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514207112

    仁】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引申為“愛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是一種道德觀念.在《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解釋.儘管有許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內容還是很明確的,這就是“愛人”.孔子極力鼓勵人們“為仁”。仁”是孔子所倡導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論語》中計有109次談到“仁”,其核心,孔子認為是“孝悌”之道,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對內,在自己家裡.對外呢?那就是要“愛人”.怎樣才能做到“孝悌”“愛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換位思考.這就需要加強自身修養,要“克己復禮”,要具備“恭,寬,信,敏,惠”等好的品質,同時為人處事還要小心謹慎,待人以誠,要能夠“成人之美”.孔子與其弟子多次談到“仁”,卻從未給“仁”一個明確的定義,而只是針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談論“仁”的不同方面.正是這種不同角度的論述,表明“仁”的博大與內涵豐富.“仁”這樣一種偉大的精神、一種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

    2【“信”】在《論語》中共出現過三十八次。有兩層意思,信任,和信用。孔子認為,“信”是一個涉及做人、交友、社會、取人、治國諸方面的倫理範疇,是“仁”的道德品質的重要內容之一。信,指的是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以“信”作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認為,每個人只有透過學習,才能提高道德認識,加深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修養。“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認為一個人儘管有上述“六言”的美德,但如果不學習,就會偏而不捨,產生“六蔽”,所以君子必須“學以致其道”。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好學堪為表率,正是他對學習重要性充分認識的緣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車鹵素燈沒有透鏡,換LED燈加不加透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