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筆不意馳

    二戰德國的目的是統一歐洲,法國是在歐洲大陸上阻止德國的最大阻力,法國戰敗,英國憑海對峙,英國還有一拼之力,還可以牽扯德軍軍力。如果英國妥協,歐洲西部已無德國顧及的力量,德國可以調動軍力對付俄國,德國統一歐洲的可能性大增。到統一歐洲之後,再對付英國,不就是十拿九穩了麼?

  • 2 # 雲中雲山

    主要原因當時英國是世界名義上老大

    這種情況不到萬不得已,英國是不會降的

    而當時英國的確還有機會。

    首先,英國有世界最強大海軍,而德國沒有多強的海軍實力,只要英國能保持住制海權,德國就沒有能力登陸上英國本土,就能拖下去,時間長了就有機會。

    其次,當時德國在歐洲大陸上還有強大的對手蘇聯。而當時蘇聯跟德國政治體制決定,雙方基本沒有和談可能,只能你死我活這種狀態。只要撐下去,撐到德蘇大戰,英國就有機會了。

    最後,還有隔海一直想上位的美國,英國衰弱基本已成事實,這種情況下,給自己找個最好機會推下,美國是個不錯選擇,同文同種。體面的下臺,總比戰敗下臺好。

    次要原因利益

    當時英國已經知道自己當不下去世界大哥,這種情況要選一個好的方式下臺,利益最大化。

    一方面投降德國,基本以後歐洲德國稱霸,英國只能在德國下討生活。反過來讓美國上位,美國本體在美洲,對歐洲控制力有限。這種情況下,歐洲老牌強國英國,沒準還能整合歐洲對抗美國,最差也能在歐洲活的滋潤,少所壓制。

    另一方面美英同文同種,讓給美國英國自己也好受點,而美國對英國也不會太過於趕盡殺絕。

    最後,體面的下臺,總比戰敗下臺好,畢竟還是戰勝國。

    最後可能面子問題吧

    丘吉爾作為大英帝國的首相,作為英國世界老大最後一任,不想以這種方式收場,有機會幹嘛不搏一下。反正結果一樣,但是方式不一樣。

  • 3 # 武器裝備大雜燴

    和談???二戰剛開始的英國還是世界老大啊,世界最強海軍,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瞭解一下,日不落帝國聽說過沒。那時的英國比現在的英國強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憑什麼和談,我不要面子在啊?

    在說,和談後,德國解決了蘇聯,會放過英國?

    德國統一歐洲大陸是英國這根攪屎棒最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就是丘吉爾了

  • 4 # 陳皮果子

    當丘吉爾於1940年5月上臺後,第一週面對的即是英國有20萬計程車兵在敦刻爾克被德軍包圍,法國覆亡的命運基本註定,英國聯合法國等盟友對付德國的計劃破產。再加上歐洲大陸被納粹佔領或控制,英倫三島的命運處於懸崖上的邊緣,因此丘吉爾堅決抵抗的政策一開始是不受皇室以及自己政黨——保守黨的支援。

    但是對於丘吉爾而言,和談不是他的選項,因為和談無法挽救英倫三島,畢竟納粹想要的可不是真的和平。而對於丘吉爾本人而言,他接替因綏靖政策而下臺的張伯倫上臺,如果和談則意味著他成為張伯倫第二,這是無法讓民眾信服的。作為戰時內閣首相的他,無論出於國家利益還是個人前途,抵抗是唯一的途徑,說點馬後炮:當二戰局勢鎖定,丘吉爾還沒打完二戰就被弄下臺了,但是這場戰爭需要這麼一個立場的首相。

    同時,當時的英國雖然在歐洲大陸已經被孤立,但是作為日不落帝國,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可以保障廣闊的殖民地運送來原材料支援這場戰爭,而且老美的總統羅斯福其實從很早就盯上了納粹,羅斯福和希特勒都是1933年上臺的,雙方可謂是早早就看不順眼對方。羅斯福只是礙於國內對於美國參與一戰而導致的厭戰情緒,因為一戰在老美眼裡是美國大兵為了歐洲列強互相打架而做的無謂犧牲。但是,羅斯福釋放的訊號應該來說丘吉爾是接收到的了。

  • 5 # 海盜旗wyn

    在法國戰敗,Continental核心地帶淪陷納粹的時候,英國選擇奮戰到底確實是為最後的勝利做足了準備,但英國作為一個老牌強國,他們做出的決斷還是有道理可循的。

    從軍事方面,英國還有資本可以繼續抵抗

    雖然法國一役英國遠征軍賠的一乾二淨,但島國的優勢就在於多了海上的一道防線,彼時,皇家空軍還能夠在英倫三島上對抗遠道而來的德國空軍,皇家海軍還控制著印度到歐洲的航道,繼續封鎖德國海軍,那麼本土就還安全。再加上英華人果斷執行了“拋石機”行動,把歐洲唯一一隻有威脅的海軍被打得支離破碎,德華人若還想入侵英國本土,那麼夜間南下的皇家海軍會把登陸艦隊擊沉在英吉利海峽,然後德空反應過來之前溜掉,可以說只要這支海軍還存在,本土就不會遭到佔領。

    德國脅迫英國停戰的方式一個是空軍一個是潛艇,但德國空軍由於戰鬥機腿短,在英國南部很難停留太久,又缺少遠端轟炸機,空中進攻的戰損比著實感人,很難打出效果,想再去打垮海軍更不可能了。德國海軍的潛艇戰雖然是個有效的戰術,但畢竟主要襲擊商船,英國海軍很快就加強護航,加上透過與美國的交易,縮減德國潛艇的活動範圍,保持最基本的航運還是沒問題的,

    從外交方面看,英國拒絕和談的好處更多

    說起英華人的外交操作,你不得不佩服這個國家當攪屎棍的功力,上一次英國這麼慘可能還是拿破崙時代,可即使那時候歐洲諸國被拿破崙打得找不著北,英國照樣能湊起好幾次反法同盟,對德國也可以如此。

    在外部勢力方面,值得爭取的就是美國和蘇聯,美國與日本有明確的競爭關係,而日本是德國的重要盟友,美國和德國的關係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英國與美國算是同文同種,而且一個海權國家遠比一個陸權強國要更值得美國信賴。況且美國也不是善茬,華盛頓海軍條約裡面規定的海軍總噸位可是英美5:5的,美國雖然支援比較親近的英國,但這不代表會放任英國海軍投降德國,那畢竟是一支擁有十餘艘戰列艦、數艘先進航母的龐大艦隊,放到1945年也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對手,更何況法國戰敗的1940年美國還沒開始下餃子呢,大西洋上的艦隊怎麼可能頂住皇家海軍+德國海軍的進攻,夏威夷的艦隊回來都夠嗆。所以說丘吉爾政府一旦要投降或者和談,保不齊美國也學他們的前宗主國,來一場美國版“拋石機”行動,到時候海軍被打殘的英國基本可以告別二戰了。

    另一個國家蘇聯對德國來說更是要命,蘇德雙方早在瓜分波蘭、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那會就基本都明白早晚會打仗了,慈父斯大林同志唯一的問題就是判斷戰爭爆發的時間將會是幾年以後而不是1941年那麼快。但即使按照慈父的想法,英國稍微堅持上一年,德國的戰略重心就轉到東邊了,英國最蠢不過是繼續搞靜坐戰爭,沒必要那麼早和談。

    再者,如果非得要英華人在美蘇德中間選一個二戰勝利者的話,打死他們也不會願意讓德國或是蘇聯勝利,而是選美國。歐洲大陸一盤散沙的時候,英國可以憑藉並不突出的國力依靠海軍取得對各個陸權國家的優勢,但當大陸出現單一的強權之後,資源得到統一高效的調動,以英國的國力斷不可能再取得海上力量的優勢,而一個島國沒了海上優勢基本上就是任人魚肉。而若是美國取勝,他們和英國的立場相近,也不會容忍歐洲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局面,而英國也會在那個安排裡充當美帝的前哨站,美帝自然也不會虧待了。雖然現在說不清哪種安排比較好,但在當時,德國贏了或是蘇聯佔領歐洲,英國就成了芸芸眾生,而美國贏了起碼還是個二號頭目,自然不可能選擇與德國和談了。

    從維繫日不落帝國的角度看,必須繼續戰爭

    有句話說得好“欲戴王冠者,必承其重”,這句話放在當時英國的身上就成了另一句話:別低頭,王冠砸腳。

    英華人在二戰爆發前夕,面對自己祖上傳下來的龐大殖民地就有些力不從心了,無論是加拿大、澳洲等幾個主要殖民地先後拿到自治權,還是面對甘地大神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都在說明英國對於下屬殖民地的控制在不斷減弱。而此時英華人還能籠絡住幾個主要殖民地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軍事力量,就是各個殖民地還相信皇家海軍和英國政府能夠保護他們,說白了那年頭不比現在,與其獨立出去繼續被別的列強欺負,不如繼續跟著英華人,當名義上的殖民地,享受著自治權然後還有英華人提供的安全保障。

    法國剛剛戰敗的功夫,你英華人現在跟德國和談,說不好聽就是認慫唄,給你賣命的同盟國說賣就賣,那賣起小弟來更不會含糊,說好的安全保障呢?英華人和談以後出現的效果就是各個殖民地馬上開始有離心的傾向,找大腿的找大腿,直接獨立的獨立去,英華人連組織英聯邦的機會都沒有,日不落帝國的結局都不算日落,怕不是直接日食了。實際上二戰一結束,如澳洲、紐西蘭、加拿大這些和美國打交道比較多的國家看見英國皇家海軍被議會砍的那麼慘,也紛紛向美國靠攏,但畢竟英美也是盟友,大家還都在英聯邦裡幫著英國刷刷存在感。

    最後則是丘吉爾的個人因素

    英國也是分政黨的選舉制,丘吉爾是踩著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上臺的,這就意味著英華人選擇了戰爭,而不是丘吉爾本人。前一個搞妥協的被罵下臺是因為蠢,接著上來的繼續搞妥協那就蠢到無法形容了,到時候不過是又換一個首相繼續搞對抗,寫戰史的時候換個名字而已,丘吉爾不傻,這個時候只能以拖待變,若是戰爭失敗,恐怕丘吉爾也會下臺,換一個類似張伯倫的首相進行和談。

    按照我個人的理解,當時英華人選擇戰爭無可厚非,但從現在往回看,歐洲真的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局面其實對英國來說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當然納粹就算了),打個比方,假如一戰的時候德國勝利,歐洲建立起一個以德國為主導的新秩序,把英國包括在其中,建立起比現如今歐盟更深層次的經濟聯絡。等世界進入現在這種自由貿易至上的時代,英國地處海外反而很可能成為商業上的優勢,成為外界進入歐洲的橋頭堡,形成如今上海之於中國的類似地位,那不對英華人來說是更好的選擇麼。至於政治地位之類的可能還是柏林更厲害,可英國脫歐前也沒見著卡相比默大媽在歐盟說話管事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性菜花疣有哪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