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請君捷足插茱萸1

    我作為提問者,首先說中國的絲綢銷往歐州,賺取了大量金銀。於是英華人就想法怎樣才能讓中國的金銀迴流……於是健康的華人,優良的武器裝備,才是確保國家安全保證!

  • 2 # 卜澮

    外部,資本主義正是上升階段,亟需掠奪財富增加資本積累。而鴉片貿易在當時對於英帝等是強有力的增強財富的手段。中國內部,當時是由最腐朽落後的遊牧民族後裔所掌控,官僚貴族極其腐敗,鴉片流行,而下層百姓困苦不堪,國力虛弱,不堪一擊。從而閉關鎖國,妄自尊大。一方面外部勢力要開啟中國這個市場,一方面清廷要維護腐朽統治,鴉片戰爭就是在這種衝突下發生的。一方是新興的資本主義,一方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這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決,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

  • 3 # 楊濤的快樂生活

    1840年,英國向中國發起戰爭,因戰爭的直接起因是鴉片走私問題,所以叫鴉片戰爭。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這種貿易由來已久,主要是英國的商人在進行,目的是改變與中國貿易的不平等狀況,增加對中國的出口,當然更直接的目的就是掙錢。

    然而鴉片給華人的危害引起了朝廷的重視,許多人上書要求禁菸。朝廷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菸。

    林的這一做法在英國商人看來是違背國際慣例的,然而當時的大清哪懂什麼國家慣例。英國商人很快將自己的遭遇反映到議會,議會最終決定向中國出兵。

    關於戰爭的合法性問題,英華人認為是商業戰爭,華人認為是侵略。其實當時英國的目的就是要開啟中國的大門,和中國做生意。而中國認為帝國地大物博,沒必要跟外華人做生意。英華人在這場戰爭中的目的也不是直接佔領中國的領土。戰爭中,英國軍隊沿著中國海岸線從南到北,一直打到了天津,目的就是要迫使清政府就範。從後來簽訂的《南京條約》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英華人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其實就是要和中國進行貿易活動。但是清政府根本不瞭解當時歐洲正在發生的變化,把英華人等同於歷史上入侵中國的少數民族,所以處置失當。

    其實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還有很多機會擺脫這種不平等、被動挨打的地位,然而這個政府真正有頭腦,有遠見的人並不能左右國家的前途,最終決策都在慈禧太后之手,而她要維護的滿族人的統治,總害怕漢族人會推翻滿族人。另外她也受到大量滿清貴族的牽制。

    但是,無論如何,這場戰爭都是英國發動的非正義的戰爭,他們向中國強行出口鴉片本身就是非常不道德的。但是那個時代的國際規則就是弱肉強食,英國這樣做也不會有國際社會的譴責。中國只有靠自己才能擺脫被動挨打的地位,可惜……

    更深刻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英華人一定要和中國進行貿易、甚至不惜為此挑起一場戰爭?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他要把自己的商品賣到世界各地,這樣才能賺來大把的鈔票。而當時的英國政府充當就是商人的保護者。

    為什麼中國就是不願意和英華人進行貿易呢?其實當時我們的經濟總量並不差,而且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是歐洲市場上的暢銷品,如果我們利用這一優勢,也許我們可以更從容地面對這種突然的危機。從這裡就可以看到觀念對人的行為的決定性影響。中國自古國家的主要任務永遠是把社會穩定放在第一位,只要社會穩定、農民不鬧事、少數民族不入侵,那麼這個政府的主要任務就完成了。其次的任務主要就是要讓農業高產,其次就是讓人們都相信仁、義、禮等等這些教化,這樣就可以實現社會的大同了,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可惜呀,歷史的發展往往不是由一個社會自身決定的,你的鄰居也決定了你必須有所改變。我們近代最大的失敗就是無知還自以為是,有見識的人不能掌握國家權利,影響國家發展的方向。

    借鑑別人的。

  • 4 # 海豚146940410

    你富裕關閉,他掠奪佔有,樹欲靜而風不止。拉幫結夥如官場,軍事強盛如打仗,經濟侵略搞雙標,文化滲透搞輿情,貌似孩童街頭鬥,佔山為王控大局。

  • 5 # 萬歲1148858845

    當時對英華人而言以武力迫使滿清開放港口以及市場,並且進行公開的鴉片貿易可以說是迫不得已!事實上英國對華貿易如果沒有鴉片的暴利的支援幾乎無法長久支撐了,因為當時英華人酷愛中國的紅茶每年必須以巨量的白銀到中國購買,但是英國的紡織品卻無法進入中國牟利,對華貿易處於嚴重赤字虧損狀態,而鴉片從印度運到中國至少八倍的暴利(印度鴉片每箱240盧比到中國至少1600盧比)完全可以對沖對華貿易的赤字,因此英國對中國因為禁言的戰爭是必然會爆發的!此外當時歐洲依然處於維也納神聖同盟體系時期局勢比較穩定,而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印度除了東北的旁遮普以外也基本已經平定,所以英國可以集中力量對付中國,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也為此提供了技術優勢(比如蒸汽明輪船)對比一下滿清則事實上剛剛從歷時二十多年的白蓮教起義中恢復過來(鎮壓起義耗資二億白銀)而且作為當時國家財政重心之一的鹽政亦處於糜爛腐敗之中(道光帝節儉也是困於財政的無奈)!

  • 6 # 木子的木子

    政治背景要說明國內情況和國際關係及當時面臨的國際形勢。

    清朝內部,透過設立軍機處、大興“文字獄”等多種手段,達到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頂峰。此時,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有廣州十三行依然和外國進行經濟來往。中國在和英國的對外貿易中屬於順差,英國屬於逆差。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對中中國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得罪了英國,英國藉此攻打中國。

    在世界上,英國首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並依靠其廣大的殖民地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家也透過工業革命增強了力量。中國憑藉老底子依然在世界工業總量佔據一席之地,但是所佔世界的比例正在降低,並且新的發明創造越來越少。

    此時,資本主義是世界發展的潮流,清朝已經落後於時代。繼續實行封建專制統治、閉關鎖國已經行不通了。清政府只有進行改革,不固步自封,才能真正強大自己,才能不落後於時代,不被時代取代。

  • 7 # 雨中漫步000

    哪有什麼政治背景,只有經濟背景。大清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賺了日不落帝國的銀子,英國想維持貿易平衡,大清朝耍了英華人,英華人不幹啦。……最後,幹起來了。

    感覺現在的美國也是這個意思啊。

  • 8 # 柘青909

    別說鴉片,就是現在石油你不聽招呼隨便賣賣試試,任何時期都有老大存在,犯了老大的利益,當然是火炮伺候了。從鴉片戰爭開始,哪次戰爭不是為了利益開火的?就是現在,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這些國家賣的可是石油,不照樣被當今老大整的死去活來的?州官放火會有人幫著放,百姓點燈你就要小心了。

  • 9 # 歷史課課代表

    在中國歷史上,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我們從來沒有沒有拿一場戰爭作為新時代的開篇,經過一些列戰國變法就可以了。中國從封建進入到兩半社會的轉折點竟然是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對外戰爭。研究鴉片戰爭的主要歷史,首先我們瞭解一下雙方戰前的政治背景,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鴉片戰爭前的清朝可以說既不知己,又不知彼。所以每戰必敗,所以我們混的是比較慘的。

    在1840年,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發展怎麼樣?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說:

    1、經濟上工業革命在英國完成,在美法即將完成。

    2、政治上英美法都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資本主義在這三個國家早已建立,1640年英國就開始搞資產階級革命,到1840年鴉片戰爭,他的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開始200年了,在1840年,英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近代化資本主義的工業國。

    反之,戰前的清朝發展怎麼樣?可以對比一下:

    英國是近代化的國家,大清是古代化國家。英國是資本主義,大清是封建主義。英國是工業國,大清是農業國,英國是機器大工業生產,大清是手工的自然經濟,兩大帝國這樣的對撞說點沒心沒肺的話,誰頭朝下已經註定了,英國和大清發生戰爭,會有什麼結果,我們基本上就已經有判斷了。

    有人說英國蓄謀已久,英國習慣以武力侵略其他國家,英國一直是這麼幹的,確實不地道,在近代乾的醜事很多,但是英國有沒有必要從開始就不用其他手段,直接抽你,這對他來講也不是一個很經濟的做法。英國在1792年曾派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訪華的時候是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進獻禮物,要求開口通商,乾隆把禮物收了,把人轟出去了,居然敢讓我通商,而且還給英國國王下了一道聖旨,乾隆是皇帝,英國是國王,國王比皇帝低一級,聖旨裡明確寫道: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我不靠著跟你們做生意活著,我們自己都有,乾隆吹牛了嗎?沒有。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小農經濟下來基本就這樣,小農經濟培養出來就是小農民,小農民做大了就是小地主,小地主大點就是大地主,乾隆就是老地主。基本比較符合當時的國情,我不需要買東西,我沒有什麼可以買的,吃的用的我都能生產,自給自足。把英國使者給轟了出去。英國後來又派了幾次使團,清朝皇帝基本上就是不予接見。可能是看外華人張那模樣心裡鬧得慌,動物園也沒見過,長得跟金毛狒狒似得,不見不見,全轟出去。

    從1792-1840年這近50年間,是英國工業革命發展到最高潮的時候,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隨後在工業生產中廣泛應用,1840年是蒸汽機發展55年,蒸汽機已經問世半個世紀了,英國已經全面工業化了,常識我們知道蒸汽機的運轉,他需要帶動更多原料和市場,英國需要原料進入機器,生產後有地方賣,所以英國希望把中國變成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如果他成功了,中國就將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主動開啟國門是改革開放,不主動抽你開啟國門,就是近代淪喪。結果清朝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被淪喪,因為我們堅決不開門。

    當時大清閉關鎖國只開廣州一口,開這一口乾隆還不情願,以為是自己賞賜西方一口飯吃,一個生存的機會,說明人家的發展狀況乾隆不瞭解,清朝的發展狀況乾隆也不瞭解,既不知己,又不知彼,每戰必敗。所以從乾隆那就沒有什麼認知,長期的小農發展下,清朝就是這種狀況,無論怎麼做結果都是必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裡,怎麼才能跟下屬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