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屈原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4
回覆列表
  • 1 # 是心月吖

    屈原死因新解從司馬遷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憂憤而投汨羅江自沉的動人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而其

    中唯一的證據,就是詩人那首被放逐以後所寫的《懷沙》。詩中稱,自殺的方式已然確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柔軟的泥沙。對此,早在30年代胡適先生就曾提出質疑,認為《懷沙》一詩中的許多話語並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後人根據他自殺的傳說而炮製的一篇偽作。

    那麼,屈原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目前,在海內外的學者和歷史學家當中,“屈原死於謀殺”的說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有謀殺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敵令尹子蘭、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貶放,除非有極特殊的原因,否則他們沒有必要再去殺害這個在政治上已經毫無指望的人。這樣看來,屈原最終不過是一場秘密愛情的犧牲品而已。

    屈原在愛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最令人關注,因為屈原對她投入了異乎尋常的眷戀與愛慕。從詩中可以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比屈原擁有更高的地位;她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女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其實“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國;“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與其寵妃的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人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十幾年後,楚懷王駕崩,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壓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還是有百姓目擊了這一謀殺過程,但在當時的暴政下他們必須委婉地說出真相,於是導致了“端午節”的起源:在紀念另一個楚國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裡,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徵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徵著捆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裡,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 2 # 歷史小昆蟲

    端午佳節又要到了,提起端午節,不得不說的一個人就是屈原,是他給我們帶來了端午節這些個風俗,那他是為何投淚羅江呢?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當時他心懷愛國之志,犯顏進諫被朝中佞臣誣陷,導致自己一個貴族公子遭到流放,當時走到了泊羅江心情極度壓抑,正好看到了自己的國家正在被秦國攻打,知道楚國已經逃不掉滅亡的災難,憤怒之下跳江自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遭受長期放逐,行吟於沅湘澤畔,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於是‘ 懷石自投汨羅江以死’ “。

    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裡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週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不管怎麼樣,感謝屈原先生給我們帶來了美食粽子,也感謝屈原先生給我們帶來了三天假期!

  • 3 # 清平樂章

    用幾句《離騷》詩證明其忠君興國、愛國愛民而不改初心至直死不屈的精神意志!如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攬茹蕙以掩涕兮,沾餘襟之浪浪。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阽餘身而危死兮,覽餘初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雖不周於今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依彭咸之所居。

  • 4 # 詩或遠方的你

    來自百度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並不姓“屈”。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 5 # 大何大何

    屈原楚國貴族出身,他忠君愛國,在楚懷王期間曾經受到重用,出任左徒和三閭大夫。

    屈原對內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他對內的主張威脅到了一些貴族的利益,這些貴族便上書楚懷王誹謗彈劾屈原,楚懷王聽信讒言,把屈原流放至漢北一帶。

    楚國丹陽之敗後,楚懷王重新啟用屈原。剛開始楚懷王還是非常贊成聯齊抗秦的,後因小人慘和加之獨斷,慢慢放棄了這一策略。秦強楚弱,楚又失去了外援,期間秦楚數次交鋒,楚國都吃了敗仗。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見面,楚懷王不聽屈原等人的勸阻,執意赴約,後被秦昭襄王扣留,直至客死秦國。

    楚懷王被扣留秦國不得返,楚中大臣立太子橫為王,是為楚傾襄王。楚傾襄王欲與秦國講和,遭到了屈原的極力反對,楚傾襄王認為屈原是塊拌腳石,於是革去了屈原的官職並放逐江南。

    屈原這次被流放,時間長達十六年之久。在這十六年期間,他創作出了大量優秀辭賦作品,其中有很多篇章都是在表達自己愛國憂民的情懷。

    他雖然被流放在外,但是仍然心繫國家,經常會打聽楚國的近況。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下郢都,屈原聽到這個訊息後,心情極度苦悶和絕望。不久後,即農曆五月五日,他帶著這樣的心情投向了汨羅江,一代愛國詩人就這樣走了……

  • 6 # 張小生讀史

    說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實屬牽強。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起源於中國,最初只是人們為了去病防疫的節日。早在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就有了賽龍舟的習俗。粽子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這個習俗比屈原的生活年代早了四百多年。所以說把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是比較牽強附會的,之所以把端午節跟屈原扯上關係的,就是屈原沉江的日期也是五月初五,因為屈原的事蹟非常受大眾喜愛與同情,就流傳了許多有趣小故事,以至於後來人們只知道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而把端午節最初的目的祛病防疫給忘了。

    屈原當時處在一個奸臣當道,主君不明的楚國,空有一腔的熱血和政治理想卻無處施展,在國家處於即將覆滅之時,他懷著極度痛苦,極度無望,極度無助的情況下,毅然的選擇沉湖來以死殉國。

    雖說端午節在本質上與屈原並無太大關係,但到目前為止不得不說,正是端午節讓我們永遠記住了一個愛國詩人屈原。

  • 7 # 舊時樓臺月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在屈原跳江之後,相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以及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可以追溯至上古時期的吳越部落,當時的人們以“龍為”圖騰,在端午節當天透過賽龍舟和吃粽子的方式舉行圖騰祭,在水面上祭祀龍神。

    最為直接的證明便是在屈原的詩作《楚辭 涉江》中提到:“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他在詩中提到的舲船,便是端午節競渡(賽龍舟)所用的船隻。

    而當屈原跳去汨羅江之後,人們也在端午節中加入了紀念他的一種環節,以緬懷他的愛國主義高尚品質。

    那麼,屈原為何會抱石投入汨羅江尋短見呢?

    我認為,這是他對君主以及同僚產生的失望,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情操體現。不願做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

    屈原出生在戰國中晚期,此時的楚國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雄風,甚至屢次受到西方崛起的強國:秦國的欺凌。

    其中最為恥辱的一次便是他們的國君楚懷王在武關議和時被秦國扣押並客死他鄉。

    這對於楚國是莫大的恥辱,對屈原來說也是如此。

    因為在楚懷王準備去議和時,屈原已經多次勸阻過他,但他的勸告換來的卻是朝中小人的仇視,最終屈原本人因為此事遭到誣陷被革職流放到了湘南。

    在流放湘南的日子中,屈原還是不忘他的國家,並且一直在等待國君的再次召用,然而,他最終等來的卻是楚國國都被秦國攻破,這對屈原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屈原報國的心願也由此泯滅,最終他只得帶著悲憤和無奈投入了汨羅江,以此言志,以殉國難。

    或許深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經歷到這種環境,但是從史書中和屈原的詩作中還是能夠體會到他當時無法施展政治抱負、慘遭小人誣陷的悲憤,以及山河破碎的絕望之情。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國殤》屈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解方程度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