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思奇717
-
2 # 敬畏天道
習主席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有些習慣表現基本是繼承了父母的習慣,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也並不為過。家庭教育不光是孩子的教育也是父母的教育,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
3 # 難得糊塗李學龍
真是個好問題啊!!!問題中有兩個詞語“教庭”、“學校”。這是指什麼說的呢?這個問題弄清楚了,答案就出來了。那麼“家庭”,“學校”是孩子的什麼地方?是孩子的生活環境。人的社會生活環境可分為,“家庭生活”,孩子有“學校生活”,走出家庭就是“大社會生活”環境。孩子的成長起點在哪裡呢?在“家庭”,那麼思考一下,家庭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人們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什麼意思呢?這是指的是孩子生活的環境,大人的格局,志向,職業對孩子影響是非常大的,大人的素質越高給孩子創造的教育環境越好。教育的方法必定是高的,大人的言行舉止一定是高質的。 這裡告訴我們孩子的志向格局與家庭有密切的關係。看看我們的周邊,一個優秀的孩子,孩子的身後一定有了不起的父母。我親眼所見,一個農村,父母是老高中畢業的 ,養了四個孩子,都大學畢業,培養出博士,哈工大的,企業高管,醫生。結論: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起點,孩子在學校怎麼學習是有家庭教育做為後盾的。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是可想而知的。
-
4 # 陪讀大叔
決定孩子智商高低的是家庭,決定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是家庭,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是家庭,傳授學習方法和內容方向的是學校,家庭與學校在教育中相輔相成,家庭教育是教學質量中的關鍵因素。
過去很多人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就不惜血本購買學區房,想方設法讓孩子進名校,但很多父母做到了,讓孩子站在了和別人一樣的起跑線上,可是很快就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成績比別人差,而且越來越被壓在底層,家長這時又會送孩子去補習班或請一對一家教,所有的辦法用盡之後,最終孩子也沒有在同一起跑線上取得別人一樣的好成績,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同一起跑線上,同樣的學校和同樣的老師,為什麼孩子的成績會有學霸和學渣的區別呢?問題無疑出在家庭了!美國的專家對知識分子家庭、普通員工家庭、社會救濟家庭的孩子進行了大量的和長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不同文化水平的父母,所養育的孩子智商高低差別是很大的。從嬰兒出生時的大腦幾乎沒有差別,到出生9個月時就產生了無法挽回的智商差異,到3歲時就已經決定了孩子將來會上什麼樣的學校了!
不同文化水平的父母決定孩子的大腦神經元連結形成的多少,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在孩子3歲之前灌輸給孩子的詞彙就越多,孩子的大腦神經元連結就會形成越多,孩子的智力水平就越高,這是學校所無法取代。
孩子智商高還不夠,還要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這兩種能力最佳培養時間是在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前,這個階段接觸到知識比較簡單,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啟發孩子去思考,鼓勵孩子去自學,這也是學校所做不到的重要事項。又如作文能力的培養是在小學三年級前,家長要有時間陪孩子去大量收集素材,也就是陪同孩子到處玩耍,玩耍過程中教會孩子描述事物,這也是學校所做不到的。
一個孩子最終是學霸還是學渣,就看家庭是否具備教育孩子的能力,因為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
5 # 紅袖添亂夜讀書
看到這個話題肯定的回答是家庭教育有用而且作用非常大,其次老師的教育不是不行而是家長如何看待的問題。現在不是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就是“贏了老師,輸了孩子”嘛。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是看到你的成長進步會從心底由衷感到高興的,就是父母和老師,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如何做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教育好孩子。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恰是教育教學的寶貴資源。
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確立資源意識,尊重並珍視個性,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師生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有意或無意地隱蔽一些個性的東西,而家庭生活卻是孩子個性自然形成和展示的空間。同時,孩子在長期與父母的交往中,其智力的優劣與長短都會有較為充分的表現,父母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情感,對孩子會有深入、細緻的瞭解。瞭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作、溝通則為此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現實的可能。
其次,學校教學脫離生活的傾向可以在與家庭教育的結合中得到修正。教育教學的校家聯合互動本來就意味著校內外、課內外的溝通,這樣,學校教育的非情景化就可以透過家庭教育中的生活化得以糾正。具體來說,一方面,學校教學要善於吸收學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積累,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起點和智慧資源;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提倡學生把課堂所學運用於生活實踐,使書本上死的知識在生活的活水中湧動起來。
第三、校家間在對孩子的要求上,要保持一致。這裡的所謂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指廣義的成為什麼樣的人,狹義的則具體學科學習的目標。在這一方面,理解的角度也有所差別,常常會出現彼此脫節,甚至矛盾、音容的情況。校家結合,使得教師和家長在對學生的瞭解上達成了共識,為對學生提出一致性的要求提供了前提保證。
第四、統一思想,共同教育學生。教師要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對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進行指導幫助。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一方面,不少長輩和父母過分溺愛,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愛吃苦受累,禁不起挫折的考驗;另一方面,父母們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一旦未能達到目標,就採取強制壓服、粗暴專橫的手段,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甚至自暴自棄。這些教育方式,都違背了教育規律,只有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才能使兒童健康成長。所以,教師在聯絡家長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讓他們知道教育子女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在對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時還要做到以身作則。家長提高了自身修養,才會改善家庭教育環境,調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才能統一結合起來。
第五、常抓不懈,不能臨渴掘井。教育的長期性決定了教師應經常交流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情況。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全面細緻地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現,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這也就要求教師平時多注意瞭解學生的表現,觀察他們的動向,及時及早地發現問題,與家長一道解決問題,使教育出現在問題發生之前,而不是問題發生之後。在對學生教育過程中,教師千萬不能和家長不聞不見,缺少聯絡交流,等到出現了問題再和家長取得聯絡,商量對策,這樣的教育就顯得滯後,也非常被動,教育工作不能及時到位,學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育。
第六、形式多樣,創設聯絡良機。在學校和家庭的聯絡過程中,學校要採用多種聯絡形式,積極創設聯絡的良機。教師可以採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訪,透過這種形式,教師可以詳細瞭解到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在家裡的表現,與家長充分交換意見。除此之外,學校、老師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一些家長會、報告會、座談會,向家長彙報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情況及工作計劃,向家長提出教育的具體要求,聽取家長的意見,同個別學生家長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問題。同時,我們也要儘量避免單純只請家長“校訪”來解決學生教育問題的唯一方式,而不去多方面、多途徑地瞭解情況,這樣的聯絡形式太過於單向化,不能深入徹底地教育好學生。
第七、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評。教師在和家長的聯絡中,應注意與家長全面交流學生在校、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把學生的優缺點、學習生活與思想品德客觀、真實地告訴對方。人們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在和家長交流時,也應以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既要看到學生的不足,又要注意到他們的閃光點。向家長反映問題時,不要只抓住學生的短處,一味地指責學生的缺點,批評學生的不是,而是要把學生的情況作全面客觀地分析,肯定他們的優點,正確對待他們的缺點,與家長一道找出教育學生的最佳途徑。而一味地批評學生,只會給家長難堪,只會讓家長片面地看到孩子的不足,從而使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內容、方式上進入歧途,給孩子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第八、及時反饋,做好再次教育,教育有著連續性,學生身心發展也存在階段性和不穩定性。就學生某一方面的教育問題,學校和家庭取得了聯絡,採取了行動,但還要注意這並不是教育的終止,而是要做好再次聯絡的準備。“學生犯了錯改正得怎麼樣;學生對待學習的興趣是否依舊很高;小孩還內向嗎;下一步我們該怎樣去教育孩子”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再次聯絡的內容。教師和家長把學生的情況相互作及時反饋,學校和家庭才能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把握學生動態,及時調整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良性結合,其優點不勝列舉。
總的說來,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聯絡,既能給教師全面瞭解學生的機會,採取最佳的教育策略,又能讓家長經常獲悉孩子學習生活的動態,做好教育準備。長此以往,學校、家庭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回覆列表
謝邀。這已是老話題了。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首先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是因為,幼兒從呀呀學語到入托、入園,再小學,中學,大學,始終離不開父母親人的呵護教育,親人們的言傳身教,缺之不可。真可謂良親出良子。其次,學校的正規教育更是十分重要,它帶你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峰,為日後立業打下堅實基礎。正可謂是名師出高徒。第三,社會是個大環境,廣大人民是一個大家庭。一個穩定,積極向上,團結和睦的好的會環境,是你平安學習,身心健康,不斷進步,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正所謂,盛世出奇才。…、一孔之見,難服眾囗,對此,不敢一偏蓋全。不正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