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372855764
-
2 # 小馬過河197410
如果只是以論文數量來評判博士生的水平,顯然不合理。雜誌五花八門,三六九等,論文件次不同,自然無法以數量衡量水平。還是同領域的評價報告,更為靠譜一些。但是這需要評判者首先過關。
-
3 # Pleeza
雖然不能單純透過核心論文的發表數量來評價學術水平,但至少相對數量的核心論文可以證明一個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和他所做的科研工作。固然現在期刊論文發表存在市場亂象,但也不全存在亂象,大部分核心期刊還是會有通訊評審環節,這一環節的存在就是為了讓專家檢驗你研究成果水平的高低。所以發表核心期刊,也是讓通訊評審專家代學校檢驗你的研究實力的過程,同時也一個“定性”評價的過程,而規定發表一定數量的核心論文則是學校對你的“定量”評價。
為什麼博士生畢業必須滿足學校的制度要求博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研究方法和培養研究能力的一個階段,本來就應該完成學校制度所規定的科研任務。如果沒有完成一定數量的核心論文的發表,很難斷定你博士期間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怎樣的培養,也相當於沒有完成學校制度所規定的學業要求。這與本科生畢業必須滿足各科成績及格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博士生畢業換了一種評價和考核的方式而已。
同時,高校具有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和教育部、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制度框架來制定培養方案的資格,高校自主對博士生設定的畢業條件對博士生具有制度上的約束力,學生應該根據學校制度規定完成學業要求,若沒有完成,學校也有權力不授予學位或者畢業證。如果學生因為沒有完成學校規定的核心論文數量,就質疑制度規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很難斷定這名學生是否是在為自己沒按時“交作業”尋找藉口。說白了,別人可以完成,你為什麼完不成呢?你如果沒有完成,學校就理由認為你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有問題。關於學術水平的評價對於社會科學研究來說,學術水平是很難評判的,它不像自然科學研究那樣,對某些客觀問題提出了技術性的突破、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或者某些明確的答案,並且可以相對快速地實現某些社會效益。所以,對於自然科學來說,可能一篇解決實質性問題的論文就可以證明你的實力;但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卻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大多需要你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礎和豐碩的相關研究成果,才可見你的真本領。
雖然社科研究和自科研究有這樣的區別,但從中國現在的評價制度來看,對自然科學類的研究人員也依然會考察他SCI論文發表的數量。社科科學研究就更不用說了,能發表核心期刊數量越多,證明你做的科研工作也越多,至少可以代表通訊評審專家對你的認可,也代表你具有了一定的學術水平。
所以,對於社科研究來人員來說,透過觀察其發表的核心論文的數量來評價他的學術水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隨著國家對“四唯”問題的重視,對於各類研究成果可能會越來越傾向於透過通訊評審這樣的定性評價環節,來評價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
-
4 # DingdingCat
這個和高考制度類似,儘管能找出很多缺點,但還是一個客觀比較的尺度。博士階段動輒3年以上,甚至5-6年,做實驗出結果,完成一兩篇文章是正常的要求。 什麼都沒有你說自己才高八斗,誰信啊。
-
5 # 不歐歐
當然會。論文體現智慧水平。論文字身真假不論,但是隻有將智慧水平用文字寫出來才算真本事。噎住在大腦裡算什麼真本事。藏著自己享受,那就自己去享受好了,反正不算博士水平。
-
6 # 日課1
很顯然,論文的數量與博士生的學術水平沒有必然聯絡,博士生的學術水平與論文的質量有直接聯絡。
從特殊情況看,一篇高質量的論文,就能反映博士生的學術水平。
但是普遍情況則不是這樣的,不可能每個博士生都是愛因斯坦,即便愛因斯坦也不是每篇論文都是開天闢地的。無法單純透過一篇論文反映博士生水平時,要求一定數量論文,則是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就像高考不是最好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但卻是最公平的辦法一樣。
-
7 # 國際商務橋
論文的學術水平與論文的數量本身肯定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我們很多情況下都會認為,論文發表一定數量就基本上能說明,該作者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特別是在某某級別的刊物上發表了論文。其實,這隻能說明他發表了論文而已。而論文與他本人的學術水平,或者與博士的論文水平有沒有關係,還要看他論文發表的內容,以及與他自己專業研究本身的相關性。
只憑發表數量,本身是不能說明作者的學術水平。
用論文數量作為替代指標說明作者的論文學術水平,顯然會扭曲學術水平。就如同現在我們用SSCI等學術雜誌的出版水平評判論文作者的學術水平一樣,顯然會扭曲真正學術水平的。
論文數量與學術水平之間可能有聯絡,但是沒有必然聯絡。
那為什麼現在流行用替代指標?這就要問,誰會用替代指標?為什麼會用?這個問題都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
8 # 我就喜歡你6523
挺好奇法院怎麼判?
學校授予學生學位,是學校認為學生達到了學校制定和認為的學術水平,三者缺一不可。比如MIT、Stanford、清華北大、鄭州大學、邯鄲學院對於同一個cs PhD學位的標準的差別,也許比狗和人的差別還大,即使同在Stanford SAIL(Stanford AI lab)同一年頒發的cs PhD的標準差別也是很大。
自有PhD培養以來的幾百年,即使到了十九世紀的現代博士培養體制,博士和導師、博士和學校的關係一直在灰色地帶。博士生和導師既不是師生也是師生、既是同事也不是同事、和學校既是學校和學生的關係也不是學校和學生的關係。哈哈,舌頭捋不直了
-
9 # LBH5418
真正潛心做研究的人是沒有時間寫論文的,做研究的人時間花在實驗方案的制定及實驗結果的論證與驗證上。當然現今的評價體系下,一個研究人員沒有論文,社會就看不到其研究成果,沒有研究成果,研究興趣就存在無法獲得繼續資源助的可能,再也好的設想或方案都有可能無以為繼,胎死腹中。
-
10 # 求實君
1,作為一名在知識計量領域有所涉獵的研究生,可以回答一下。
有的說論文的多少與學術水平的高下無關。但是凡事都有個機率,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學術水平與論文數量是呈現相關關係,論文只是反映出一個研究者的科研產出。研究者的科研實力越強,其論文產出量越高,反之亦然。所以論文數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者的科研效率。
2,數量多並不代表質量好。所以問題中的原告遇到的問題是沒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這涉及到論文質量。有的科研人員為了自己評職稱或者應付考核,會東拼西湊文章來交差事,找個垃圾期刊,只要給錢就發表。單位為了衡量其真實水平,就選定一部分全國有名的質量高稽核嚴格的期刊作為指標,一般在這些期刊上發文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學術水平。現在國內有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期刊,國外有美國的JCR評價體系。雖然能在這些期刊發文不一定完全能代表學術水平高低,但科研水平不行絕對在核刊上發表不了文章。
3,有些保密專案的科研人員是不可能往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比如國家的連殲20專案,其專利和科研產出是不可能公開的,也就不可能會有論文刊登,但你不能說這些人員科研水平不行。所以用發文情況來對科研人員的水平進行衡量要分情況來分析。
4,各領域都有各領域的評價體系,如果沒有評價體系那麼這個領域的獎懲利益分配就會出問題,這就是現在向國外學習的制度化的原因。以前凡事靠人情,各種腐敗壓根沒法杜絕,現在一切看指標,實行績效考核,可以有效避免人情關係。一個科研人員,用發文情況可以有效鑑別濫芋充數混日子領工資的水貨科研人員與那些一心科研兢兢業業出成果的科研人員。在一定程度上用核刊發文量還是比較權威的。雖然現在基本都知道單純把論文量與科研水平掛鉤是不太科學的,但在目前並沒有更好的評價體系去替代他,只能修修補補繼續用。
3月20日,上海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柴麗傑將自己的母校告上了法庭,請求法院判令上海大學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組織學位評定委員會對他的博士學位申請進行稽核評定。
事件的起因是,柴麗傑於2017年底通過了學校的博士論文答辯,也拿到了畢業證,但卻一直沒能獲得博士學位。上海大學經濟學院認為按照學院的培養方案,柴麗傑未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足夠數量的學術論文,所以不能獲得博士學位。
但學校的做法在柴麗傑看來,屬於嚴重損害了他的利益。他認為,國內期刊論文發表存在市場亂象,以發表論文數量評判學術水平是不科學的。國家所規定的博士學位授予條件中也並未涉及論文發表數量。
回覆列表
論文只要是自己透過思維出來的,當然越多越好,高質量的論文是相當有難度的,特別是博士論文更難,因為是頂尖的,前人沒有,屬於創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