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s菲菲姐
-
2 # 風風285750272
參談。
很痛心,母與子。
從呱呱入地,到長大成材,母親從女孩驟然轉身。
幾十年,如守護神關注著兒女點點滴滴。
小時,怕生病,大了,恨電遊,兒女從相親相依,漸漸與母親對抗,光是這個電腦遊戲讓多少媽媽半夜起來,尋找還末歸家的兒子。
看了吳謝宇案,別再挖原因了,想想都知,父親離世,母親一步不離從精神上管束正叛逆期的兒子,衝突不斷,直至慘案。
社會環境貧富巨大,身邊的人富裕高質的生活,讓孩子痛恨父母不是富一代,
苦行僧的求學生涯,在考入北大短暫榮光後,既淹沒於頂尖學子拼博中,這時,他沒有背景,沒有富有,追個女同學,也很累。
很多原因,獨生子女也是很大因素,母親關注度太集中,父輩都是五六個兄弟姐妹,媽媽會這麼管嗎?
教訓,望中國媽媽從中吸取教訓,平和心態對待兒女,成長重於成材。
-
3 # 中考政治劉老師
我認為是片面追求高分數的應試教育下的錯誤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在這樣的狀態下,有條件的愛,家長的虛榮心和攀比心,以及家長的低下的心理水平最終吞噬了親情。
第一,親情之間應該是無條件的愛。親人之間,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是無條件的愛。父母理所當然要接納孩子的全部,包括社會認可的品質和社會不認可的特點。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家長內化了社會上的一些評價標準,並且將它作為評價孩子的標準,家長把社會上認可的標準拿來衡量孩子的好壞,認為孩子就應該成為社會認可的樣子。
所以,當整個社會追求高分數時,家長就認為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成績差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這樣在教育孩子時,就出現了有條件的愛。當孩子符合家長的想法時,家長就滿意,當孩子不符合家長的想法時,家長就不滿意。作為孩子,為了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援,他會想辦法迎合家長,久而久之,孩子就違背了自己的心願按照家長的意願做事,也就培養出一些表裡不一的孩子。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家庭中,孩子是一個弱者。
當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已經不是純粹的親情,而是帶有功利色彩的等量交換,所以孩子不僅不會感恩父母,還會心生憤怒。這種憤怒如果不能合理宣洩,危險就隨時都可能出現。
第二,家長的虛榮心和攀比心使然。很多家長把孩子考上名校當成是自己的榮譽,覺得是自己教育成功的表現。還有的人喜歡攀比,例如同事之間孩子的攀比,同學之間孩子的攀比等等。家長在攀比和虛榮中會把焦慮等不良情緒傳給孩子,孩子成為家長炫耀的資本和工具,這就傷害了孩子。
第三,家長與孩子始終處於共生狀態。所謂共生狀態就是一個共同體的意思,也就是孩子就是家長,家長就是孩子。這是典型的嬰兒期的認知水平,可是現在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和孩子捆綁在一起,明明是兩個有獨立意識的個體,但是非要捆綁在一起。這也說明華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下。所以,家長會覺得孩子優秀就代表自己優秀,孩子成績不好就代表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失敗的。有這種觀念的人多數都與孩子生活在共生狀態。
孩子在六個月以後,父母就應該逐漸讓孩子意識到我們不是一個人,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而我們看到很多家長到孩子長大後還願意參與孩子的事情,這不僅是心理的共生,而且是侵入孩子的精神邊界。
因此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孩子成長,即使出現錯誤,也給孩子一個機會,而不能一味的給孩子灌輸自己的思想,要讓孩子成長為有獨立人格的人。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辦?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種接納和尊重。父母對孩子要全部接納,不能因為孩子成績好就接納,一旦孩子成績不好,或者孩子犯了大錯就不想要這個孩子。
作為父母,要知道你的孩子是一個真實的孩子,不是你想象出來的樣子。你想象出來的是虛擬的,不真實的,只能存在於你的頭腦中,那是一個完美的孩子。可是那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在現實中會有很多毛病,甚至他有很多你接納不了的毛病,那個孩子才是你的孩子。
所以,父母不要生活在幻想之中,要回到現實中面對那個有很多缺點和毛病的孩子,接納他,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而不是天天批評孩子不像別人家的孩子。
不要盲目追求高分數,讓孩子健康快樂才最重要。追求高分數,說白了就是生存教育,是最低檔次的教育,而讓孩子健康幸福才是最終目的。
-
4 # 福州教育明哥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不難發現,吳謝宇在整個案件過程當中,完成了兩個遊戲活動。
現談談第一個遊戲。第一個遊戲就是與同伴在一起。吳謝宇從小到大二,一直生活在嚴格的、規範的校園生活當中,多次獲得殊榮。
他的生活是被模型化的狀態,據說大二後,吳謝宇在外租房,與性工作者同居,而且有了共同生活的打算。認識性工作者並求婚,看似是一個性的問題,實則是吳謝宇走出原生家庭被擺脫束縛的新生活所吸引的過程。這時候他需要一個同他同齡的夥伴一起玩,我們大家都曾經歷過,在很小的時候,我會賴在鄰居家不走,與小夥伴玩得不亦樂乎。無論是鄰居家的父母與自己家父母是多麼不對付,鄰居家是多麼的討厭我。我每天都會一睜眼就執著地站在門口,堅定的突破父母的束縛,敲開鄰居家的門。
吳謝宇也是如此,為了達成如此的目的,她必須讓媽媽不阻撓,媽媽安靜,於是吳謝宇就讓媽媽一直在家裡睡著。看來在吳謝宇的生活經驗當中,只有媽媽睡著了,他才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再談談第二個遊戲。吳謝宇殺母是為了獲得自由支配權。而真的殺掉母親之後,他回覆了成人思維。比如為母親辦離職宴、寫辭職信、向親戚朋友簡訊借錢,完成自己的補考等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他意識狀態下的行為,也是他智商的應用,更是他另一項遊戲的前奏。
吳謝宇第二個遊戲叫警察抓小偷。更確切一點叫躲貓貓,很小的的時候我們都與父母玩過躲貓貓的遊戲,在遊戲中如果被大人很快地找到,我們就會很沮喪。如果大人總是找不到我們,尤其是我們發出聲響後,大人費勁周章找到我們時,我們的遊戲愉悅感會直線上升。如果在玩這個遊戲的過程當中,大人撤離了這場遊戲我們就會很沮喪。
吳謝宇躲了7個月,就會很沮喪。舅舅一個是否回來過年的簡訊,猶如大人一句“你藏好了嗎”,讓吳謝宇找到了發出聲音的機會。警察懸賞通緝時,吳謝宇一邊藏匿一邊不斷髮出聲響,比如說30多張假身份證的使用是為了藏匿,還有在教育機構黨培訓老師,眾目睽睽之下現身,屬廣而告之我在這裡。晚上做陪酒,公眾場合反覆被陌生人挑選,屬廣而告之我在這裡。如此高調的現身而無人理會,在這場遊戲中,吳謝宇是屬於自嗨而無人參與的狀態下,他會感覺索然無味的,所以他才會採用自我送上門的方式把自己送進警察局,自己現身機場,機場四次抓拍到他的頭像資訊,當警察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對警察說別說了我跟你走。
如此淡定的背後,一定會想到他對自己的評價,對這次遊戲的評價,一定跌到了冰點以下,太無味了太無聊了,我想吳謝宇不會輕而易舉的向警察交待一切,他還做其他的遊戲,不然的他會感覺自己一生太沒存在感。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一生氛圍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講,我們0-3歲的主要任務是健康的活下來,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依靠養育者。生活的全部是以養育者為主。3-6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以遊戲為主,所謂的遊戲就是玩,為什麼要玩為主?有理論認為,人無意識的重演先祖的生活過程,比如幼兒喜歡玩水、泥。還有一種理論是生活必備理論,他們認為幼兒的遊戲是無意識為以後生活準備,比如喜歡玩過家家,扮演不同角色的遊戲,從以上的理論當中可以看出,幼兒的遊戲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而且是強烈的主動探索的一個過程,這時候的養育者,應該退居二線,應該成為跟隨者及輔助者。顯然,吳謝宇從童年一直到大學之前,都是在他人涉定的軌道上行走,是一個被動服從者,同時更是一個無法實現自己需求的被壓抑者。
弗洛伊德認為,早年未完成的心願會成為心理疾病的誘因。(寫得很亂,輕拍。作為福州老鄉,鐵中的校友,對吳謝宇的悲劇還是極為惋惜,吳謝宇及母親都有錯,又都沒錯,一個付出生命,一個失去自由面臨無期。)
-
5 # 老劉的裝修生活
這個主人公不論是進入北大之後,還是一直想出國留學,母親都無法給予他想要的生活。雖然他進入了北大,但是看著身邊同學優越的家境,身上穿著名牌衣服,拿著高檔的手機,有錢去旅遊,可以經常下館子等等,這些都讓這個家境一般的孩子非常羨慕,從而變得不再那麼體恤自己的母親,有了一個非常強烈的攀比心理。
-
6 # 知三答惑解疑
近日吳謝宇弒母案在網路上傳播發酵,世人都在期待著吳謝宇為何弒母的謎底,這個謎底不知道也罷,肯定是比較奇葩或者難以啟齒的答案。關鍵是要研究的是什麼吞噬了親情。
吞噬親情的首先是教育與社會的大環境。每個人都有感覺,在學校裡學的那些一旦走入社會,好像有天地懸殊。稚嫩時代美好教育一旦被現實撞得粉碎的時候,那種心裡的落差是極其難受的,可是對一個正常人來說慢慢可以接受,對於一個自詡天資很高而極具自己想法的北大學子,甚至有點自卑有點神經質的北大學生,那種報復心理很容易形成。吳謝宇現在殺了自己的母親是可悲的,如果這樣的人隱藏至深到走向工作崗位,說不定叛黨叛國的事情都做出來。這也是在警示我們的教育,不要讓所謂的德育教育走形式了,要把中國傳統的“人倫禮儀,正義果敢”植入到每一個孩子的心靈。開放是發展的前提,可是開放不要讓外來和尚念得經佔據主導地位,不要把沉澱了五千年精華的中國美德教育束之高閣啊!德才兼備,德字為先啊!
其次吞噬親情的是他母親自己。母親是一個正統中國婦女,受到了正統的中國教育,特別又是歷史老師,歷史典故知道的也多。可是在灌輸孩子知識,要求孩子上進的同時要與時俱進,不要小看了這些孩子,不要小看了代溝。當空洞的說教多次被現實碰得粉碎的時候,孩子不再相信家長的話。舉個簡單的例子,吳謝宇在母親眼裡,在當地是個好學生,可是來到人才濟濟的北大,他算什麼?論學識與他比肩的多得是,論家庭比他強的多的是,論將來發展比他牛的多的是,他再也找不到鶴立雞群的感覺,當母親老一套陳詞濫調怎麼能說動孩子的心啊。當母親再以一個權威家長要求他這要求他那,叛逆的力量就起來了,日積月累,極點爆發,釀成後果。
第三吞噬親情的吳謝宇的私慾。當一切光環褪盡,當在與性工作者刺激的時候,當做一夜公關的收入都超過大學教授的時候,對知識與人生產生了懷疑,在懷疑中私慾的膨脹就像吸了鴉片一樣,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可以說遇見什麼阻擋他前進的路他都會想辦法消除。
吳謝宇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悲劇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悲劇,可以說是現代教育的悲劇,更是千萬做家長的悲劇。吳謝宇的悲劇值得每個人反思。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能殺母親的才子再多又有何用!
回覆列表
人間最珍貴的感情就是親情,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有的時候,正是做父母的,以愛的名義綁架了子女的人生。世間事都有兩面性,親情也需要度,也需要經營,也不能全憑自我為中心,任意妄為。北大學子弒母案至今嫌疑犯吳謝宇也對作案動機閉口不談,真相始終沒有公佈天下。但我想,這樣優秀的一個孩子和這樣要強有文化的一位母親,能夠產生這樣的悲劇,一定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其特殊和複雜的原因,而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網友們猜測的幾點原因,我比較傾向於兩種:
第一,吳母為人性格孤僻,清高,自視甚高,因此對於孩子的要求近乎完美,求全責備,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部轉嫁於孩子身上,讓孩子沒有喘息的空間。日積月累,吳謝宇壓抑至極,再加上吳謝宇本又是一個非常有主見,渴望自己掌控人生的孩子,因此,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成人,矛盾越來越深,直至吳謝宇的心理壓抑到達崩潰的邊緣,最終走向極端。
第二,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吳謝宇父親有姐妹四人,其中三人有精神疾病,有兩人已經在精神病院進行治療。所以,不排除吳謝宇本人有隱性的精神疾病而不為人知,也不自知。所以,一旦受到某方面的刺激,便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但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這一案件都應該引起社會的反思,對於子女的教育,應該把身心健康,品德高尚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否則,越優秀、智商情商越高,並且道德品質越惡劣的人,對於社會及家人的危害越大。就如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的情節一樣,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我們應該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但應該更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