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以廢黃河為界,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淮河的源頭是由桐柏山58條支流匯成。江河之源的認定,一般遵循“位高為源,位遠為源”的原則。淮井定為淮河正源,具備三個原因:一是它在淮河58條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米),距東海最遠;二是秦始皇時便在這裡建立了淮祠,是歷代皇廷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載:清乾隆皇帝兩次遣官到這裡探源,時布政使江蘭、河南巡撫畢源都是在這裡探得淮水真源的。
中國的地理學家把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看作是中國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分界線。這條分界在甘肅、陝西、河南境內,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方城縣折向東南、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全長約1700公里。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農業生產、人民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從氣候方面來看,它是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零度等溫線)。其南側屬亞熱帶範圍,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0℃,且雨季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範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底於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按氣候學角度看,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氣候專家預測,原因是由於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
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線,中國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線大致沿淮河和秦嶺一線分佈。
淮河流域地處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溼潤區,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溼潤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1一16℃。氣溫變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內陸遞增。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以廢黃河為界,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淮河的源頭是由桐柏山58條支流匯成。江河之源的認定,一般遵循“位高為源,位遠為源”的原則。淮井定為淮河正源,具備三個原因:一是它在淮河58條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米),距東海最遠;二是秦始皇時便在這裡建立了淮祠,是歷代皇廷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載:清乾隆皇帝兩次遣官到這裡探源,時布政使江蘭、河南巡撫畢源都是在這裡探得淮水真源的。
中國的地理學家把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看作是中國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分界線。這條分界在甘肅、陝西、河南境內,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方城縣折向東南、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全長約1700公里。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農業生產、人民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從氣候方面來看,它是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零度等溫線)。其南側屬亞熱帶範圍,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0℃,且雨季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範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底於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按氣候學角度看,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氣候專家預測,原因是由於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
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線,中國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線大致沿淮河和秦嶺一線分佈。
淮河流域地處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溼潤區,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溼潤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1一16℃。氣溫變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內陸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