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滴美育
-
2 # 一往文學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1968年,王小波在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勞動,這段經歷便是其重要代表作《黃金時代》的原型,《黃金時代》開篇便寫了"我"二十一歲時在雲南插隊。一部作品所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往往都要和作者的生活經歷結合到一起,正是這段在雲南插隊的真實經歷促使王小波寫出了這部《黃金時代》。
當時王小波還只有16歲,正處於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但是在文革時期,並有什麼明媚張揚的青春,沒有誰有資格去說青春。青春在這一時期是荒蕪的,猶如枯草,沒有生機。雖然灑脫自由的青春不被當時的大環境允許,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活在思想的青春裡。王小波將自己對青春的美好幻想全部傾注在筆下,寫出了自己和書中人的《黃金時代》。儘管這部作品有大量描寫性的文字,但不得不說的是,王小波用自己的大膽勇敢挑戰了那一時期的華人,打破了傳統思想的束縛,描寫真實的、自由的、赤裸的慾望和虛偽的人性。那段時期人們習慣了將無說成有,將黑說成白,將對說成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顛倒,是非對錯全靠人說,而不是做。
主人公陳清揚與王二討論關於自己不是破鞋的問題,陳清揚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破鞋,但所有人都說她是,就連自己相信的王二也說她是,並且王二還試圖證明她是破鞋。王二說:"大家都說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沒什麼道理可講。"一句話就表明了答案。用看似幽默的語言講述一件令人無比悲傷的事。其實王二知道她不是,但是事實與別人認為的事實往往是不一樣的,沒人關心所謂的事實,人們只關心這個事實能否讓自己接受,讓大眾接受,並且這個事實能否給大家帶來新鮮感。這與陳清揚無關,與大眾眼中的、心中的想法有關。所以陳清揚是不是破鞋對於大家來說沒意義,人們說是便是。這本應與陳清揚無關,但不巧陳清揚是其中的主人公。其實如果沒有陳清揚也會有其他人,總會有一個如陳清揚一樣的人被大家指指點點,這些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這是現實社會的縮影。不僅陳清揚有這樣的遭遇,王二也是遭遇過的,還有許許多多的陳清揚、王二有著這樣的遭遇。痛苦而又無奈,悲哀而又絕望,即便是受到了這樣的對待,王小波依舊是用幽默的語言將這樣的題材加以整合,寫出了這部《黃金時代》。在那個時代裡還能保持著這樣的光芒實屬不易,但也正是那段苦難的經歷造就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引人發笑卻又發人深省。
“反英雄”的人物形象所謂"反英雄",是指解構人們印象中那些英雄的形象,或只關注那些生活中最為庸常的生命。"反英雄(anti-hero)"與英雄是一個相對立的概念,是電影、戲劇或小說中的一種角色型別。黑色幽默文學作家們透過描寫人性的陰暗面來揭露黑暗的現實社會,透過對"反英雄人物"的描寫來揭露真實的人性和慾望,他們遭遇不幸,具有自私、委瑣、卑鄙等與高尚品質相反的特點。這些"反英雄"們的突出特點是"尋找自我"。
王小波筆下的王二們便具有反英雄的特徵,王小波筆下有各種各樣的王二,身份性格、長相皆不同,卻又都有些共同之處。有的是一臉"流氓相"的流氓,有的是身材高大威猛的大學教授,有的是離了婚的單身漢,還有的是身材矮小、毛髮很重的從沒插過隊的人……每一個王二卻也都有著共通點,強烈的好奇心和嚮往自由渴望自由的心,以及無法更改的真實,他們從來不是當時社會意義上的好人,更不是偉人。他們只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最平凡最真實的普通人,他們懦弱、膽小、瘋狂,他們虛偽、憂鬱、迷茫,他們無所事事,他們荒唐度日,或壓抑自己的慾望,或釋放自己的惡念,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而是活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黃金時代》裡的王二經常與"破鞋"陳清揚做愛,捱過批鬥,寫過很多詳細的描寫性愛的交代材料;《革命時期的愛情》裡的王二是豆腐廠裡的工人,蒙受冤屈,經受"幫教"改造,上批判會接受批評;《我的陰陽兩界》裡的王二前半輩子是個沉默寡言的陽痿患者,被周圍人當成低智兒一樣接受同情,後半輩子是個娶了女權主義者的中年業務骨幹。他們不完美,有很多缺點,也有汙點,可行走在這世間的大多數人不都是這樣嗎?
《黃金時代》中不僅僅有王二,還有一些像王二一樣的人,比如《似水流年》裡的李先生、《三十而立》裡王二的朋友許由等等,他們的生活並不順利,甚至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苦難,可他們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內心的追求,只是有人終身追求,有人堅持不住罷了,他們自嘲自諷,自我放縱,肆意無道,其實也不過是被壓抑太久的無辜者,在那個時代成為社會常態的可憐人,卻也不失為某種程度上的勝利者,至少在自我方面保住了自己。
反英雄人物形象懷疑一切傳統價值,有真切的自我思考,透過這種方式解讀自己,有種"眾人皆醒我獨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黃金時代》中的王二是追求自由的戰士,也是不敢反抗的弱者。這樣的人物形象是黑色幽默藝術表現手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小波深受黑色幽默文學的影響,他在《革命時期的愛情》裡說:"雖然我一生的主題是悲觀絕望,但還有一種氣質在主題之外。"這種氣質大概就是他的有趣。"正如我們的生活不應該是我寫的這樣,但實際上,它正是我寫的這個樣子。"無論經歷了什麼,他都不在意別人的判斷,從來沒有忘記自我,也從沒有喪失對生活的渴望與好奇心,更沒有更改這種以喜劇寫悲劇故事的寫作方式。
-
3 # 亭林文學
真誠。
用王二和陳清揚的真誠來反襯現實的虛假與荒誕,但最終的落腳點仍不在揭露文革時代的罪惡,而是迴歸到真誠本身,這是他超越時代的地方。
因為真誠,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珍貴的。
因為王二的誠懇,和對人性世事的通透,同樣真誠的陳清揚被他的所謂偉大友誼所吸引,或者說是被他身上的一種韌勁所吸引,於是願意為了他的偉大友誼所義無反顧,更認同了王二的邏輯,把這當成對破鞋汙衊的反抗。
事實上當時還是愣頭青子的王二算不上多通透,但他對於別人的惡意和汙衊的反應——沉默,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人,且這種沉默的反抗使得他反而在文革裡順利的走了下來。
除了真誠,還有對生命的態度——從容以順從為從容。
“陳清揚說,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想明瞭這一點,一切都能泰然處之。”
這句話就是作者的意圖,也是作者的生命哲學在王二和陳清揚身上的投射,人生就是如此,你再怎麼反抗也抵抗不過命運,順從而過,能讓你活得更從容,更有姿態。或者說,更有意義。
因為起碼你不會發現你一輩子的努力都是徒勞,這樣的話,你的反抗就成了一種折騰,這會造成你生命的浪費。既然明白了生活的操蛋,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儘量使自己活得開心。
這就是命。
附筆者最有感觸的一段“陳清揚說她真實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一刻她感到渾身無力,就癱軟下來,掛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覺得如春藤繞樹,小鳥依人。她再也不想理會別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間把一切都遺忘。”
在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情意,從此再難以忘卻。
-
4 # 文磨史刀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始,王小波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1997 年王小波先生離開了我們,11年的時間悄然而逝,我們對王小波的探討從未停止過,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找到了無數的可能性。無論從何種角度解讀王小波及其作品,他深邃獨特的思想和智慧始終都是最值得我們挖掘和關注的。本文再讀王小波經典中篇小說《黃金時代》,從“在《黃金時代》中發現人”“自由的精魂”“美與詩意的世界”三個角度,再次挖掘王小波先生的思想精髓和其中湧動的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智慧。回到《黃金時代》的時代背景文革時期,將《黃金時代》放到八十年代的語境中,我們可以更深刻的領悟王小波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深刻體察,以及王小波如何高舉起人的旗幟。王二式的人本主義精神中,飽含著對“人”的尊重,對真實人性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王小波又超越了時代審視人和人性。對自由主義的推崇貫穿王小波的生命和思想始終。自由的精魂,王小波在《黃金時代》帶給我們的是王二和陳清揚式的自由。在被設定的生活中,王二和陳清揚用消極自由捍衛個人權益,以身體的狂歡逃離權力的設定和審判。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當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的時候,王小波執著於在自己的小說中創造一個充滿美和詩意的世界。《黃金時代》中對美的探求,對詩意世界的執著追尋,對永恆的孤獨和愛的體察,讓我們在他構築的世界中超越了此生此世。生命之樹常青,王小波帶給我們的是多麼寶貴的思想財富。
回覆列表
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是其創作生涯的頂峰之作,而這三部之中,王小波個人最滿意的當屬《黃金時代》,該書所講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一對男女之間所發生的故事。關於小說的創作,王小波一直認為那就是純粹的對無聊的抗爭,而他的作品最終都會歸結為一句話“生活充滿了障礙,這太他媽有趣了!”在《黃金時代》裡有大量的文字是關於主人翁之間的性愛場面的描寫,而且毫不迴避細節,有不少人因此否認該作品的文學價值,覺得低俗不堪。可以如果你抱著看小黃書的心態去讀這本書,你便會發現它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想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文革時期,大家的獨立人格是不存在的,大腦被愚昧的思想所洗禮,終日人心惶惶,備受煎熬,千人一面,在這種大環境下,人類最原始的衝動,也就是性是處於被壓抑的狀態,當文革的枷鎖解除,原本被壓抑的東西一下得到釋放,渴求的程度也因壓抑而倍增。對王二而言,性是他唯一的精神享受,對陳清揚來說,與王二的相濡以沫可以無視他人異樣的眼光。他們的生活是對文革的控訴和回擊。性壓抑在那個時代是普遍的,人們會想辦法去尋求釋放,王二與陳清揚選擇的生活不僅不是低俗的選擇,反而是勇敢的典型。認真讀了《黃金時代》便會發現,性愛描寫不一定就是骯髒低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