向,大將軍衛青打敗匈奴單于之後,才遇到迷路的李廣等人,李廣為維護手下的校尉,且不願承受刀筆吏的汙辱,拔刀自刎了,由此可見李廣的義。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或者說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李廣一直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至於霸凌尉一事,是史記中當做一件小事情說的, 說李廣出兵雁門兵敗被貶為庶人的時候,有一次打獵回來晚了,城門已經關了,李廣叫門,結果守門的人公事公辦,就是沒開門,所以李廣在城牆下睡了一晚上,後來等他當上了太守後,就讓霸凌尉和他一起戍邊,結果霸凌尉到李廣那裡報道的當天就被殺了,由此可見李廣氣量的確非常狹小。

    因為這件事情,後人評價李廣的時候少不了老是拿這件事情說事,說李廣如何如何度量狹小。其實李廣身上的毛病很多,度量狹小隻是其中之一,另外李廣還特別能惹禍,比如李廣明明在平定七王之亂中立下了大功,為什麼沒有封賞?因為他竟然接下了梁王(梁王再如何如之何,你是皇帝的兵這一點是改不了的!)的將印,你能想象漢景帝是怎麼考慮你的麼?還有李廣給朝廷發過牢騷,誘殺過800多羌人降兵,還打過幾次全軍覆沒的敗仗……

    有時候我曾考慮,李廣不如自己的後代李雲龍(亮劍的主人公),一是李雲龍是根正苗紅的土八路,李廣的祖上是秦國名將李信,而且李家出過好幾個秦國太守,世受大秦皇恩;二是李雲龍善於組織大規模戰爭,推崇的是各種部隊協調作戰,而李廣崇拜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不擅長統軍,手下計程車兵散漫。

    不過我還是認為,李廣的確有很多的缺點,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李廣的優點還是有很多的,值得我們學習和崇拜。

    李廣的優點,我們要學習和繼承,他的缺點,我們也沒有必要揪住不放,倒是我們應該自己問問自己,李廣的缺點我們自己有沒有?我們自身有什麼缺點?如何改正?我認為這才是我們剖析李廣的正確開啟方式。

  • 4 # 三分鐘歷史角

    李廣是漢初的一代名將,主要功績就是抗擊匈奴,當時在匈奴裡面名氣很大,號稱漢之飛將軍。而李廣的一世英名很大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一生殺敵無數,箭術高絕,號稱飛將軍。

    從匈奴大入蕭關開始,李廣一生和匈奴作戰多達70多次,先後擔任北疆七郡太守,多次主動出擊匈奴。只是命途多舛,才留下“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的遺憾,否則憑李廣擊殺匈奴的功績,早已封侯拜相。另外李廣箭術高絕,留下射石搏虎的典故,匈奴人很害怕他,稱他為漢之飛將軍,多年不敢犯邊。

    2、司馬遷和李廣同樣懷才不遇,給其立傳時多有粉飾。

    說李廣是漢之名將實際有失偏頗,說是猛將更合適。當時李廣和程不識都被稱為名將,但是李廣治軍不嚴,行軍簡易,感覺上和名將差距不小,司馬遷在傳記中說“匈奴畏李廣之略”實在是粉飾之詞,不如說是匈奴畏李廣之勇。李廣一生殺敵立功無數,但是犯的錯也很多,多次兵敗,甚至還被生擒過。傳記裡推脫李廣沒有封侯是因為誘殺過降敵,把過錯歸於虛無縹緲的天數,實際上卻是李廣領兵能力有限,往往把軍隊和自己致於險地。

    3、後來的唐朝認了李廣為祖先,這對李廣的名聲也有很大的正面影響。

    到了唐朝的時候,出身不大好的李淵和李世民追認了名將李廣為祖先,後來的唐德宗又追認李廣為古代六十四名將之一。這是互惠互助的做法,讓李淵他們有了名門出身,也讓李廣名氣更大。

    至於所謂的霸陵尉事件,對於李廣來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影響李廣名聲微乎其微,反而突出了李廣恩怨分明的高尚品德,更不可能出現被後世詬病的情況。

  • 5 # 鑑史馬後炮

    司馬遷《史記》有關於“霸陵尉事件"的記載,司馬遷雖然沒有作出評價,後來人對此事也作出了評價,用此事來感嘆世態炎涼。唐朝長孫無忌在《灞橋待李將軍》中所說:“霸陵無醉尉,誰滯李將軍”。初唐駱賓王在《帝京篇》載:“朱門無復張公子,灞亭誰畏李將軍”。不難看出,後來的詩人以詩為李廣鳴不平感嘆世態炎涼,也藉此諷刺時事或慨嘆自己的際遇。

    “霸陵尉事件”的來龍去脈: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李廣曾被朝廷罷官,當時在長安閒居無事,一日帶隨從前往藍田南山中打獵。因飲酒遲歸,回到灞橋稽查亭時天色已晚。當時亭尉也醉了,就喝斥他們不讓透過。隨行的人告訴亭尉說:“這是故將軍李廣。” 亭尉對道:“今將軍尚不得過,何況故將軍。”李廣只得宿於亭下,待天明方返回家中。他由此懷恨這個亭尉。後來李廣再次受命帶兵出征匈奴,出征時點名要霸陵尉同去,結果在徵匈奴的路上藉故殺了亭尉。

    “霸陵尉事件”在古人眼裡理解為“落地鳳凰不如雞”,認為亭尉不給李廣曾經是將軍的情面,故意刁難李廣,盡顯世態炎涼。筆者認為,此事確實讓人詬病的。從當時的律法和道德標準上來講,李廣在這事上人品值得質疑了。

    秦漢以來,城池是實行宵禁的,也就是晚上城池必須門閉,除了特殊的傳遞情報的斥候和軍事行動以外,城門是不允許開啟的,城池內的街道是禁止一切民間活動的。李廣因飲酒而誤了入城的時間,本來就是沒有道理可言的,亭尉不讓進也完全符合當時的規定。李廣沒有硬闖,只是露宿等到天亮門開才進城也是必須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出在後來李廣官復原職出征匈奴後,點名要當初攔他不讓他進城的亭尉跟隨出征,在半路上殺了亭尉這事上。為什麼李廣不能容忍一件區區小事而對亭尉痛下殺手?究其原因,還是李廣的貴族意識根深蒂固所致。檢視李廣的祖上,不難發現,李廣祖上世代為將,雖然幾經沉淪,依然血統高貴。

    要了解亭尉為什麼被殺的必然性,必須瞭解古代社會階級這個問題。古代社會階層的固化程度是我們今天所無法想象的,亭尉,作為一個十里之亭的治安小頭頭,出身卑賤連吏一級的公務人員都不是,卻迫使一個家族世代為將的貴族無奈露宿野外,對於貴族來說,是一種莫大恥辱。而要洗刷這種恥辱的最直接辦法就是,殺施辱者以洗其辱。“士可殺,不可辱”,在古代貴族眼裡,榮辱是比生死更重要的事。

    “霸陵尉事件"其實質就是亭尉作為一個低階層的人挑釁了貴族階層人的榮辱觀,使其受辱,最後才以身死才洗刷貴族身上恥辱的悲劇收場。在古代封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平等的,他們有不可跨越的階級界限。

  • 6 # 古今縱橫談

    飛將軍李廣,有勇尚可,但所謂“有謀”不敢恭維。

    我們先來回顧下太史公筆下的“霸陵醉尉”事件:

    李廣由於兵敗賦閒在家,常常出去打獵。一次打獵回來晚了,回家要經過霸陵亭,但喝醉的霸陵尉不讓他過。李廣的僕人說:“這是前任李將軍。”

    霸陵尉說:“現任也不能過,何況你一個前任。”

    反正就是不讓他過。

    不久匈奴又來找事,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任命為右北平太守。

    上任前李廣要求把霸陵尉帶上,霸陵尉來到後,李廣立刻下令砍了霸陵尉。

    霸陵尉做的也沒錯,這是法律規定的啊。可李廣卻為這個事連理由都不找就殺了霸陵尉,李將軍的人品,唉!

    太史公還用了個“醉”字,就有點為李廣洗脫的意思了。喝醉了不讓過就不對了?

    霸陵尉這麼堅於值守,應該重用啊,可見李廣的情商低的一比。

    看看李廣出去打匈奴,經常出事,失期,迷路,偏師遇主力......顯然用兵方式有問題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登科比喬丹,都有過常規賽場均35+,當年季後賽又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