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一千五
-
2 # 秦右史
李淵這個皇帝做的有點窩囊,身為開國皇帝,原北朝勳貴,被後世塑造成了庸碌無斷的形象。晚年名義上做養尊處優的太上皇,實際上失去了人身自由,成為宮廷的傀儡。
更重要的是,當三個兒子在玄武門前大打出手,李建成李元吉被殺之時,他還在湖中逍遙泛舟,划水摸魚。夏季長安的天氣確實很熱,但我相信李淵在六月四日那天的心是拔涼拔涼的。根據文獻《舊唐書》中的描述,當尉遲敬德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首級宣佈死訊,希望東宮舊部明白大勢已去之際,李淵是完全不知情的。有理由相信,此時李淵身邊基本都是李世民的耳目,不然李淵不會如此閉塞。
由於東宮舊部聽聞主子被殺,反彈太大,忠誠報仇者甚多。兩宮兵將眾多,情勢危急。這個時候,敬德身披鎧甲,手持武器,進入皇宮內廷,名義上保護,實際上監視加威脅,希望李淵安撫群臣,交出軍權。玄武門血戰收尾階段,李淵仍處於懵逼狀態,見到尉遲敬德大吃一驚,就產生了高祖三問,你們在幹什麼,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突然到這裡,我們看看文獻記載:
第一,泛舟的李淵。六月四日,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宮府兵遂散。是時,高祖泛舟於海池。太宗命敬德侍衛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第二,李淵的反應。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第三,善後事宜的處理。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敬德奏請降手敕,令諸軍兵並受秦王處分,於是內外遂定。透過一些微妙的細節可以知道,李淵應該清楚李世民和李建成因太子的事情明爭暗鬥,但是沒有想到李世民會撕破臉兵戎相見,而且還在皇宮之前伏擊動手。
由於李世民告發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李淵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這件事情了,沒想到李世民會先發制人。況且,正如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的記載:
建成、元吉相與謀曰: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複製;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在長安的秦王勢力是要小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值得一提的是,尉遲敬德遇大事頗有手腕,當機立斷射殺李元吉,進入內宮要挾李淵,整個過程無縫銜接,真乃大將風度。從這個角度來說,唐高祖李淵在控制朝局方面的能力確實有所欠缺,行事也不果斷。有時候,歷史的成敗就是一個選擇一瞬間的事情。
-
3 # 南方鵬
玄武門之變時,史書說李淵“上方泛舟海池”,李淵正在遊湖,陪同的有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都算是李淵的心腹老臣,他們正在商議事情,商議之事便是昨天秦王上奏的一件有關後宮的亂事。626年六月初三,天文官傅奕上奏說“太白見於秦分,秦王當有天下”,李淵便叫來李世民,把這事告訴他,觀察他的反應。李世民聽後如何反應卻沒有記載,而是立即上奏說大哥建成四弟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淫亂並圖謀殺害他。李淵聽完很驚訝,說明天我讓有司查驗此事。
三子爭權爭寵由來已非一日,宮中必然各有耳目,當時傳說建成元吉與張婕妤、尹德妃私通亂倫,雖無法證實,但楊文幹事件後,李淵要治太子的罪,后妃為建成求情卻是切實存在的,雖不能說有染,勾結互通訊息怕是免不了。李世民雖沒有記載與哪位妃嬪有關聯,不過以皇子之貴,宮中安插幾個宮娥太監應也不是難事。湖上泛舟商議能有效隔阻耳目,就算在身邊服侍的人要傳遞訊息出去,也不方便。
只是沒想到,後宮還是把訊息傳了出去,張婕妤得知了李世民密奏的大意,急忙派人告訴李建成,李建成與元吉商議,元吉建議託病不朝,李建成卻認為宮中都是自己人必須前去,打探訊息並隨機應變,這樣,無意中踩進圈套。而湖上論事的另一弊端也立即顯現出來,雖能有效隔阻訊息外洩,但也使外面的訊息傳達進來困難重重,等到李淵發現尉遲恭全副武裝來到身邊,已經太遲了。
-
4 # 布夫舟
原因很簡單,李淵子所以在湖中的遊船之上,是因為李世民已經提前控制了李淵,解決了李淵身邊的侍衛,將其軟禁在遊船之上。畢竟放在船上是最安全的,易守難攻,不怕李淵逃掉。整個太極宮東西4裡,南北2裡,面積並不大,李世民追殺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以及後面太子的人攻打玄武門,李淵不可能不知道的。
當時,李世民向李淵高發了李建成淫亂後宮,這才導致了第二天高祖召集他們兄弟幾個以及重臣前來議事。在這種奪嫡的關鍵時候,李淵是不可能在遊船之中。在當時,李建成、李元吉有親信二千人,而李淵這邊也有羽林軍兩千人。作為對比,李世民的親信將士只有八百餘人。加上李淵和太子在長安多年,按實力來說,李世民是佔有劣勢的。更何況通常情況下,李淵身邊的禁衛軍都有二三百人之多,這些人都是武藝高強之人。
李世民是一代名君,但是在玄武門之變上,他的確是做得非常殘忍的。以前關於玄武門之變,往往是李建成李元吉無德,想要謀害李世民。李世民無奈之中,才奮起反抗,不得不誅殺了二人。可是歷史上的李建成是嫡長子,他有才能,並且在大唐的創立過程中也有功勞。李淵對他是非常滿意的,由於李建成被立為了太子,成了儲君,需要輔佐李淵,不能夠出去帶兵打仗。這才使得李世民不斷的帶兵建功立業,培養了雄厚的實力。
當然,李世民的權勢是威脅到李建成的。對於這一點,不光李建成意識到了,李淵也意識到了。所以,李淵為了讓李建成能夠坐穩太子位,將來順利繼位,不斷的打壓李世民。李世民為了殊死一搏,這才導致了最後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並不是單單李世民帶著九個將士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提前解決不掉控制住李淵,即使李世民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李世民也會被扣留,根本不可能威逼李淵退位。所以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李世民買通皇宮裡面的人常何,讓尉遲敬德帶著70個精兵加上內應去扣押李淵和這些重臣。尉遲敬德得手以後,所以才讓帶著李淵去湖中的遊船之上。以便情況有變,他能夠和人周旋。
剩下700多人則由李世民親自率領,全部集中在玄武門,親自誅殺太子。在這種關鍵的時候,李世民是不可能只帶九個人,畢竟生死存亡。整個秦王府的人都全部出動,所以這也是後來秦王府的人害怕東宮的人來圍攻。
為什麼史書會記載玄武門之變只有九個人呢?因為自古都講究忠孝,如果李世民威逼李淵,那麼就是不忠不孝之人。為了降低玄武門之變對自己的不利影響,只能記載他帶著九個人不得已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這樣才能夠顯示出他的無奈,以及英明神武。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5 # 鄧海春
玄武門之變發生之時,高祖泛舟確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從史料中發現,這個細節在宋朝就有人質疑其真實性。我覺得有些道理,也認同宋人的質疑,來簡單聊聊。
唐太宗以政變奪取帝位,得來不正,因而篡改國史欲加以掩蓋。《貞觀政要.文史》記載,貞觀十四年(640),太宗欲自看國史,房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20卷,呈太宗御覽。太宗看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語多微文,就對房玄齡說:“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侍中魏徵進奏說:“臣聞人主位居尊極,無所忌憚,唯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後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
由上可知,現存文獻史料中有關“玄武門之變”的記載都經過了唐太宗御用文人們的精心篡改。
早在宋代所編記載大儒朱熹言論的《朱子語類》裡就說道:“太宗奏建成、元吉,高祖雲:‘明當鞫問,汝宜早參。’及次早建成入朝,兄弟相遇,遂相殺。尉遲敬德著甲持刃見高祖。高祖在一處泛舟。程可久謂:‘既許明早理會,又卻去泛舟,此處有闕文,或為隱諱。’先生曰:‘此定是添入此一段,與前後無情理。太宗絕不曾奏。既奏了,高祖見三兒要相殺,如何尚去泛舟!此定是加建成、元吉之罪處。又謂太宗先奏了,不是前不說。’太宗誅建成,比於周公誅管、蔡,只消以公私斷之。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為心,太宗則假公義以濟私慾者也。”
太宗不僅要掩蓋玄武門事變的罪責,還篡改了從太原起義開始的整個唐初史事,造成自己理當得天下的印象。這樣造成後代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有撲朔迷離的感覺。宋朝人早就感到疑惑不已:約好第二天早晨面談,又去泛舟,不在情理之中啊!
回覆列表
李淵在海池划船時,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三個兒子在外面的同室操戈,兄弟殘殺的逐角己中經塵埃落定了。
李世民射死了李建成,尉遲敬德射死了李元吉。尉遲敬德提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一路號令太子和齊王手下停止作亂,全被震懾後。李世民讓他提上兄弟的人頭去見皇上李淵。尉遲敬德身披鎧甲,左手綰了兩顆人頭,右手提了長矛,直奔李淵所在的地方來,皇帝十分驚怖,就問,今天是誰作亂呀?尉遲將軍說是太子和齊王作亂,已伏誅,秦王讓我來保護你,驚動了皇上,請降罪。
李淵心頭悲痛,兩個兒子眨眼就沒了。就問各位,那今天的事咋辦?在座的都說秦王勞苦功高,有威信,更仁慈,可立為太子。李淵就準了,李世民就當上了太子。過幾天,下詔事無大小都找太子處理。再過幾天,讓太子當了皇帝,自當太上皇去了。
玄武門事變的頭天,李世民密奏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淫亂皇宮。李淵聽後沒表態,只說明日找人調查這事,並讓他早點入宮來聽訊息。不巧,這談話讓張婕妤偷聽了,並馬告之太子和齊王。
三兄弟都作了充分準備。
次日太子和齊王走到臨殿湖發現情況不妙,轉身就跑。李世民一驚,拉弓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
所以說,李淵在海池划船並不知道外面的事,他划船完全是娛樂的一部分,跟平時沒有兩樣,況且他已經召裴寂,蕭禹,陳叔達來調查李世民頭天給他的密奏了這茬淫亂宮帷這檔子麻煩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