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家三哥

    傳統的農村社群主要是指農業生產為主要活動內容而聚集起來的人們生活共同體,其社會結構簡單,封閉程度較高,日常生活透過其特定地域內的社會關係進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的推進、城市化的擴張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耕地保護戰略的實施必須堅守18 億畝紅線,這導致了需求的缺口愈加明顯,也帶來傳統的農村社群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國家對農村社會和農村社群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重新規劃。

    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目的一方面在於解決城市化程序中,用地緊張問題,透過將村民集中居住,回收宅基地的方式,擴大城鎮化工業用地,也保障了國家耕地保護戰略要求的堅守18億畝紅線。另一方面,響應新農村建設要求,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提高農村生活水平,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覆蓋,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提高農村居民生產、生活質量,把村莊改建成新型的農村社群,實現村容村貌的整潔化、農村管理的社群化、居民生活的現代化,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使農村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

    一、經濟方面矛盾:

    農村長期以來習慣於把宅基地及依附其上的房屋作為私有財產,並存在著繼承、轉讓和抵押等客觀事實,2014年中央一號檔案即《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也對農村土地流轉有了新的規定。在拆村並居過程中,政府只是對房屋拆遷進行補償,造成了對農民土地財產權的嚴重侵害,為日後的土地糾紛埋下了隱患。在這次調查中,18%的居民表示在徵地過程中發生過爭議,解決爭議的手段中68%的居民選擇了協商,20%的居民選擇訴訟,其他選擇不了了之,但是沒有居民選擇上訪這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國家在今年的土地檔案中表示“抓緊修訂有關法律法規,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改變對被徵地農民的補償辦法,除補償農民被徵收的集體土地外,還必須對農民的住房、社保、就業培訓給予合理保障。”對於在徵地過程中發生的爭議,基層政府應擺正姿態,公開處理,保證農民的權益。

    新型農村社群的建設,使得傳統村落變為社群形式,伴隨著市場經濟大規模匯入傳統鄉村,將會引起鄉村的傳統農業結構的改變,在經濟理性的驅使下,社群人口數量及結構也可能發生震盪性的變化,大量青壯年人口和村莊精英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農村勞動和經營主體變成了老人和婦女,人才問題成為鄉村社群發展的瓶頸;

    其次,中國農村以家庭經營為主,傳統村落形態十分適合這種一家一戶的生產生活方式 :一方面,田地、山場一般距離村莊較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十分方便,同一村莊的農業生產特點和習慣相同,村民可以透過“換工、短工”等形式,在生產生活等方面開展合作互助,而且農村的宅基地面積較大、住房寬敞,多而雜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便於存放 ;另一方面,庭院經濟仍是農民重要的生產生活來源,農村有寬闊的場院和天然的條件餵豬養牛放羊,能夠在房前屋後種菜種瓜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這些不僅是大部分日常生活消費的來源,也可以創造一部分收入,而且糧食瓜果蔬菜肉類等日常消費品大部分自產自用,生活用水等部分必需品“免費”共享,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根據調查,67%的居民認為他們的生活水平與現在周邊(未被徵地)的農民生活狀態比較是差不多的,10%的居民認為他們的生活水平要高於周圍未徵地農民,10%的居民認為他們的生活水平要低於未徵地農民,另外有13%的居民表示說不清。

    二、社會發展矛盾: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和睦。”傳統的社會鄰里關係有聚族而居的特點,在中國,村落本身就是一個大家族,也就是傳統的“熟人社會”,撤村並居,使得農村佈局發生變化,鄰里空間變得緊湊,聚集性變強,居住空間明顯變小,許多社群的居民活動空間變得有限,逐漸變成依靠契約和制度的“生人社會”,農村社群建設,會使傳統的熟人社會走向生人社會,農民整個生活秩序就會被改變和顛倒。

    在實際調查中,對住入農村社群的村民心理狀態做了調查,有44%的人認為自己的身份仍是農民,9%的人認為自己現在的身份為市民,18%的人認為自己現在是半個城裡人,而剩下的近30%的人認為自己說不清楚,感覺自己既不是城裡人又不是農民。農民心態的轉變,在當今社會,由於城鄉差距,農民普遍認為“城市人”的身份要高於“農民”身份,在受訪中,部分農民認為住進新型農村社群,是向“城市人”邁進了以一大步的變化,居住方式改變卻沒有配套社群服務、社群保障機制,最根本的與城市居民的經濟差距也沒有縮小,改變的只是住宅的大小,所以很多農民認為自己還是農民身份,甚至出現了很多人認為自己的身份說不清楚,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城裡人這種回答。而對於鄰里關係,21%的人認為住進了新型農村社群之後,鄰里關係更加融洽了,60%的人認為住進了鄰里關係沒有大的變化,剩下的19%的人認為鄰里之間關係變差甚至是矛盾加深。而在訪問中問起認為鄰里關係變差的原因,村民回答主要是說鄰里之間聯絡表少了,也有表示是居民在當初社群分房中產生的固有矛盾。在對村委會訪問中,發現社群很少組織相關活動動員居民參加,一方面是社群新建不久,社群執行機制的不完善,另一方面則是社群居民務農居多,很難集中開展活動。針對入住新型農村社群後鄰里關係的變化問題,社群居委會負責人表示日後會開展活動,但實際這些活動如何開展,居委會則顯得很茫然。

    三、傳統農村文化與社群文化矛盾:

    常言道“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華人傳統上是安土重遷的,因為長期的封建自然經濟使人們對土地產生了一種依賴和愛戀的情感,同時對集體有一種繾綣之情,導致封建自然經濟下的人們在心理上很難適應外面的生活,到哪裡都不忘落葉歸根。中國農村傳統文化的主體是那些不可輕易改變的“家庭價值觀”和“鄉土觀念”等元素,反映了中國農民意識深層的價值取向和在這種價值指導下的行為模式。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新型農村社群的出現,政府推動下的村落的滅亡,讓人們的“文化鄉愁”情結越發濃烈。古村落和少數民族村落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需要得到保護,推進城鎮化建設絕不能以瓦解農村文明、犧牲文化遺產為代價。

    中國的村落問題與錢鍾書筆下的“圍城”有相似之處——“外面的人恨不得馬上到村子裡來開發,而村裡的人希望逃出來,因為生活條件太不好了,所以我們需要新的城鎮化。”村莊的興衰和消亡是經濟社會長期發展變遷的結果,應當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是否拆村並居,必須以農民的需求和意願為本,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等實際情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強行拆村並居,消除傳統村落形式,在城鎮化程序中,農村和城市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傳統村落作為傳承社會文明的歷史有機體,應當得到維護和重建。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最佳化佈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從中央到地方,從學術機構到媒體,從政府到農民,社會各界對“合村並居”新型農村社群建設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綜合上述研究成果不難看出,很多學者、政府機構及相關部門已經對“合村並居”和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提出的淵源、必要性及創新進行了相對全面的闡述,也對“合村並居”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思路和當前的實踐現狀做出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討。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建設新型農村社群既是農民和基層幹部的理性經濟行為,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行為,是阻止不了的大趨勢。但是政府想要合適領導這次巨大的農村改革建設,則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中國新型農村建設農民集中居住不可能一步到位,農村社群建設不能搞一刀切或者模式化。而必須以農民的需求和願望為基礎,綜合考慮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以及農民的適應能力和接受過程,促進農民集中居住有序、規範、健康推進。

  • 2 # 濱河時代587

    這個是習近平主席,不忘初心,奔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最重要的步驟,變社群後,可享受和城鎮的低保,醫療,教育,養老保險同等的權益。

  • 3 # 露露與圓圓

    農村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要方式是進行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但是這種社群建設可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農村社群,他主要是在公共基礎設施,公共管理服務,農民市民化方面達到城區的水平,但是,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有哪幾種類型呢?

    其實第一種型別應該就是第三產業為主導型,但是這種型別它適用的範圍比較窄,只適合在鄉鎮政府所在的中心村兒,因為這個地方畢竟是鄉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此處應該會有買賣集市等,在此處設立農村社群會比較方便一些,對這些地點進行規劃設計,按照新標準進行建設,由此來帶動其他村莊的城鎮化步伐,這樣實施的話,應該會對建設新型城鎮化的幫助大一點。

    第二種應該就是整體搬遷型別,這種型別的適用範圍比較廣,但是對於國家資金的考驗是比較高的,因為如果想要村莊大規模搬遷的話,國家必須透過給予財政支援,農民才會順利配合,並且這種措施。雖然第一次進要求比較高,但是對建設新型城鎮化有較大的幫助,能夠快速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 4 # 巴渝大地小周

    村子變社群對農民來講實際上也沒有多大的不同,村子變社群唯一的不同是體現在公共服務的變化,社群的服務範圍比村委會更廣更大,公共建設可能會比村子要好,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是要看當地政府的發展或重視程度。

    現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改革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的新農村,各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和情況來制定發展的方向。

    社群並不一定就是城鎮戶口,很多人以為社群就全部是城鎮戶口,其實不然,多數從村子轉為社群的其實都是城鎮與農村戶口混合,實際上沒有什麼變化,有的社群是因為轄區內有相當一部分城鎮戶口的常住人員從而演變成社群的,有的社群發展不錯,有商業發展有房地產開發等,所以一個社群就有了農業戶口和城鎮戶口的出現,從而從村變社群。

    另外一種就是有拆遷戶安置也有可能從村變社群,經濟實力、綜合建設達到一定標準也會升為社群。

    所以對居民來講,除了公共服務和基礎建設可能有所提高以外,其他沒什麼特別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重疾險,你們咋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