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鄉黨》中最值得稱道的一段記載是,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孔子的這個表現同當今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冷漠現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馬廄著了火,孔子聽說之後所問的是傷了人沒有,而不去問馬的情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財產,這種人文關懷恐怕是咱們現在很多人沒法比的。咱們現在遇到事故和災難,經濟損失是不會不提的。雖然按照規定也有通報人員傷亡情況,但更被關心的還是經濟損失,而不是人的生命,這恐怕是咱們現實社會常常出現各種冷漠表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中所說的人,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動物,主要是生物學的含義。古時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學的含義,常常還有身份的反映。我們可以透過人民這個詞來解釋這個問題。人民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政治意義上的內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稱。民是指的平民,是貴族以為具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而人則是指沒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他們沒有戶籍、沒有權利,僅僅剩下生物學上人的意義,比如奴隸,他們可以說沒有作為人的起碼權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這個物種之外,因而稱之為人。
馬在當時是貴族的重要工具和財產,但貴族一般只是使用,不會整天呆在馬廄裡。負責飼養和管理馬匹,整天在馬廄工作的人多數是地位低下甚至沒有地位的人員。馬廄發生火災,首先會受到傷害的就是這些人,這句話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這些人,而不是馬的擁有人。
直到人文主義被提到相當高度的今天,人們對於財產的關心程度往往還是遠遠高於對人的關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對財產和親人之間作出選擇是,選擇的是財產。而孔子在那個社會身份等級分明的時代,對於同自己沒有直接關係而社會地位又很低,不被社會所關注的人員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不能不說是十分可貴的。
《論語.鄉黨》中最值得稱道的一段記載是,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孔子的這個表現同當今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冷漠現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馬廄著了火,孔子聽說之後所問的是傷了人沒有,而不去問馬的情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財產,這種人文關懷恐怕是咱們現在很多人沒法比的。咱們現在遇到事故和災難,經濟損失是不會不提的。雖然按照規定也有通報人員傷亡情況,但更被關心的還是經濟損失,而不是人的生命,這恐怕是咱們現實社會常常出現各種冷漠表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中所說的人,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動物,主要是生物學的含義。古時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學的含義,常常還有身份的反映。我們可以透過人民這個詞來解釋這個問題。人民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政治意義上的內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稱。民是指的平民,是貴族以為具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而人則是指沒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他們沒有戶籍、沒有權利,僅僅剩下生物學上人的意義,比如奴隸,他們可以說沒有作為人的起碼權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這個物種之外,因而稱之為人。
馬在當時是貴族的重要工具和財產,但貴族一般只是使用,不會整天呆在馬廄裡。負責飼養和管理馬匹,整天在馬廄工作的人多數是地位低下甚至沒有地位的人員。馬廄發生火災,首先會受到傷害的就是這些人,這句話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這些人,而不是馬的擁有人。
直到人文主義被提到相當高度的今天,人們對於財產的關心程度往往還是遠遠高於對人的關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對財產和親人之間作出選擇是,選擇的是財產。而孔子在那個社會身份等級分明的時代,對於同自己沒有直接關係而社會地位又很低,不被社會所關注的人員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不能不說是十分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