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2日,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維爾穆特等人宣佈用體細胞克隆綿羊獲得成功,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震動。一時間,克隆綿羊“多利”成為動物界最耀眼的“明星”,其“咩咩”的叫聲迅速響遍全球。“克隆”是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其本身的含義是無性繁殖,即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系,該細胞系中每個細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克隆技術在現代生物學中被稱為“生物放大技術”,它已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個細菌很快複製出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的細菌,而變成一個細菌群;第二個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比如用遺傳基因――DNA克隆;第三個時期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克隆成一個動物。克隆綿羊“多利”由一頭母羊的體細胞克隆而來,使用的便是動物克隆技術。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馬鈴薯、玫瑰等的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動物的克隆技術,則經歷了由胚胎細胞到體細胞的發展過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以兩棲動物和魚類作研究物件,首創了細胞核移植技術。1986年,英國科學家魏拉德森用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羊,以後又有人相繼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動物。這些克隆動物的誕生,均是利用胚胎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而獲得成功的。而克隆綿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細胞(體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的,它翻開了生物克隆史上嶄新的一頁,突破了利用胚胎細胞進行核移植的傳統方式,使克隆技術有了長足的進展。克隆綿羊“多利”沒有父親,卻有三位母親。整個克隆過程如下:首先,科學家從一隻產自芬蘭的6歲成年多塞特母綿羊A(“多利”的親生母親)的乳腺中取出一個本身並沒有繁殖能力的普通細胞,將這個細胞的基因分離出來備用。然後,科學家在取出另一隻母綿羊B(“多利”的借卵母親)的未受精的卵細胞,將這個卵細胞中的基因取出,換上母綿羊B的乳腺細胞的基因,形成一個含有新遺傳物質的卵細胞,再將這個基因已被“調包”的卵細胞放電啟用,促使它分裂發育成胚胎。最後,當胚胎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將它植入第三隻母綿羊C(“多利”的代孕母親)的子宮中,經過正常的妊娠產下“多利”。多利完全繼承了其親生母親――多塞特母綿羊的全部DNA基因特徵,是多塞特母綿羊百分之百的“複製品”。無性繁殖現象在低等植物中是存在的,而按照哺乳動物界的規律,動物的繁衍要由兩性生殖細胞來完成,由於父體和母體的遺傳物質在後代體內各佔一半,因此後代絕對不是父母的複製品。而克隆綿羊的誕生,意味著人類可以利用哺乳動物的一個細胞大量生產出完全相同的生命體,完全打破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這是生物工程技術發展史中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重大科學突破。克隆技術被譽為“一座挖掘不盡的金礦”,它在生產實踐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潛在的經濟價值十分巨大。首先,在動物雜種優勢利用方面,較常規方法而言,哺乳動物克隆技術費時少、選育的種畜性狀穩定;其次,克隆技術在搶救瀕危珍稀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即使在自然交配成功率很低的情況下,科研人員也可以從瀕危珍稀動物個體身上選擇適當的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達到有效保護這些物種的目的。動物克隆技術的重大突破,也帶來了廣泛的爭議。克隆技術對人類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諸如保持優良品種、挽救瀕危動物、利用克隆動物相同的基因背景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等;另一方面,它將對生物多樣性提出挑戰――生物多樣性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也是進化的動力,有性繁殖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而“克隆動物”則會導致生物品系減少,個體生存能力下降。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克隆技術一旦被濫用於克隆人類自身,將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帶來空前的生態混亂,並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倫理道德衝突。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界已對此高度關注,採取立法等措施明令禁止用克隆技術製造“克隆人”,以保證克隆只用於造福人類,而絕非複製人類。
1997年2月22日,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維爾穆特等人宣佈用體細胞克隆綿羊獲得成功,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震動。一時間,克隆綿羊“多利”成為動物界最耀眼的“明星”,其“咩咩”的叫聲迅速響遍全球。“克隆”是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其本身的含義是無性繁殖,即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系,該細胞系中每個細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克隆技術在現代生物學中被稱為“生物放大技術”,它已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個細菌很快複製出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的細菌,而變成一個細菌群;第二個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比如用遺傳基因――DNA克隆;第三個時期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克隆成一個動物。克隆綿羊“多利”由一頭母羊的體細胞克隆而來,使用的便是動物克隆技術。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馬鈴薯、玫瑰等的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動物的克隆技術,則經歷了由胚胎細胞到體細胞的發展過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以兩棲動物和魚類作研究物件,首創了細胞核移植技術。1986年,英國科學家魏拉德森用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羊,以後又有人相繼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動物。這些克隆動物的誕生,均是利用胚胎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而獲得成功的。而克隆綿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細胞(體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的,它翻開了生物克隆史上嶄新的一頁,突破了利用胚胎細胞進行核移植的傳統方式,使克隆技術有了長足的進展。克隆綿羊“多利”沒有父親,卻有三位母親。整個克隆過程如下:首先,科學家從一隻產自芬蘭的6歲成年多塞特母綿羊A(“多利”的親生母親)的乳腺中取出一個本身並沒有繁殖能力的普通細胞,將這個細胞的基因分離出來備用。然後,科學家在取出另一隻母綿羊B(“多利”的借卵母親)的未受精的卵細胞,將這個卵細胞中的基因取出,換上母綿羊B的乳腺細胞的基因,形成一個含有新遺傳物質的卵細胞,再將這個基因已被“調包”的卵細胞放電啟用,促使它分裂發育成胚胎。最後,當胚胎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將它植入第三隻母綿羊C(“多利”的代孕母親)的子宮中,經過正常的妊娠產下“多利”。多利完全繼承了其親生母親――多塞特母綿羊的全部DNA基因特徵,是多塞特母綿羊百分之百的“複製品”。無性繁殖現象在低等植物中是存在的,而按照哺乳動物界的規律,動物的繁衍要由兩性生殖細胞來完成,由於父體和母體的遺傳物質在後代體內各佔一半,因此後代絕對不是父母的複製品。而克隆綿羊的誕生,意味著人類可以利用哺乳動物的一個細胞大量生產出完全相同的生命體,完全打破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這是生物工程技術發展史中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重大科學突破。克隆技術被譽為“一座挖掘不盡的金礦”,它在生產實踐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潛在的經濟價值十分巨大。首先,在動物雜種優勢利用方面,較常規方法而言,哺乳動物克隆技術費時少、選育的種畜性狀穩定;其次,克隆技術在搶救瀕危珍稀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即使在自然交配成功率很低的情況下,科研人員也可以從瀕危珍稀動物個體身上選擇適當的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達到有效保護這些物種的目的。動物克隆技術的重大突破,也帶來了廣泛的爭議。克隆技術對人類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諸如保持優良品種、挽救瀕危動物、利用克隆動物相同的基因背景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等;另一方面,它將對生物多樣性提出挑戰――生物多樣性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也是進化的動力,有性繁殖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而“克隆動物”則會導致生物品系減少,個體生存能力下降。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克隆技術一旦被濫用於克隆人類自身,將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帶來空前的生態混亂,並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倫理道德衝突。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界已對此高度關注,採取立法等措施明令禁止用克隆技術製造“克隆人”,以保證克隆只用於造福人類,而絕非複製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