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言Doit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也是一個學生的家長。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書。大多數紙上談兵。以個別學生的例子或者自家孩子的例子,得出一堆教育方面的所謂理論,都是扯淡。因材施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空話。還有相當多的教育專家,總是指責家長一些無法挽回的過失。比如說6歲以前應該培養什麼什麼習慣等等。可是孩子已經上小學上初中甚至高中了,這個時候在說6歲以前,沒有給孩子養成什麼良好的習慣和能力。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幫助。當然這說的也不對。

    我的看法如下:

    1.接受你的孩子的學習現狀、能力現狀、習慣現狀。從現在開始,培養良好習慣。講究由易到難,關鍵是注意兩個方面:第一、能夠跟孩子平心靜氣的溝通;第二、要求要放低。每天的任務不多,但要求每天堅持。

    2、家長輔導孩子作業崩潰,只能說明,你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你認為很簡單的題目,他就是不會,你看到了他身上太多的不良的學習習慣。當你要求他的時候,你應該先看看你自己。作為一個成人,你身上的不良習慣又有多少?你的成功的果實又有幾何?還有的家長,愛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對比,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咋都那麼優秀呢!那如果你的孩子也把你和別的孩子的優秀的家長相比呢?相信你一定可以得出沒有可比性這個結論。

    3、家長焦慮、生氣的根本原因,是不想讓孩子落後太多,也怕自己在學校被老師罵。那是因為,你是一個把自家這輛車開到賽道上的司機。當你看到鄰居,朋友,親戚的車是那麼的好,開的是那麼的快的時候。你不受控制的攀比之心,如烈火般熊熊燃燒。那最後倒黴的,只能是你們這一家人。每家的司機不同,每家的車況不同。每家的目的地也不同。但是在旅遊途中的美麗風景,卻是一樣的美好。所以我們充實快樂知足的過好每一天,所以我們應該讓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負責任的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4、我們自己良好習慣的養成,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你每天早起一小時,好好鍛鍊身體,孩子會陪著你好好鍛鍊身體,養成好習慣。你每天晚上可以學習兩個小時,那麼孩子也可以跟著你學習兩個小時。

    5、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三天五天,三年兩年。也不是學習好與壞,大學上與不上。最關鍵的是,孩子和你的關心始終是親密無間。這才是教育。

    6、無條件的接受他,幫助引導他,培養他,愛她是我們家長應該做的。孩子被逼無奈的接受你,他把他的生命和未來都交給了你。天底下最親密的我們,在這個競爭激烈殘酷冷漠的世界,更應該相互扶持與鼓勵。而不是為了外在的一些東西鬧得不可開交。

    7、當你兇他,討厭他的時候,孩子也早就想把你給換了。心態不好,這個人都不對了,學習好又有何用?

    8、那我們就放棄了?不是的。當我們自己變得優秀的時候,孩子會看在眼裡;當我們能平等的以同理心的方式跟孩子友好溝通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要求才能得到積極的迴應;就算是無法改變,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我們的優秀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見賢思齊,不是對孩子說的,是對每一個人說的。我們改變孩子不容易。那就先改變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改變不了,還去責怪孩子?呵呵。

  • 2 # 老秦侃初中

    我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確實如你所說,有些學生輔導作業起來很難很氣人,這類學生一般都有學習習慣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壞習慣,這與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還有孩子自身的控制能力都有關係。

    首先,輔導孩子寫作業一定要耐心,糾正壞習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孩子長期的習慣導致了他落下了很多知識,也許正巧就是解題的關鍵知識點,在家長看來很簡單的題,對於孩子來說卻是百思不得其解,建議家長主動與孩子多交流,以家長提問為主導,問清孩子不會做題的“點”在哪裡,才好對症下藥。千萬不能輕易對孩子發火,這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讓孩子變得越發不自信。

    第二,家長平時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注意力集中的訓練,詳細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簡單的訓練方法,一開始只用讓孩子專注幾分鐘,然後再慢慢加長時間,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能自主地集中注意力了。

    第三,注意力不集中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也有外界環境的原因。經常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很容易收到外界的影響,寫作業時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會立刻關注別的事,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讓孩子能夠靜下心來。

    第四,儘量讓孩子自己完成作業。家長主要起到的還是監督和檢查作業的作用,如果所有作業都要手把手的教,長期下來會讓孩子養成依賴家長的習慣,從而放棄自己思考。如果要說孩子實在不會,自己做不出來,請回到第一、第二點再看看。

    綜上,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家長不可操之過急,也不用對孩子太過嚴苛,多換位思考,以身作則,只要用心去為孩子去做這一切,相信孩子寫作業困難的問題一定會解決的。

  • 3 # Angee安吉說

    作為有一個已經成長為優秀孩子的媽媽,及教過上千孩子的老師來說,我還是有些經驗可以分享的。

    孩子學習的好習慣沒養成最大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特別是母親的問題,為啥這樣說呢?因為孩子跟母親在一起待的時間最多,當然也會有特例。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學習及養成習慣的機會。

    我就以我自己為例吧,我是一個急性子的媽媽。而我兒子小時候,特別調皮,手裡如果有一根塑膠金箍棒,能從房間的東頭打到西頭,從南頭打到北頭,只要醒著,屁股基本不沾凳。

    看到這種情況,當時我就想,我可不能經常被老師請去談心;也不想經常被其他孩子或家長投訴;更不想因為成績不好,而天天擔心他,進不了好的學校,前途一片暗淡。

    俗話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學會安靜和專注

    我在他3-4歲時送他去學圍棋,當然在學圍棋之前就會和他溝通,告訴他學圍棋有什麼好處,他會得到什麼獎勵等等。大概學習了兩年,我就停了,因為我的基本目的達到。

    好處:學會有的放矢,該安靜時就能安靜,該熱鬧時就可以熱鬧,該專注時就可以專注,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同時能學會周全思考、佈局、解決問題等。專注和聚焦對於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認真專注上課,才能有收穫,有成就。

    備註:從開始能和孩子對話時,就以平等身份溝通,但是切記,注意家長自己把控範疇,框架範圍內的民主,不能因為孩子不願、不想等就停止學習,累了可以間斷可以休息,但不可以停止,除非已經達到目的。

    2 培養閱讀習慣

    (1)1-2歲起,每次去超市,都把他放進推車裡面,然後首先去到超市的圖書區,趕緊拿很多書給他,剛開始的話,都是給漫畫書,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防止孩子跑來跑去怕丟失,或者會翻亂、亂搞、打翻東西等,讓人不省心,第二,他也喜歡看漫畫書,培養他愛書的習慣。

    (2)當他開始能認字的時候,就固定每個星期天,帶孩子去圖書館,看半天的書,同時借回10本書,借回的書是要求他在一週內看完,因為他是住校生,從一年級開始就住校了,所以書會跟著他去學校陪伴他一週。

    一週後,我就會讓他用自己的話講訴給我聽,他看的是什麼故事,學到了什麼道理,有什麼啟發沒有。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最好的老師就是書籍,作為一個家長,一個老師,能教的,只是浩瀚知識海洋中的一點點。教會他學會怎麼看書,自己學會習慣、品德、教養,總之一切我想讓他知道的東西,都可以他自己獲得。

    備註:要堅持去圖書館,並借書,同時定任務,並檢查任務完成情況。看書的習慣一定比看手機好。

    3 學會做一個懶媽媽

    (1)不幫孩子收拾自己的物品。

    孩子是住校生,一年級剛開始時,我就會幫他收拾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在收拾的過程中教他,應該帶什麼?應該怎麼擺放等等。二年級開始全部自己收拾東西,而且告訴他自己漏了,忘了任何物品,我都不會送過去。剛開始發生幾次意外之後,就很少再出錯了。

    (2)在家不教他寫作業

    告訴孩子學習是他的任務,工作是我的任務。如果不會,有兩個途徑可以解決問題,一去找老師,二查字典或查電腦。

    (3)定作業完成時間。

    剛開始是孩子寫作業,也會拖拖拉拉的。特別是我們在客廳看電視的時候,他也會跟著看電視,吃東西、說話等。一來二去時間過了,作業卻沒有完成。

    後來我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就和他談話,我就問他,自己估計完成作業需要多長時間。他會說一個小時,那我就問他什麼時候開始,他就會說從晚上7:00開始我說好,那8:00我準時收作業。

    在晚上8:00之前,他做什麼我都不管他,無論他是喝水呀,拉屎啊,遊戲呀,玩玩具呀,我都不理,而且我也不會刻意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因為我知道,在社會上,在人群裡沒有人為你,特別去製造良好氣氛安靜環境。他要學會聚焦,能夠在鬧中取靜。

    第一次實行的,情況我還記得非常清楚,8:00一到,我就準時收作業,果不其然,他的作業沒完成,我不讓他繼續寫了。他一看我來真格的,就哭啊鬧啊,說想要繼續完成,我就是不同意。

    這時我媽媽對我說“你怎麼是這樣的媽媽呢?孩子要寫作業,你怎麼不讓他寫,你這樣太過分了。”但是我堅持,我和他外婆說,這是我自己的事,讓我來教育他。當時把我媽氣得,第2天還是第3天就收拾包袱回老家了。

    一兩次這樣處理後,他的作業從來的是自己及時完成,不需要任何人操心了。

    備註:要能下狠心,能堅持,不為外力所影響。

    這只是培養孩子學習好習慣,重要的三個環節,初期實踐看起來很難,但是,長痛不如短痛,只要短時間的痛苦,就會換來以後永遠的幸福。就看家長的選擇,是願意長痛還是短痛。

    當然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門很深奧的科學,這只是其中重要的三個環節,只要你做到了,幸福滿滿。受篇幅影響,我也不多說,多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不該以論文數量來評判博士生的學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