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區別還是有的!

    側重於一種力量或氣勢的加持,有決心,有堅持,不後悔,這個字往往強調一種精神層面的高度。

    比如

    吾意已決!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吾道不孤矣!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

    也就是說,這個吾強調一種意識,意志,觀點,並且聽起來有滿滿的孤獨之感。

    側重層面相對小一些,力道和深度也沒有那麼足,表示自己的個人意願,並且這種意願不會上升到一定高度,與理想,抱負,家國關係不大,更側重於生活中的自我表達和敘記。比如

    餘亦乘舟歸鹿門。——孟浩然《夜歸鹿門》

    餘囚北庭,坐一土室。——文天祥《正氣歌》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曹植《洛神賦》

    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司馬遷《史記》

    餘次並論,擇其言尤雅者,——同上

    友人為作傳,餘記以詞。——朱彝尊《高陽臺》

    餘記其廳額曰“紫藤紅樹山房”——沈復《浮生六記》

    顯然,我們可以看出,“餘”側重的是如實記敘,語氣平淡如娓娓道來。而上面的“吾”有精神屬性。

    我,在古文或詩詞中,側重於我個人,強調於自身感受,或者是自身的情感。它沒有那種道德或理想的高度,也不似於毫無渲染的敘述,側重於有一些傷感或嘆息之意,有時這個“我”指的是我們。比如

    我聞琵琶已嘆息。——白居易《琵琶行》

    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司馬遷《史記》

    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同上

    請君為我側耳聽。——李白《將近酒》

    多情應笑我——蘇東坡《念奴嬌》

    青青子襟,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無那,無那,好個淒涼的我。——李清照《如夢令》

    比如

    可以打一個小小的比方,如果有第三人在場,說的是理想抱負忠君愛國,那麼用“吾”,說得是讀書寫字的生活來自我愉悅,那麼用“餘”,如果抒發個人那點小心情,用“我”。

    比如題主這個提問,也可以這樣做答

    此等小問,吾不屑為之。

    此等小問,餘暗存之。

    此等小問,我喜歡。

    不一樣,真的不一樣的!

  • 2 # 黑白文章澤淵詩

    這個對自己的稱呼很多很多,什麼環境什麼情況下各有不同,古代官場有卑職、下官、奴才、小的、末將、哀家、微臣、妾身等,一般人有老朽、草民、小女子、民女、本少爺等,是對自己的叫法,當然古代的皇帝就不這樣叫,而是寡人、孤、朕,很多人聽的最多的就電視劇裡那一句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個吾就並不是代表自己,而是我們的意思,皇上肯定不是自己的,那是大家的皇帝。

    所以吾有三層意思,例如: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個吾就可以解釋為我,吾皇萬歲的吾可以理解為我們的, 古人對吾、餘、予三個第一人稱代詞,吾稍微多一點以外,別的兩個基本很少用,說文裡面就寫的很清楚:吾,我自稱也。——《說文》,餘,饒也。——《說文》,我,施身自謂也。——《說文》,當然最熟悉的就是我這個字了,目前用的最多的第一人稱代詞,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日常生活,出現頻率很高。 當然這個吾代表自己也是有其道理的,人本來就是天地間的一小部分,可以說是一個生命,人活著就要吃飯,而立於天地之間,吾字上有一個五,五行天地寬,入口日月窄,五行寓意萬物之形成,口寓意天地之間一生命,人世之間一口氣,吾也就側面訴說了人的起源,代表自己,代表我們,我們的也就不為過了,餘更多的是多出來,剩下的,一群人在一起,除了別人剩下的就是自己,餘代表自己也能說的過去。我字在漢唐之前不是很被人接受,但是後來一直延用到今天,當年李白就有詩曰: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孟浩然有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句子,可見盛唐文學作品中我出現的很頻繁了,現代更不用說我了,都要證明我是我,我媽是我媽……️️️

    (這裡擁有的不僅僅是文學,很多的是人生感悟,人生不能沒有你,感謝你的關注!️️️️️️)

  • 3 # 可月

    ”我”釋義指自己。古漢語,古代第一人稱:吾、餘、予、我,……當然都曾被人們使用過。但因學識、身份、地位、禮節、場合不同而又有所不同罷了。例如,君主自稱”朕”,由秦始皇時起,專用作皇帝自稱。寡人(喻無道德之人),孤家(喻無人理會之人),孤王等,皆為君王自謙自稱。而”予”、”餘”、”不古”(山谷,深谷)則象徵”我”(君王)不遺餘力地將”好處”(利益)授權、給予、施捨於庶民。而”下對上”,民眾稱帝王為九五之尊或萬乘之尊,又及明主、萬歲爺!尤顯對帝王的恭敬、溢美之稱呼。

    君之下的各級宦官,仰視皇帝,當然必須謙卑!故自稱愚臣、拙臣、下官(始於晉朝)、卑職(宋朝盛行)、奴卑,蒙臣(無知愚昧),而知書達理的文人或普通人,則自稱晚生,小生(興於唐代)晚輩、僕從、在下、下人、小子、小廝;女子自稱妾或賤妾、賤卑、奴卑、婢女、小女子、賤丫鬟(丫頭)……毋庸置疑,在封建社會,官場文恬武嬉,庶民隨風。如若懵懂不注重、不注意禮儀那還了得?這都是”神交意會”之常情。倘若,自稱”吾、我”——不免帶有”唯我獨大”之嫌!誰敢輕易如此造次?另外,宋元時地域方言自稱”我”為”灑家”,如《水滸》中,水泊梁山魯西南一帶用詞——魯智深向店小二發話:”快給灑家燙一壺熱酒唻!”……書中,滿眼都能見到”灑家”(我)這詞。再是,可能鮮為人知?古時,因生計所迫賣身的娼妓自稱”舎吾”,用詞甚是文雅。另有,自虐性語句,稱自己為馬前卒、小卒子……可見傳統的華人,謙虛謙和。古時把自己的文章稱為”拙作”;畫作可拿去”補壁”;書可拿去”覆瓿”(封罈子口),稱自家小孩兒是”犬子”;老婆是”拙荊、賤內”,家是”寒舍”;自己是鄙人(邊遠之地、不識禮),故無須更多贅言……”吾”多用於紙面上,”吾”這口語,民國時期基本不再使用;新文化運動後,稱自己為”我”流行至今。

  • 4 # 白這個顏色

    關於古人【吾】【予】【我】的不同應用,是由古人特定的歷史時期決定的。古人何時吾,何時用予……,是看當時的場合,吾為社交用語,一般用於正是場合。【予,我】多用於日常生活的口語。

    地區不同 ,【吾予我】的用法也不同。比如古人夜裡對話【誰?吾。大半夜的你幹嘛?予不想說。有啥不想說?我尿尿】。

    【吾】多用於古人撩妹,【親,吾想你了把】。【真的麼?】【吾不敢說,也不想說,吾把你放在吾心窩】。【吾生妹未生,妹生吾已老。紅顏配白髮,吾在待妹嫁】…………。古人一般裝b 時也用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吾是誰不重要,哥只是個傳說】……。

    【予】,一般屬於狐朋狗友間的自稱,【予靠,腦殘粉】【予是誰?你又是誰?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予不是予了,老子又回來了】。

    【我】是私密稱謂,多用於夫妻間,男女間。比如夫妻間的對話【你想綠我?你認為俺不敢?是隔壁嘛?既然綠你,還管什麼人?靠,你日了天了,老子不想活了……】。

    在整個歷史階段,一般我中有予,予中有吾。【吾予我】的不同轉化,說明了人性的複雜,可見一個人的兩面三刀。做人應該吾是吾,予是予,,不能朝三暮四,富貴不能淫。一旦成土豪,就小人得志,當年的孫子,今天的大爺,搖身一變,吾不是吾,予不是予,是人性的可悲。

  • 5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古人在什麼情況下稱自己為“吾”“予”“我”,這個問題也很複雜。地位、身份不同,稱呼也不同。有時作為主語使用,有時作為賓語使用。一般情況下,“吾”在民間自我表達言論時,是通用的。“我”是在同輩之間對話、分析問題時使用的。“予”多為帝王的謙稱,也有下層人的自稱。請看以下例子。

    例1《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唯。’”《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前面的“吾”字,是孔子對學生說話時的自稱。後面的“吾”字,是孔子學生曾子(即曾參)的自稱,說明“吾”作為自稱,前後輩通用。

    例2《孟子·滕文公上》:世子自楚返,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上。’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其中世子,即太子。成覸(jian),即齊景公手下的一名以勇敢出名的臣子。公明儀,即魯國的賢人,曾子的弟子。

    這裡有“吾”、“我”、“予”三個字。“吾”是孟子對太子對話時的自稱。“我”是齊景公手下的臣子——成覸,下對上說話時的自稱。“予”是顏淵作為下層人的自稱。

    例3《尚書·湯誥》:“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其中“予”是商王湯的自稱。同時,古代帝王在誥(對臣子的任命或封贈的文字)中,有用“予”,是帝王的自稱。

    例4《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這是周成王說自己家遭遇的不幸。其中小子,指成王自己。“予”,是成王自稱。閔,通“憫”,哀憐。

    以上可以說明,“吾”在民間自我表達言論時,是通用的。“我”是在同輩之間對話、分析問題時使用的。“予”多為帝王的謙稱,也有下層人的自稱。同為一個義,但有所區別。

  • 6 # 靜裡水聲1

    予,一定不是我的意思!也一定不是吾的意思!

    予,給予也。

    予,因為也。

    予,為何也。

    應該是這三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權力的遊戲》結局提利昂憑什麼成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