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隹紜
-
2 # 欲雲談史論今
在現代人眼中,周公旦似乎沒有那麼光芒萬丈。受《封神演義》影響,周人當中,普通人心目中姜子牙的地位更高,而非周公旦。可在歷史上,周人建國過程中周公旦的貢獻其實更大。
周武王在位時,周公旦和姜子牙共同輔佐王室,使得周人以弱勝強,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在推翻商紂王程中,周公旦、召公奭(sì)、姜子牙三人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可第一次東征之後,周人雖然獲勝,但商人遺族的實力依然非常強大。牧野之戰中,雖然周人大獲全勝,但這種勝利是建立在底層奴隸兵倒戈,商紂王人心盡失的基礎之上。對很多殷商遺族而言,他們是反紂而不反商。商人、尤其是商人中上層仍然心繫故國,並沒有完全臣服周人。所以,第一次東征周人雖然大獲全勝,可並沒能有效削弱殷商遺族的有生力量。這也就是周人一定要扶持武庚這一傀儡的最大原因——利用他的身份和地位來安撫殷商遺族。
正常而言,如果周武王再多活幾年,也許在周人軟硬兼施家的兩手準備下,天下局勢就將從此緩慢穩定下來。
可還沒等周武王徹底收服殷商遺族,他卻突然身染沉痾,臥床不起了。《史記·周本紀》描述此時天下大勢,就稱“武王病,天下未集”。周武王深知,這幾年天下表面上極為平靜,實際上卻是危機重重。為確保他離開後周人天下不致傾覆,周武王最終放棄了“父死子繼”的傳位模式,將周公旦定為繼承人。(《逸周書·度邑》)
從此,周公旦正式走上了歷史的前臺,開始走向了他人生最為艱難、也是最為輝煌的時刻。
周武王一去世,周公旦登上了王位,這引起了留在崤山之東,在商國監控武庚“三監”的高度懷疑:在文王的十八個兒子中,周公在管叔之後排行第四,為什麼會是他坐上了王位?
因此,疑心重重的管叔、霍叔、蔡叔三人與武庚攜手,發起了反叛。武庚一反,天下那些原本就不服從於周人的方國紛紛起來響應——這其中就包括實力強大的東夷和淮夷眾多方國。霎時間,崤山以東的天下就變了顏色,讓周人及其盟友都驚恐不已。
此時,天下大半都掌握在叛軍之手,周人內部還產生了分裂,這對剛繼位的周公旦是個極大考驗:如何在天下大亂之際力挽狂瀾呢?
當前商周雙方的力量對比,周人實力依然處在絕對下風,更不用說商人還有東夷和淮夷兩大強援了。所以,面對嚴峻的叛亂形勢,周人都心生畏懼,大多主張就地防守。可週公旦卻清醒地意識到,商人遺族中上層與中下層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中上層試圖維持舊有的奴隸制生產方式,中下層卻強烈希望擺脫奴隸制生產模式;而周人手中就握有對抗商人奴隸制最為強大的武器——藉田制。在意識到這點後,周公決定要主動出擊,以解散奴隸制生產模式、推行藉田製為政治手段來分化商人,從而最終贏得這場戰爭。最終周公旦力排眾議,親自帶兵再度東征,開啟了艱苦卓絕的平叛征程。(《尚書·大誥》)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周公旦留下了“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捉髮”的典故:因為軍情緊急,周公旦吃飯時常常有人進來通報,不得不吐出嘴裡的飯來處理政事;洗頭髮時也常遇上緊急軍情,也不得不停下來,手挽住頭髮來聽彙報。可見,周公旦當時有多繁忙!
為了鎮壓商人,在平叛過程中周公旦又創立了分封制:把天下反叛之地按人頭分封給姬姓叔伯兄弟以及異姓功臣,然後鼓勵他們以武力來佔領、征服這些地方。這樣周公旦左手分封諸侯、右手推行藉田制來分化商人,在歷經三年時間後,終於徹底平定了武庚叛亂!
在關鍵時刻成功地力挽狂瀾於,周公旦可謂是周人一統天下的第一號功臣!
不但如此,在周公餘下的執政時光裡,他還作出了許多其他貢獻。《尚書大傳》中總結他一生業績,就說他“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執政僅七年,卻作出如此多貢獻,打下了周王國八百年的政治基礎,周公旦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歎服!
所以,西漢賈誼對周公的評價極其高:“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所以,連孔聖人都視周公為終身偶像,年老體衰之時曾無限悲哀地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周公!”
-
3 # 隹紜
周公的歷史評價為什麼那麼高,先介紹一下週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被稱為周公。
看一下週公的貢獻:
1.周武王平定殷商,周公為武王之重臣,他為武王輔佐納策,累建功勳。周武王建西周後,沒過兩年就去世了。武王早逝,給周朝政權帶來了極大困難,長子姬湧即位,年僅15歲,是為成王。當時天下初定,局勢不穩,為了鞏固西周政權,作為武王四弟的周公便主動出來攝政,代理行使王權。周公攝政使管叔、蔡叔十分妒忌,特別是管叔,他排行第三,是周公的哥哥,對周公輔政極為不服氣,於是到處散佈流言,說周公要篡奪王位,甚至朝內大臣召公等一時摸不清底細,也對周公有看法。所以周公的攝政引起朝內外的反對。商侯武庚在殷地趁“三叔”對周公攝政不滿之機,就煽動管叔、蔡叔、霍叔又串聯了東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屬國,共同起兵叛周。一時烽火四起,人心浮動。在這緊要關頭,周公說服成王和大臣召公一起,組織軍隊親自統兵東征。經過三年的平叛戰爭,最終平定了武庚之亂,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眨黜霍叔,接著東征軍又討伐了參加這次叛亂的楚、虎方、錄國、淮夷、奄國、蒲姑等,一直追擊叛敵者到黃海、渤海之濱。東征軍還北伐殷人殘餘勢力,到河北北部,向西又誅滅了叛亂的唐國。這次東征國勢大為擴充套件,周國國威四揚,四方的國家都來順服於周。周公功業蓋世。周公東征後,建議成王遷都洛陽,成王接納周公建議,先將西周王權象徵的九鼎遷到洛陽,接著委派周公營建洛城,周公在洛水兩岸修建了一座雄偉的王城並取名為洛邑,作為西周統治東方的政治、經濟中心,故又名東都。西周政權在周公攝政下,漸漸鞏固。
2.周公東征,使西周疆域空前擴大,但是,周人原是偏西的“小邦”,如何來統治這些新徵服的廣大地區呢?於是周公就當機立斷實行封藩建衛。封藩就是在以往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再分封,就是將周天子的子弟、親戚、功臣或古代先王之賢后裔(強大部落和各國首領,先後授封的封國就有:管、蔡、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國,同時還授予一定範圍的土地和人氏。授封諸侯國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聘述職,隨王祭祀等義務,以起到捍衛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在這次大規模分封中最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是魯、衛兩國。3.為了進一步維護西周王朝的統治,周公還制定和推廣一套典章制度,其中以宗法和等級制度最為重要。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周公規定周王為天下之大宗,其嫡長子為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庶子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權力封之為諸侯。諸侯分封下有卿大夫,卿大夫分封下有士,他們也有本支的大宗,也是嫡長子為職位的繼承者,庶子為小宗,實行再分封。周王自謂天子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所以稱為“周天子”。由此可見,這樣西周上至周天子下至士的一切權力始終都是集中握在大宗手中。因此,西周封建貴族的統治制度是政權、族權、神權結合的產物。
4.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國,在諸侯國內,又將大部分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卿大夫,作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內土地再分封給士,士直接統治廣大勞動人民。自諸侯至卿大夫直到士,其職位、俸邑都由嫡長子繼承。自周天子至於士,層層分封,形成為一種“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寶塔式的統治結構。周王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是塔尖,即是中央機構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周公在西周推行宗法和分封制度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嚴格更復雜的官僚統治機構,大大強化了西周封建專制國家機器。周公制訂的《周禮》規定:周有之官,即“天官冢宰”,就是宰相,輔佐周天子,是百官之長;“地官司徒”,掌管土地和戶籍;“春管宗伯”,專管王族事務;“夏官司馬”,專管軍事;“秋官司寇”,專管刑法;“冬官司空”,專管公共工程。六官以下尚有許多其他小官吏,從而形成一個官吏網。這些大小官吏的官職都是由大小貴族充任,在無違法情況下,其職位是父死子繼,各官職都有采邑作為俸祿,這就是“世卿世祿”的制度。
5.此外,周公在平定武庚叛亂後,為西周共組建三支武裝:一為虎賁,是王室的禁衛軍;二為週六師,是周軍的主力,由周人組成,駐京師所在地的西土,亦稱西六師;三為殷八師,由殷商遺民組成,由周人充任將帥,主要駐在東方,亦用以征戰。正因為西周有齊全的六官和勇武的三軍,這種排列完整和組織嚴密的官制和軍制,才能使西周的政權得以逐漸確立和鞏固起來。周公作為對西周和中國整個封建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的是在於他的“制禮作樂”。“禮”簡單地說,它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或是等級制度的代名詞。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甚至到衣食、住、行無禮不定,各人都有相應的儀禮。周公的目的是力圖將西周宗法制度所規定的各宗封建貴族透過等級制來構成王、卿、大夫、士的等級地位,周公自制訂一套完整而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儀禮制度亦將文明用政權固定下來,還運用這套制度來確保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世襲地位和平衡諸侯以下封建貴族之間的權力分配。為此,周公更對祭祀、出征、會盟、飲宴、婚娶等等,也都規定了相應的儀式和不同的樂舞。周公攝政前後共七年,後來成王長大成人,便返政於成王,自己仍然北面就臣位,恭謹地服侍成王,最終完成了他自己的諾言。周公一生的所作所為,為西周政權從建立、發展、鞏固一直到強大都起到了關鍵核心作用。他的為國忘私、“明德慎刑”的思想和身體力行的實幹精神,必將永載史冊。
-
4 # 欲雲談史論今
在現代人眼中,周公旦似乎沒有那麼光芒萬丈。受《封神演義》影響,周人當中,普通人心目中姜子牙的地位更高,而非周公旦。可在歷史上,周人建國過程中周公旦的貢獻其實更大。
周武王在位時,周公旦和姜子牙共同輔佐王室,使得周人以弱勝強,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在推翻商紂王程中,周公旦、召公奭(sì)、姜子牙三人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可第一次東征之後,周人雖然獲勝,但商人遺族的實力依然非常強大。牧野之戰中,雖然周人大獲全勝,但這種勝利是建立在底層奴隸兵倒戈,商紂王人心盡失的基礎之上。對很多殷商遺族而言,他們是反紂而不反商。商人、尤其是商人中上層仍然心繫故國,並沒有完全臣服周人。所以,第一次東征周人雖然大獲全勝,可並沒能有效削弱殷商遺族的有生力量。這也就是周人一定要扶持武庚這一傀儡的最大原因——利用他的身份和地位來安撫殷商遺族。
正常而言,如果周武王再多活幾年,也許在周人軟硬兼施家的兩手準備下,天下局勢就將從此緩慢穩定下來。
可還沒等周武王徹底收服殷商遺族,他卻突然身染沉痾,臥床不起了。《史記·周本紀》描述此時天下大勢,就稱“武王病,天下未集”。周武王深知,這幾年天下表面上極為平靜,實際上卻是危機重重。為確保他離開後周人天下不致傾覆,周武王最終放棄了“父死子繼”的傳位模式,將周公旦定為繼承人。(《逸周書·度邑》)
從此,周公旦正式走上了歷史的前臺,開始走向了他人生最為艱難、也是最為輝煌的時刻。
周武王一去世,周公旦登上了王位,這引起了留在崤山之東,在商國監控武庚“三監”的高度懷疑:在文王的十八個兒子中,周公在管叔之後排行第四,為什麼會是他坐上了王位?
因此,疑心重重的管叔、霍叔、蔡叔三人與武庚攜手,發起了反叛。武庚一反,天下那些原本就不服從於周人的方國紛紛起來響應——這其中就包括實力強大的東夷和淮夷眾多方國。霎時間,崤山以東的天下就變了顏色,讓周人及其盟友都驚恐不已。
此時,天下大半都掌握在叛軍之手,周人內部還產生了分裂,這對剛繼位的周公旦是個極大考驗:如何在天下大亂之際力挽狂瀾呢?
當前商周雙方的力量對比,周人實力依然處在絕對下風,更不用說商人還有東夷和淮夷兩大強援了。所以,面對嚴峻的叛亂形勢,周人都心生畏懼,大多主張就地防守。可週公旦卻清醒地意識到,商人遺族中上層與中下層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中上層試圖維持舊有的奴隸制生產方式,中下層卻強烈希望擺脫奴隸制生產模式;而周人手中就握有對抗商人奴隸制最為強大的武器——藉田制。在意識到這點後,周公決定要主動出擊,以解散奴隸制生產模式、推行藉田製為政治手段來分化商人,從而最終贏得這場戰爭。最終周公旦力排眾議,親自帶兵再度東征,開啟了艱苦卓絕的平叛征程。(《尚書·大誥》)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周公旦留下了“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捉髮”的典故:因為軍情緊急,周公旦吃飯時常常有人進來通報,不得不吐出嘴裡的飯來處理政事;洗頭髮時也常遇上緊急軍情,也不得不停下來,手挽住頭髮來聽彙報。可見,周公旦當時有多繁忙!
為了鎮壓商人,在平叛過程中周公旦又創立了分封制:把天下反叛之地按人頭分封給姬姓叔伯兄弟以及異姓功臣,然後鼓勵他們以武力來佔領、征服這些地方。這樣周公旦左手分封諸侯、右手推行藉田制來分化商人,在歷經三年時間後,終於徹底平定了武庚叛亂!
在關鍵時刻成功地力挽狂瀾於,周公旦可謂是周人一統天下的第一號功臣!
不但如此,在周公餘下的執政時光裡,他還作出了許多其他貢獻。《尚書大傳》中總結他一生業績,就說他“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執政僅七年,卻作出如此多貢獻,打下了周王國八百年的政治基礎,周公旦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歎服!
所以,西漢賈誼對周公的評價極其高:“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所以,連孔聖人都視周公為終身偶像,年老體衰之時曾無限悲哀地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周公!”
回覆列表
周公的歷史評價為什麼那麼高,先介紹一下週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被稱為周公。
看一下週公的貢獻:
1.周武王平定殷商,周公為武王之重臣,他為武王輔佐納策,累建功勳。周武王建西周後,沒過兩年就去世了。武王早逝,給周朝政權帶來了極大困難,長子姬湧即位,年僅15歲,是為成王。當時天下初定,局勢不穩,為了鞏固西周政權,作為武王四弟的周公便主動出來攝政,代理行使王權。周公攝政使管叔、蔡叔十分妒忌,特別是管叔,他排行第三,是周公的哥哥,對周公輔政極為不服氣,於是到處散佈流言,說周公要篡奪王位,甚至朝內大臣召公等一時摸不清底細,也對周公有看法。所以周公的攝政引起朝內外的反對。商侯武庚在殷地趁“三叔”對周公攝政不滿之機,就煽動管叔、蔡叔、霍叔又串聯了東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屬國,共同起兵叛周。一時烽火四起,人心浮動。在這緊要關頭,周公說服成王和大臣召公一起,組織軍隊親自統兵東征。經過三年的平叛戰爭,最終平定了武庚之亂,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眨黜霍叔,接著東征軍又討伐了參加這次叛亂的楚、虎方、錄國、淮夷、奄國、蒲姑等,一直追擊叛敵者到黃海、渤海之濱。東征軍還北伐殷人殘餘勢力,到河北北部,向西又誅滅了叛亂的唐國。這次東征國勢大為擴充套件,周國國威四揚,四方的國家都來順服於周。周公功業蓋世。周公東征後,建議成王遷都洛陽,成王接納周公建議,先將西周王權象徵的九鼎遷到洛陽,接著委派周公營建洛城,周公在洛水兩岸修建了一座雄偉的王城並取名為洛邑,作為西周統治東方的政治、經濟中心,故又名東都。西周政權在周公攝政下,漸漸鞏固。
2.周公東征,使西周疆域空前擴大,但是,周人原是偏西的“小邦”,如何來統治這些新徵服的廣大地區呢?於是周公就當機立斷實行封藩建衛。封藩就是在以往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再分封,就是將周天子的子弟、親戚、功臣或古代先王之賢后裔(強大部落和各國首領,先後授封的封國就有:管、蔡、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國,同時還授予一定範圍的土地和人氏。授封諸侯國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聘述職,隨王祭祀等義務,以起到捍衛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在這次大規模分封中最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是魯、衛兩國。3.為了進一步維護西周王朝的統治,周公還制定和推廣一套典章制度,其中以宗法和等級制度最為重要。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周公規定周王為天下之大宗,其嫡長子為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庶子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權力封之為諸侯。諸侯分封下有卿大夫,卿大夫分封下有士,他們也有本支的大宗,也是嫡長子為職位的繼承者,庶子為小宗,實行再分封。周王自謂天子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所以稱為“周天子”。由此可見,這樣西周上至周天子下至士的一切權力始終都是集中握在大宗手中。因此,西周封建貴族的統治制度是政權、族權、神權結合的產物。
4.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國,在諸侯國內,又將大部分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卿大夫,作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內土地再分封給士,士直接統治廣大勞動人民。自諸侯至卿大夫直到士,其職位、俸邑都由嫡長子繼承。自周天子至於士,層層分封,形成為一種“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寶塔式的統治結構。周王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是塔尖,即是中央機構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周公在西周推行宗法和分封制度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嚴格更復雜的官僚統治機構,大大強化了西周封建專制國家機器。周公制訂的《周禮》規定:周有之官,即“天官冢宰”,就是宰相,輔佐周天子,是百官之長;“地官司徒”,掌管土地和戶籍;“春管宗伯”,專管王族事務;“夏官司馬”,專管軍事;“秋官司寇”,專管刑法;“冬官司空”,專管公共工程。六官以下尚有許多其他小官吏,從而形成一個官吏網。這些大小官吏的官職都是由大小貴族充任,在無違法情況下,其職位是父死子繼,各官職都有采邑作為俸祿,這就是“世卿世祿”的制度。
5.此外,周公在平定武庚叛亂後,為西周共組建三支武裝:一為虎賁,是王室的禁衛軍;二為週六師,是周軍的主力,由周人組成,駐京師所在地的西土,亦稱西六師;三為殷八師,由殷商遺民組成,由周人充任將帥,主要駐在東方,亦用以征戰。正因為西周有齊全的六官和勇武的三軍,這種排列完整和組織嚴密的官制和軍制,才能使西周的政權得以逐漸確立和鞏固起來。周公作為對西周和中國整個封建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的是在於他的“制禮作樂”。“禮”簡單地說,它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或是等級制度的代名詞。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甚至到衣食、住、行無禮不定,各人都有相應的儀禮。周公的目的是力圖將西周宗法制度所規定的各宗封建貴族透過等級制來構成王、卿、大夫、士的等級地位,周公自制訂一套完整而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儀禮制度亦將文明用政權固定下來,還運用這套制度來確保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世襲地位和平衡諸侯以下封建貴族之間的權力分配。為此,周公更對祭祀、出征、會盟、飲宴、婚娶等等,也都規定了相應的儀式和不同的樂舞。周公攝政前後共七年,後來成王長大成人,便返政於成王,自己仍然北面就臣位,恭謹地服侍成王,最終完成了他自己的諾言。周公一生的所作所為,為西周政權從建立、發展、鞏固一直到強大都起到了關鍵核心作用。他的為國忘私、“明德慎刑”的思想和身體力行的實幹精神,必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