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都市南鄉子

    首先是羅斯福總統作為成熟政治家的格局遠大,氣度不凡和理性思維。二戰全面爆發後,羅斯福對蘇聯的作用認識清醒且有前瞻性。他明白用在蘇聯的巨量援助,將使美中國人民和軍人,以及同盟國的反法西斯大業獲得更好的回報!多一架戰機,多一輛卡車會使紅軍將士更有力的打擊德軍,間接的讓美中國人民更快看到勝利與和平,讓美國大兵更少犧牲和付出。美中國人的價值觀從來珍惜生命,尤其是對軍人的犧牲非常敏感。有蘇軍去拼命,自己只是出錢出力,哪個國家領袖不想幹?求之不得。二履行盟國政治軍事協定的義務。美蘇結盟後,雙方簽訂了援助協定。在羅斯福主導下,給了蘇聯最優惠的條件!這些條件二戰中連美國最鐵桿的粉絲,大英帝國丘吉爾都沒享受過,更別提常凱申大隊長了(抗戰中國接受美援的條件限制很多)!舉例:按租借法案,受援方必須是有償方式的(不一定是錢)歸還,而且必須接受美方監督分配使用(怕貪汙腐敗)。但給蘇聯的援助,全部免費(還承擔運輸責任,拿人命免費送上門),且沒監管隨便用,用完開單子再送。既給足蘇聯領導層面子,也給足蘇聯軍民以信心。嚴格按協議執行,因為雙方簽約至45年9月(隨戰爭形勢發展,不斷協商的結果)。因此,希特勒早已完蛋,美國照常履約。

  • 2 # 天寧閣

    十月革命勝利以來,美國堅持反蘇立場。二戰大幕拉開,美國認為歐洲和大西洋將是主戰場,德國是頭號敵人。美國一旦參戰,要在歐洲打敗德國沒有蘇聯的加入是不可能的。於是美國發表宣告支援蘇聯。羅斯福總統指出,美國主要威脅是希特勒的軍隊,日本也在蠢蠢欲動,美國將受到兩大洋的威脅。

    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援助了中國、英國、法國等反法西斯國家,但是都有條件的。唯獨給蘇聯的援助被稱為“特惠援助”,即無條件的,不需償還,不需美國監督使用。

    美國向蘇聯運輸了1642萬噸的戰爭物資,其中飛機1.4萬架、汽車49.5萬輛、裝甲戰車1.2萬輛、摩托車3.2萬輛、列車1.3萬臺、衝鋒槍10.8萬支、防空火炮7944門,以及炸藥、鋼材、食物等更是不計其數,美國向蘇聯租借了672艘艦船(後歸還127艘) ,物資總價高達110億美元,蘇聯也向美國提供了不少稀有礦石作為回報。

    二戰結束前夕,丘吉爾要英美聯合遏制蘇聯。當時美蘇是同盟國,丘吉爾的反蘇行為,有點震驚世界;其實德國入侵蘇聯後,丘吉爾是最早公開聯合蘇聯,並對蘇聯提供援助的,當時也曾震驚整個歐洲,丘吉爾就是這麼個超級“攪屎棍”。羅斯福不願意遏制蘇聯,一直在英、蘇中間說和。

    羅斯福為什麼不同意遏制蘇聯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家利益。當時歐洲戰場是快結束了,但亞洲戰場在打日本,而打日本的只有中國和美國,如果美國打到日本去,至少傷亡100~200萬人。

    美國需要找個夥伴,英國被打殘了,只有蘇聯有這個能力。蘇聯可以從陸地出兵,滅掉中國東北的日本軍隊,可以給美國減少很大的壓力。所以從戰局考慮,美國不但不能遏制蘇聯,還要大大的援助蘇聯。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羅斯福想重建國際新秩序,推翻舊秩序,舊秩序是英法所控制,雖然法國亡了,英國殘了,但他們影響還在。於是羅斯福想到了蘇聯,這樣做會給蘇聯帶來很大的利益,但美國卻可以獲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二戰結束,羅斯福逝世,杜魯門上臺,美國又對蘇聯的援助後悔了。

  • 3 # 歷史檔案館

    因為你開了上帝視角,知道德軍敗局已定。

    而現實中的政治家是經歷挫折一步步鍛煉出來的,知道一切情況,哪怕最荒誕不經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1940年,希特勒和國防軍的爭吵達到高潮,國防軍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準備好,進攻法國會重蹈一戰的覆轍。結果攻下法國只用了6個星期,臉打得啪啪響。

    這就是現實中的戰略決策。

    做先手準備,同時還要做後手準備,都是必須的,兩者並不矛盾。

    美國在太平洋戰場還處於一邊倒劣勢的時候,就已經召集專家研究戰後治理日本人的問題。然而在原子彈實驗成功,向陸海軍通報訊息後,陸海軍仍然在有條不紊地安排登陸日本的準備工作,裝備、人員、補給,一絲不苟,完全不考慮原子彈的因素。

    戰爭中,人承受的壓力達到極限,聰明人也很容易產生愚蠢的想法。

    廣島核爆後,日軍旗下研究所的山本洋一負責調查美國的核武器,他算出來的結論是,美中國人當時有1000顆原子彈。戰後GHQ審問山本時跟他說了實話,當時只有5顆,山本不信,“美中國人大大的壞,我都認你當爹了,還不跟兒子說實話。”他還是覺得有1000顆。

    當時美國已經做了最壞打算,命令航空兵轟炸德國城市居民區。要知道,1943年時,美國航空兵頂著超過一半的巨大傷亡,都沒有動轟炸居民區的心思,現在大局已定了,卻開始屠殺平民。因為美中國人開始懷疑德中國人都是鐵桿納粹分子,取勝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德中國人殺光。

    別說美中國人了,當時連德中國人自己都蒙逼了。

    1945年3月,德軍集結剩餘力量進行春醒戰役(巴拉頓湖戰役),在現場的德軍士兵驚呼:

    “既然元首現在還能集結如此強大的一支軍隊,那元首就是無所不能的!”

    一個月後,被蘇軍圍困在地下室的元首自殺了。

    歷史是有假如的,萬一當年考上了呢

    換句話說,美中國人對和蘇聯合作瓜分老歐洲的全球勢力範圍非常樂意。畢竟對付蘇聯可比對付老歐洲容易得多。在美國沒當老大之前可沒少挨大英帝國的打。而且,蘇聯作為一個“稻草人”,也可以被美國用來威嚇老歐洲,迫使它們不敢徹底和美國撕破臉皮,並逼迫它們和美國合作。同時美國還利用舊軸心國及其親附勢力對蘇聯的恐懼和仇恨,收編了弗朗哥西班牙、薩拉查葡萄牙兩政權(不過對葡萄牙殖民地的瓜分自然還是要搞的,瓜分盟友的事,怎麼能算瓜分?),以及大量舊軸心國技術專家(尤其是火箭、導彈等尖端技術方面的)、有經驗的作戰部隊官兵(比如聯邦國防軍的大批舊德軍成員)和政治人物(德國的一些人,還有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那些流亡者),把他們整合到自己陣營的框架裡。

    如果希特拉贏了,那美國就會被迫和佔有整個歐洲大陸的希特拉較量。那樣美國恐怕贏得冷戰的機率大大下降,即使贏了,也會費力得多。

    如果希特拉和斯大林打成平手呢?

    那麼希特拉可能會佔有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義大利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會和他走近。這樣冷戰就可能變成蘇聯-美英-德國三方勢力角逐的較量。這很複雜,對美國來說,操作難度會陡然上升。而且這樣一來,美國必須在歐洲事務上很大程度依賴英國,而沒有別的選項,這對美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利的。

    至於說美國是否可以奪下義大利和法國後不攻打德國呢?我覺得不把柏林這個軸心國的“頭”拔除,美中國人還是很麻煩。而且到1944年,失去了義大利和法國的希特拉還能和蘇聯對抗嗎?即使蘇德打成平手,誰又能確保1960年代不會爆發一波紅色浪潮?到時候蘇聯不但和本位面一樣奪得東歐,甚至比本位面淨賺整個德國和奧地利,到時候事情怕是更不好解決了。

    所以說給蘇聯原先就不發達的東歐,自己吞下西歐,難道不是賺翻了?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了,只取得東歐的蘇聯戰勝不了整合了西歐的美國。

    日本炸了珍珠港之後,他非要弄出個“先歐後亞政策”(當時有很多美中國人都反對先歐後亞,比如麥克阿瑟)。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

    作為太平洋戰場的美軍將領之一,麥克阿瑟為自己討要作戰資源不是很正常嗎?

    而且日本本身就遠比德國更弱小。德國及其盟國加起來是一個龐大的力量,而日本及其扶植的傀儡政權遠比歐洲戰場的那些國家弱小。日本甚至是一個大量戰爭原料都嚴重不能自給的國家,至少在這方面的狀況比德國嚴重得多。

    退一萬步說,美國海軍的艦隊主力難道不是部署在太平洋戰場嗎?事實就是無論如何,就戰略情況來看,1942年末-1945年初期間,大量資源向歐洲排程是一種必然,這是戰略考量的結果,和什麼愛恨情仇沒什麼關係。不要在戰略方向判斷上加上太多不著邊際的個人情感的猜測。事實上,1945年歐戰結束後,為了準備入侵日本本土,美國一樣從歐洲戰場向亞太戰場抽調了大批陸軍單位,只是由於日本在原子彈打擊下投降,這些部隊才沒有發揮作用。

    而且羅斯福還打算用“摩根索計劃”把德國碎屍萬段(據說英國和蘇聯都反對摩根索計劃)……羅斯福為何如此仇視德國?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美中國人真的是恨德國嗎?不,他們是怕德國。

    德國與美國都是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的新興強國,對美國來說,德國蘊含的潛力和戰鬥力遠比老態龍鍾的英法大得多,而德國的潛在實力也遠比英法強大得多。因此,美國一定要打敗德國,並且一定要讓德國不能再度崛起。

    不過美國很快有了新主意——在把德國削弱到沒有威脅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地攫取德國的遺產,並把德國變成自己在歐洲事務上的(英法之外的)第三個選擇。因為只有這樣,美國才能最大限度地強化自己,以對抗一切對手——無論是日薄西山卻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英法,還是在1910-1920年代異軍突起的蘇聯。事實也正是如此。在美國的控制下,那些前德軍官兵組織起了龐大的聯邦國防軍,成為美國和北約Continental戰略的中堅力量;原先親附德國的西班牙、葡萄牙也為了自保,加入了美國一方;那些從東歐逃亡西歐的前軸心國政治勢力也紛紛在“反X”旗幟下團結到美國的營壘裡,美中國人可以說賺得盆滿缽滿,為自己贏得冷戰賺到了足夠的本錢。

    最後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現象:

    1920年代,德國與美國都希望打敗英法,成為新的霸主。

    德國選擇的做法是與自己的所有對手決一死戰。然而他們勢力不足,貪心有餘。他們既不希望受《凡爾賽條約》控制,完全淪為英法的傀儡,又想要靠做對抗蘇聯的橋頭堡謀取利益。

    結果他們首先為了粉碎《凡爾賽條約》的控制,對英法及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低地國家開戰。緊接著又在沒有打敗英國的情況下,貿然發動對蘇戰爭;在莫斯科前線勝負未卜的1941年12月又對美國宣戰,成功讓自己成為群毆物件,最後被徹底打崩,一敗塗地。

    而美國則步步為營,利用自己的盟友和對手自相殘殺坐收漁利,逐次淘汰了德國和英法,並將它們納入麾下,最終以壓倒性的實力優勢壓倒了蘇聯,坐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 4 # 趣味光影

    這個問題問得好,在整個二戰期間,羅斯福一直主張給蘇聯提供最大的援助,至二戰結束,美國提供蘇聯約1700萬噸物資,價值百億美元以上。為什麼羅斯福要提供蘇聯這麼多援助?首先,羅斯福知道,蘇德戰場對於打敗納粹德國和減少美國的犧牲至關重要,在西線戰場開闢以前,蘇聯一直是抵抗德國的重要力量。而蘇聯自戰爭爆發以來一直處於戰略物資短缺的狀態,如果沒有援助,則難以抗衡德國。其次,在歐洲戰場後期,儘管德國已經處於失敗的邊緣,但為了加速其投降,美國依然繼續給予蘇聯很大的援助,這一方面是對開羅會議及雅爾塔會議對蘇援助的承諾,另一方面羅斯福也是為了想盡早結束歐洲的戰爭,促使蘇聯儘快加入對日作戰,以減輕美國在亞洲及太平湯戰場的壓力。最後,羅斯福援助蘇聯也是其對蘇外交的一種政策目標,主要是為了爭取戰後同蘇聯的合作,這是一種主動的姿態,只是由於羅斯福突然離世,後來的世界格局並未向其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了。

  • 5 # 匹諾曹jun

    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援助了大量的反法西斯國家,如中國,英國,法國等國。但唯獨蘇聯在這裡面是一個例外,美國給蘇聯的援助被稱為“特惠援助”。

    參考《二戰史》

  • 6 # 冷月鉤沉

    在筆者看來,任何決定都離不開兩個字,利益。

    不過,相比較而言德國在戰局上依然有主動權。

    除了英國守在孤島上,蘇聯垂死掙扎外,德國沒有了其他威脅。

    德國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用自己的力量來打破一戰的制裁,重新建立以德國為首的歐洲新秩序。

    這個決定英國不答應,美國不答應,蘇聯更不答應。

    所以,三個國家正式聯手對付德國,其實就是為了維持一戰後的世界秩序。

    美國在這裡看到了政治利益和商業利益。

    如果支援德國,可能會樹立一個強悍的對手,自己得不償失。

    更何況,每支援一個蘇聯士兵,就可以減少一個美國士兵死亡的危險。

    二戰中美國是一個視生命為最高價值的國家,他們不想士兵冒險。

    綜合考慮下,美國選擇了一直支援蘇聯,直到打垮了德國。

    從歷史資料記載上來看,美國一共支援了蘇聯價值100多億美元。

    包括13000多架飛機,6000多輛坦克,2000多門火炮,吉普車近50000輛,卡車550000多輛,此外還有偵察車輛、維修車輛等等。

    德國投降後,美國又開始扶持歐洲經濟復甦,和蘇聯進行直接對抗。

    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美國,他不僅代替英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老大,還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秩序,讓各國乖乖地聽美國的話,幫美國做事。

    而蘇聯雖然不甘心受美國的支配,但歐洲大陸發達國家都反對蘇聯,讓蘇聯處於了尷尬地位,進退兩難。

    美蘇爭霸時期,蘇聯就是因為軍事擴張被拖垮,就像當初美國支援蘇聯一樣,軍事競賽也是一個圈套,等著蘇聯來鑽。

  • 7 # 不沉的經遠

    德軍雖然敗局已定,但是困獸猶鬥,加上還有一個日本要打,羅斯福不想多死人自然就只有繼續援助蘇聯,以借重他的力量。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是類似的情況,雖然美軍已經佔據了戰略主動權,但是日軍的抵抗還很頑固。在一些島嶼攻防戰中,受軍國主義思想嚴重影響的日軍往往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美軍的損失也不小。

    對於羅斯福來說,此時勝利已經是定局,並不擔心,但是如果美軍傷亡太大的話對於,在政治上自己將處於非常不利的地步。而減少美軍傷亡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盟友的戰鬥力,讓他們牽制德國、日本的軍事力量。

    由於蘇聯在戰爭初期損失很大,在戰爭期間又動員了大量的人力參軍,對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美國的物資支援,勢必會影響到蘇軍的戰鬥發揮。因此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就向蘇聯提供了大量援助。此時援助自然更不能停,否則蘇聯一旦減緩攻勢,德軍可以抽出兵力投入西線,美軍的壓力就大了。

    至於未來和蘇聯的關係對於羅斯福來說問題不大,畢竟美國國力本來就比蘇聯強,而戰爭對蘇聯造成的損失遠大於美國,西歐國家也肯定會站在美國一邊,蘇聯的威脅並不大。更何況對羅斯福來說,戰後誰當總統還不一定呢,自己何必操這份心,先解決眼前問題最重要。

    所以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一直沒停,甚至在德國投降後,為了讓蘇聯儘快對日本宣戰,美國還是一樣繼續給蘇聯援助。

  • 8 # 南雷霆峰

    二戰後期,德軍敗局已定嗎?恐怕是小編一廂情願的看法,完全不顧史實。

    羅斯福之所以願意援助斯大林,並不是完全同情蘇聯,更不是欣賞蘇聯的意識形形態。而是害怕蘇聯支援不住,和德國議和,從而讓美英盟軍單獨對付納粹德軍。

    事實上歷史上斯大林和希特勒在庫爾斯克大會戰之後,打得精疲力竭,損失太多,雙方曾經私下接觸談判,只是因為希特勒要價過高,談判破裂了。

    斯大林之所以拒絕希特勒過高的要價,有信心打下去,就是因為有美國的物資和武器援助,心裡有底。但是,如果美中國人不再援助斯大林,蘇聯寧可拼著暫時放棄基輔,明斯克一帶的大片烏克蘭,白俄羅斯的領土,退出二戰,事情就大調了。

    如果沒有蘇聯在東線拖住幾百萬德軍,而是讓他們守在法國,英美盟軍的“諾曼底”西線登陸,可能只是短時間的成功,估計連一年都堅持不下去,就會被德中國人趕進英吉里海峽,德國就亡不了。

    時間越拖越長,如果讓德國多生存幾年,依當時的科技力量,德中國人的核彈和導彈就會研究成功。而且依蘇聯貝利亞手底下的情報力量,也曾經竊取到“曼哈頓計劃”的核心內容,武力再一次膨脹,暈啊!

    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沒有勝利者,如果再打下去,人類是在自我毀滅啊!如果議和,也是美,蘇,德爭霸的局面,反正對全球和平始終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 9 # Mer86

    這個問題要站在當時人的角度來看。

    二戰之前,美中國人對歐洲根本沒興趣。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英國、德國、蘇聯在美中國人眼裡沒什麼區別,都是外中國人,跟美國沒有半毛錢關係。

    到了1940年,法國投降,德軍轟炸英國,這個時候,美中國人才開始關心起歐洲。

    為啥呢?

    因為不關心不行了,倫敦是金融中心,美國在英國有海量投資,不救英國,這些投資最終都會打了水漂。所以美國一定要救英國。

    可是救英國,到底應該怎麼救呢?

    是像一戰那樣,派兵去救場,然後被歐洲人無情的轟走,再當一次冤大頭?還是趁著橫掃歐洲的同時,把英國也掃了,把它的殖民體系瓦解,把它的小弟都搶過來,把它整得半死不活的,讓它給自己當小弟呢?

    很顯然,後者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已經當過一次冤大頭了,這種蠢事不能再幹了。

    基於此,我們就可以看到。整個1942年,美國對英國投入了大量物資扶持的同時,美軍也在各個戰場都很配合英軍的行動。

    丘吉爾先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認為應該把反攻重點放在北非,以緩解德軍對英國在北非殖民地的壓力。羅斯福表示同意。

    等到德軍退出北非後,丘吉爾再次從英國自身利益出發,認為應該發動西西里戰役,打敗義大利,以鞏固英國的地中海航線,羅斯福又同意了。

    但到了1943年1月,丘吉爾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建議把西歐大陸登陸計劃推遲到八月,羅斯福突然就不幹了。

    為啥不幹了呢?原因就如同前面所說,美國參戰的核心目標是把西歐一鍋端,此前配合英軍只是為了維護美國在英國的投資。現在英國本土已無礙,那麼美國就沒必要再保英國了。美軍下一步要做的是控制西歐,把資本輸入到西歐,繼而控制整個歐洲。如若不然,等到戰爭結束,英國捲土重來,美國豈不是又當了一回冤大頭?

    所以站在當時羅斯福的角度來看:蘇聯的野心不重要,蘇軍的鋼鐵洪流也不重要。這個時候對美國來說,藉著弄死德國之機,把英國也弄殘廢,重塑歐洲秩序,才是最要的!

    畢竟,蘇聯是個陸權國家,蘇聯並不被西方國家接納,莫斯科也不是金融中心。而英國和美國一樣,是海權國家,是西方國家,倫敦還是世界金融中心。

    英國在全方位與美國都有競爭,英國才是美國的絆腳石。蘇聯並不是。

    縱然說,現在不打蘇聯,必然後患無窮,但對美國而言,自己也被歐洲排斥,被歐洲人笑稱是美洲土老帽。蘇聯是不是後患,跟它又有什麼關係呢?只有當歐洲臣服了,自己做了歐洲國家的老大,抵禦蘇聯才能算作是美國的義務和責任。

    否則,歐洲的那攤子破事,美國才不稀罕摻和呢。真當美中國人都是國際主義者了?

    第二,在德國自己宣佈投降之前,任何關於德國敗局已定的說法,都屬於是開天眼。當時的人並不敢這麼想。

    比如1944年秋,當蘇聯收復白俄羅斯,挺進到波蘭,英美也在諾曼底登陸,逐步擴大著自己的戰線。所有英美軍都以為德國大勢已去,同盟國軍能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回家過聖誕。

    可結果呢?西線盟軍被結結實實地擋在了齊格飛防線和萊茵防線前。到了冬天,又鬧出阿登反擊戰這麼一出慘劇。

    整個英美軍高層直接被打懵了。按照他們對戰爭的理解,捱了一年戰略轟炸,工業生產能力下降了百分之七十的德國,應該早就崩潰了才對。現在居然還有這麼強的抵抗意志力,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怪物國家啊?

    對於這種國家,不能用常規眼光去看。不把它徹底打死,就不能說它是敗局已定。

    1944年,蔣委員長也說日本敗局已定。可結果呢?日軍垂死一擊,豫湘桂會戰……

    哎,不說了,說多了都是血淚。

    輕敵大意,往往是會吃大虧的。

    而且對於美國來說,打贏德國,戰爭並沒有結束。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和日軍仍然進行著激烈戰鬥。一個小小的琉球群島就讓美軍死傷了七萬人,美國急需蘇聯參戰,減少傷亡。否則跟日本繼續這麼打下去,美中國人真的要被逼瘋了。

    第三,在當時美中國人看來,援助物資也是減小經濟危機風險的一種手段。

    早在1943年,美國的軍工業已經生產出足夠世界大戰打十年的軍用物資,美軍的物資多到了揮霍的地步。比如美國海軍為了能讓前線士兵隨時吃上冰淇淋,專門改裝艦船,只用來生產冰激凌。陸軍沒這個條件,就專門派陸航戰鬥力急速爬升到萬米高空,利用高空低溫環境製作冰淇淋。

    有這種豪橫的物資生產能力,你說美國為啥不給蘇聯援助?

    美軍自己就天天在浪費,可依然用不完。如果此時美國突然停止援助,失去了軍隊這個消耗物資的黑洞。等這些已經生產的、即將要生產的、計劃將要生產的物資進入了民用市場,可能美國國內就要直接經濟危機了。

  • 10 # 海中巖haha

    有兩個原因,第一擔心蘇聯和德國單線和談出賣英美,這個在上次大戰已經有過一次了,如果美國不給蘇聯援助,蘇聯一怒之下和德國單方面停火,德軍調到西線和英美拼命英美受不了。1918年全世界都知道協約國會勝利了,但列寧撐不下去,就是割地賠款投降了,讓德國把軍隊調往西線,幸虧美軍來了補上漏洞,不然不知道還要打幾年。1944年還是這情況,不給蘇聯援助,蘇聯說受不了不打了,英美還是吃不住勁。第二個原因就是還要讓蘇聯去打日本,雅爾塔會議上蘇聯向美國保證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對日開戰,日本還有幾百萬軍隊,美中國人怕死,還要指望蘇軍去消滅呢。

    到義大利投降時全世界就都知道德國已經敗局已定,但誰知道要多少年呢?特別是中國雖說大家都相信最後的勝利一定是我們的,但已經打了十幾年了,都在準備自己勝利不了,有兒子有孫子了,就算打100年也要打下去,如果日本提出不想打了,讓他們回日本去,中國很大可能會退出戰爭的,如果德國提出想退出戰爭回到德國去蘇聯答應了英美可怎麼辦?而日本和德國也明白勝利不了,都在想要一個好一點的停戰條件就行了,日本不肯接受投降,只想結束戰爭。英美蘇三國在拼命的同時都還在擔心被盟友出賣,和敵人單獨言和,這在種情況下羅斯福提出了無條件投降的要求,要求盟國堅決打到底,不談判,持續的給蘇聯援助已經不僅僅是幫助蘇聯打仗了,而是為了讓蘇聯相信盟友不會丟下他,大家利益是共同的,大家都要全力上。

  • 11 # 流年Leoyoe

    二戰後期,德軍敗局已定,美國為何還要大量援助蘇聯?原因很簡單二戰,歐洲戰場上的蘇德戰爭,可謂是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戰況最激烈的戰役,1945年以德國的投降,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主要戰事的告終。蘇聯的勝利,不僅靠蘇軍的誓死抵抗,還有西方對蘇聯的援助,美國就是其中之一。

    納粹德國可謂所向披靡,英法等國基本毫無招架之力,即便出現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但德軍仍然牢牢掌握戰局,尤其是蘇德戰爭爆發初,德軍還險些攻破了莫斯科,卻還是難逃敗局罷了。首先,西方(英、美)與蘇聯前後共簽訂了3個援助協定書,對蘇聯援助包括汽車、染料、通訊裝置、物資等,算是雪中送炭。關於“如果美國沒有插手,蘇德戰場究竟誰會勝利”?之類的問題,討論至今仍無法評說。

    的確,美國在蘇聯最艱難的時期,強大的支援力量無可厚非,畢竟量權相害取其輕嘛,哪有利益,哪裡就有美國!美國絕對有必要出手,因為1941年納粹德國就已經擁有了蘇聯、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之外的幾乎整個歐洲資源,英國自身難保,蘇聯想要單憑一己之力與第三帝國長期抗衡是不可能的,雖然當年年底並未攻打下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高加索地區,但德軍仍有不滅之勢。

    面對德國這樣一個極端專制和民族主義橫行的超級大國,對美國有著或大或小的威脅,由此,援助蘇聯刻不容緩。可能你會問,二戰後期,德軍敗局已定,美國總統羅斯福又為何還要大量援助蘇聯?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開了“上帝視角”知曉了德軍敗局已定,而現實中政治家經歷的挫折是一步步被磨練出來的,哪怕最荒誕不經的結果,都有可能發生!美國做先手準備,同時還要留有後手,兩者並不矛盾。

    1944年秋,英美等所有人都認為年底可以結束戰爭,結果呢?還不是被結結實實的擋在了齊格飛防線和萊茵防線?德國面臨絕境,猝不及防的阿登反擊戰,打得美軍高層一臉懵逼,正常邏輯,說明之前第德國的國力分析都是錯的。

  • 12 # 久香濃郁

    二戰後期,德軍敗局已定,羅斯福為何還要大量援助蘇聯?原因很簡單二戰,歐洲戰場上的蘇德戰爭,可謂是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戰況最激烈的戰役,1945年以德國的投降,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主要戰事的告終。蘇聯的勝利,不僅靠蘇軍的誓死抵抗,還有西方對蘇聯的援助,美國就是其中之一。

    納粹德國可謂所向披靡,英法等國基本毫無招架之力,即便出現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但德軍仍然牢牢掌握戰局,尤其是蘇德戰爭爆發初,德軍還險些攻破了莫斯科,卻還是難逃敗局罷了。首先,西方(英、美)與蘇聯前後共簽訂了3個援助協定書,對蘇聯援助包括汽車、染料、通訊裝置、物資等,算是雪中送炭。關於“如果美國沒有插手,蘇德戰場究竟誰會勝利”?之類的問題,討論至今仍無法評說。

    的確,美國在蘇聯最艱難的時期,強大的支援力量無可厚非,畢竟量權相害取其輕嘛,哪有利益,哪裡就有美國!美國絕對有必要出手,因為1941年納粹德國就已經擁有了蘇聯、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之外的幾乎整個歐洲資源,英國自身難保,蘇聯想要單憑一己之力與第三帝國長期抗衡是不可能的,雖然當年年底並未攻打下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高加索地區,但德軍仍有不滅之勢。

    面對德國這樣一個極端專制和民族主義橫行的超級大國,對美國有著或大或小的威脅,由此,援助蘇聯刻不容緩。可能你會問,二戰後期,德軍敗局已定,美國總統羅斯福又為何還要大量援助蘇聯?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開了“上帝視角”知曉了德軍敗局已定,而現實中政治家經歷的挫折是一步步被磨練出來的,哪怕最荒誕不經的結果,都有可能發生!美國做先手準備,同時還要留有後手,兩者並不矛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金瓶梅》在國外的影響力不亞於《紅樓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