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經女孩
    1.古詩講究平仄是為了什麼?

    詩的格律包括三個方面,平仄、押韻、對仗。

    漢語四個聲調,可以分成兩類,平聲和仄聲。平,聲調平和,不高不低,始終如一。仄,不平的意思,聲調或高或低,拉長後會變調。現代普通話中,具體為,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雙聲一節,這是詩的節奏,也就是平平、仄仄兩種音節。音節是詩的最小單位(而不是字)。音節,只是一個聲音的長度單位,代表聲音的高低長短,如同歌曲中的樂譜,並無具體含義。

    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從齊梁時期開始,詩歌在形式上逐漸發生了變化,這變化主要是隨著四聲的發現而在詩歌中開始講究平仄,注意用平仄來造成詩歌的音樂美。

    近體詩有五絕,五律和七絕,七律,七絕有四種格式。到了唐朝,尤其是中期,律詩講究對仗,這樣講起來有韻律。唐詩講究韻律特別嚴格,如出句為"平平仄仄平",對句就要為"仄仄平平仄"。杜甫這首詩就是典型例子。我們來看杜甫的這首詩: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時花濺淚, 平平平仄仄,

    恨別鳥驚心。 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形成近體詩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論平仄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古人講究平仄主要為了韻律和考試。

    2、不是所有的詩都講究平仄的

    當然,不是所有詩都可以做到平仄有序的。

    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我們來看一首反例:

    3、我們讀古詩詞為了什麼?

    不論詩詞是否講究平仄,能夠流傳下來的詩詞,我們朗朗上口廣泛傳頌的原因是什麼呢?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說的就是詩詞的意境。我們常說某某詩詞很美,就是從閱讀和鑑賞中領悟到古詩詞的意境美,從而應用到我們生活中來。

  • 2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首先應該先明白詩歌的分類。

    大致上把漢魏六朝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也叫作古詩、古風,包括《詩經》,《楚辭》這些中國最早的詩集。這些詩形式比較自由,篇幅長短也無限制,也不講究對仗,押韻範圍較寬、較自由,平仄韻均可以用。

    到齊梁時代,詩體即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主要是隨著四聲的發現而在詩歌創作中開始講究平仄。當時的"永明體“,其特點就是講究聲律。

    自唐代始,就正式形成了以講究平仄和對仗、韻律為特點的格律詩。這就是稱為近體詩(也叫今體詩),包括律詩、絕句和排律等等。但是在此同時以至現代,也仍然有按照古詩的作法來寫詩的,既不講究平仄和對仗等,這種詩體放在現代仍然應該稱為古體詩。

    平仄是形成近體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看起來平仄似乎很複雜,但是基本要求只有一點,即平仄相間,以求得聲調的抑揚頓挫。

    如:五言律詩的平仄,可以看成是在"平平一仄仄“或者"仄仄一平平“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音節形成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式可以稱為近體詩的四種基本句式。七言律詩不過是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從以上四種基本句式的交錯,就構成了不同格式的律詩,一般的來說,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常,七言律詩以首句入韻為常。

    近體詩的平仄這可以根據“粘"“對“的規定的來掌握。把每首詩的每兩句組成一"聯“,每聯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所謂的"對“,就是同一聯中出句和對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必須相反。所謂的"粘",就是上一聯對句和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必須相同。其中,不合乎“粘“的規則的叫作:失粘。不符合“對"的規則的叫作:失對。

    在唐詩中有少數失粘的,但是失對的很少。宋代以後,失粘和失對的情況幾乎就沒有了。(極個別的除外)。

    這個只是一般的規律而言。也有的律詩並不是每一個字都符合平仄規律的。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第五、六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中的"竹"是仄(入)聲,"蓮"是平聲,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句式不符。

    所以,近體詩中有的地方是可平可仄的。有的地方不能夠隨便更改,如違反了平仄格律的,叫作:拗。但是拗了以後可以救。凡拗須用救,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該仄的須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節音調,使其和諧,稱為:拗救。(也有故意為之的,或知拗而不救的)。

    一般的來說,有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七言律詩中的第一、三、五的字(五言律詩則是第一和第三的字)平仄可以不論,但是第二、四、六的字平仄必須分明。一般來講,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能違反,第一、三、五字往往是可平可仄的。

    以上是律詩的平仄問題,這個弄清楚了,絕句和排律的平仄也就容易明白了。如:可以把絕句看作是擷取律詩的一半構成的,把排律看作是律詩的延長。

    再強調一下,古詩是不講平仄的。但是在律詩產生以後,古詩也受其影響,產生了一種"入律“的古風,但是對於平仄、對仗及韻律要求的並不是那麼嚴格了。

  • 3 # 萬博曉

    “古詩”不可能都做到平仄有序。

    “古詩”,就是中國古代人所創作的詩歌,是古典詩歌“詩、詞、散曲”的泛稱。

    “古詩”中的“詩”,就是古體詩(古風)和近體詩(格律詩)。

    唐代格律詩形成以前的詩都叫古體詩。格律詩形成後直至今天,凡按照古體詩體裁創作的詩歌均為古體詩。

    古體詩也叫“非格律詩”,屬於古代自由體詩。它的特點就是:篇幅不限長短;句式不限字數;聲律不限平仄;押韻不限寬嚴;修辭不究對仗;詩中可以換韻。所以,古體詩是不可能做到平仄有序的。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格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成熟鼎盛於唐代。格律詩要求嚴瑾,講究定式、定字、定聲、定韻。

    格律詩的三大基本要素:平仄、對仗、押韻。平仄是格律詩的第一大要素,所以,只有格律詩才能做到平仄有序。

    唐代規範了詩的定義:凡符合韻律規範的詩叫格律詩,不符合韻律規範的詩叫古體詩。

  • 4 # 碧水青松隨筆

    古詩有格律詩和古體詩的體裁分類。前者有嚴格的平仄押韻規則要求,後者只求押韻,無平仄要求。

    格律詩指律絕和律詩,必須講究平仄押韻規則,否則就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或其他詩歌體裁了!

    我們都生活在普通話普及的新時代,律絕和律詩創作審美是與生活在新時代的大眾對話,現代格律詩平仄押韻當與時俱進,以普通話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古入聲字及相應方言已規範到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了,因此新韻格律詩創作審美,不用再記憶和擔心古入聲字字的干擾了!

    古人詩作及今人標示為古韻的詩作,宜以古韻做平仄押韻標準,因此入聲字在古韻中為“仄”,其餘漢字平仄與新韻相同。

    平仄押韻標準,有古今兩種聲韻系統,即平水韻和新韻。

    古人詩作必須以古韻做平仄押韻標準,否則就會鬧出笑話來。

    如果是今人創作的律絕或律詩,一般都習慣用新韻做平仄押韻標準。

    今人如果使用古韻創作,而又沒明確標示古韻者,同一詩作,同一時間,只能用同一種標準來確定平仄押韻是否符合格律詩的規則要求,而不能同時使用兩種標準來衡量平仄押韻,否則也會鬧出笑話來!

    自永明體發展完善至今的律絕和律詩平仄押韻規則,可歸納整理為“替對粘韻”,是絕和律詩體裁賴以存在的的基本規則要求,是格律詩與古體詩平仄押韻的統一度量衡。無論古今韻,律絕和律詩都繞不開平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

    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字組句原理,簡稱為“替”。依據“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詩界平仄變格潛規則,詩句平仄中的“一三五不論”是有條件的,“二四六分明”是必須按部就班的。詩句平仄中的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都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形成鮮明突出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聲律美的初衷。如果變格中出現孤平、孤仄失替,還是格律詩體裁的詩嗎?

    同一首律絕或律詩中,韻句末字都是同韻部平聲字,不可換韻或使用“鄰韻”,簡稱為“韻”。如果同一首詩押韻的韻字不在同一韻部或押仄聲韻,還是格律詩體裁的詩嗎?

    綜上所述,格律詩創作審美繞不開平仄押韻規則!

    如果不願或不能滿足格律詩平仄押韻規則要求,或者嫌平仄押韻規則“妨礙意境”發揮;那麼請選擇律絕和律詩以外的體裁去發揮好了!膾炙人口, 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列舉,不講平仄押韻規則的今人,誰能寫出比肩古體詩名篇的詩作來,那可是今人大眾讀者盼望已久的事呀!

  • 5 # CEEC華東區辦事處

    這種思考是誤導,詩歌中格式和內容(或者意境)之爭就好像武俠小說的劍宗和氣宗,這首先是沒有對和錯的,因為好的形式也可以有好的內容,好的內容也可以是好的形式。

    但是有一點問題比較大的是,因為語言環境發生的變化,世人對平仄標準和具體要求的理解已經失去了基礎,再堅持這樣的要求的行為就過於形式化了。

    為什麼不去研究《詩經》流傳中的大同與小我?為什麼不去研究楚辭的意象呢?

    蓋因世人好之、承之、失之而昧於其中,憂矣!

  • 6 # 紅塵雁影

    我覺得所有的詩不能都做到。其實我覺得作詩不能都講究平仄,我覺得重要的是心情所至就好,如果都陷入到平仄這樣的形式之中會影響自己的發揮,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認為不必要強求,作詩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何必那麼在乎形式呢?

  • 7 # 雲捲雲舒152754837

    不一定……

    如果是格律詩,不僅僅是尊循押韻、平仄的特點,還要講究對仗!

    除過格律詩,其它的詩體就沒有如格律詩嚴格的要求!

    如古代的打油詩、現代的自由體詩等……

    尤其是現代的抒情詩,更是沒有了押韻的束縛,更不要說是講究平仄的特點!

  • 8 # 黃證琪

    “詩以意為先”。確實有意境的詩句,可以適當放寬限制,不一定要守規則。但是初學還是按規矩走。古人的聯句就是一個很好的學詩方式,《紅樓夢》裡寫得很詳細,可以瞭解一下。

  • 9 # 芳蓀浥群

    在古代最初的詩詞不論哪種形式都是用來配曲而歌的。相當於今天的歌詞。所以說韻腳是必須的,因為達到流暢的效果。平仄格律則是為起伏轉合的動聽,讓欣賞者朗朗上口在精神上達到共鳴!

    如果是古體詩,平仄格律不會那麼嚴格,只要韻腳可以,不將就太多。如果是近體詩,那就必須遵從嚴格的平仄格律了。隋朝開始逐步完善到達唐代就形成嚴格的詩詞格律。併成了唐朝的標識就是“唐詩”。而宋代逐漸落寞這種格體形成自己的代表“宋詞”的形式開始風行。

    既然是傳承,那就當遵從古人遺風格律格式,有的地方可以寬鬆比如韻腳字音的變化。因為字音是每個朝代的官方語言,他把官都所在地方的語言定位官方字音。所以以平水韻為代表。而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以新華字典為準標的漢語拼音為字音,所以以中華新韻為代表!還有宋詞的詞林正韻為代表!

    但不管怎樣既然喜歡和傳承,就必須遵從尊重,不能模稜兩可,馬馬虎虎。這樣的傳承下去後人們就越傳越亂套了!

  • 10 # 愛上南山1

    押韻不管平仄的是古風詩,押韻限制平仄等規矩的是近體詩,就是格律詩,二者無高低優劣之分,僅僅只是因為後者曾經是科舉試題裡的必修。便於衡量文字能力而已,並不是意境詩意高階一等,不必糾結於此,稍微深入瞭解下詩,就不會提此類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人章遺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