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傑出作曲家:
朱載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又稱“端靖世子”,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音樂家。其著作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瑟譜》等。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華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沈璟(1553~1610) ,字伯英,晚字聃和,號寧庵,別號詞隱。吳江(今蘇州吳江區)人。明代戲曲家、曲論家。與當時名曲家王驥德、呂天成、顧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學,對音律研究有建樹。
王驥德(?~1623),明代戲曲理論家,字伯良,號方諸生、玉陽生,又號方諸仙史、秦樓外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一生致力於詞曲研究,後師事徐渭,並與戲曲家沈璟、孫鑛、孫如法、呂天成等相友善,切磋曲學。著有傳奇《題紅記》、雜劇《男王后》、《兩旦雙鬟》、《金屋招魂》、《倩女離魂》等,今存前兩種。著有散曲集《方諸館樂府》及詩文集《方諸館集》。並曾校注《西廂記》、《琵琶記》。其戲曲理論代表作則是《曲律》和《南調正韻》,尤其是《曲律》,是明代戲曲理論的一個高峰,與呂天成的《曲品》被譽為明代戲曲理論著作的“雙壁”。
顧大典(?~約1596)明代官員、詩人、戲曲家、書畫家。字道行,號衡寓,南直隸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人,顧昺之孫。隆慶二年進士,歷仕會稽教諭、處州推官、福建提學副使。詩宗唐人,書法清真,畫山水堪入逸品,著有《清音閣集》、《海岱吟》、《閩遊草》、《園居稿》、《青衫記傳奇》等。
明代四大傑出作曲家:
朱載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又稱“端靖世子”,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音樂家。其著作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瑟譜》等。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華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沈璟(1553~1610) ,字伯英,晚字聃和,號寧庵,別號詞隱。吳江(今蘇州吳江區)人。明代戲曲家、曲論家。與當時名曲家王驥德、呂天成、顧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學,對音律研究有建樹。
王驥德(?~1623),明代戲曲理論家,字伯良,號方諸生、玉陽生,又號方諸仙史、秦樓外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一生致力於詞曲研究,後師事徐渭,並與戲曲家沈璟、孫鑛、孫如法、呂天成等相友善,切磋曲學。著有傳奇《題紅記》、雜劇《男王后》、《兩旦雙鬟》、《金屋招魂》、《倩女離魂》等,今存前兩種。著有散曲集《方諸館樂府》及詩文集《方諸館集》。並曾校注《西廂記》、《琵琶記》。其戲曲理論代表作則是《曲律》和《南調正韻》,尤其是《曲律》,是明代戲曲理論的一個高峰,與呂天成的《曲品》被譽為明代戲曲理論著作的“雙壁”。
顧大典(?~約1596)明代官員、詩人、戲曲家、書畫家。字道行,號衡寓,南直隸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人,顧昺之孫。隆慶二年進士,歷仕會稽教諭、處州推官、福建提學副使。詩宗唐人,書法清真,畫山水堪入逸品,著有《清音閣集》、《海岱吟》、《閩遊草》、《園居稿》、《青衫記傳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