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亮之上有愛

    農家,重農抑商的思想雛形,追求自給自足,希望當權者跟老百姓一起種地,對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識不足,被孟子駁斥。

    墨家,最早的和平主義者,兼愛非攻,遊走於各國,有俠義之風,也是發明者團體,反對戰爭,有諸多科學發現發明,為弱者所喜、強者所厭。

    兵家,為戰爭而生,不是一個組織,更多的是名帥良將的集合,包括孫子、孫臏、吳起等,也包括所著作的兵書。

    名家,詭辯學派,熱衷於語言藝術,著名的有白馬非馬的故事,擅長蠱惑人心。

    還有很多,儒家,道家、法家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說了,還有什麼陰陽五行、小說家等等,我是手機上發的,太累了,到這吧。

  • 2 # 95278110

    比較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在歷代,和現代都有意義。

  • 3 # 節度使95

    哎呦!儒是一直有的傳承啊!“儒以道導民”,道是世界觀,世界觀指導人生就叫哲學所以儒是哲學。

    “春秋戰國時期是人類思想火花綻放、文化繁榮的年代——特指的先秦思想繁榮並不是什麼學術,是求治、求大同的決策思維及應用層次比較的綻放!”如果只把諸子說當學術研究,你永遠也不懂諸子都在說什麼想幹什麼也歸攏不了思維價值觀的衍變。

    儒到了周朝就變成了儒家,儒家是貴族為治之學,不是儒。東周被春秋和戰國時期兩分,春秋第一相管仲以儒輔齊,拉開春秋爭霸賽。《管子》雖然是後人補齊,《牧民》篇說四維這可是管理決策實戰者的總結,這篇別人寫不出來。

    春秋時期最著名的是孔子的聖人之道,孔子重置了仁義禮智信的核心,聖人之道指向大同。大同可不是什麼儒家的夢想,《大道之行也》是大同的結果,操作手段因時為變。思維總方略是德教和政治並行,禮法並用,管理者的自修和選拔從“仁義禮智信”入手。孔子是至聖先師,說的是成聖之道,平直本真為聖所以孔子強調義以為質、先質後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聖人之道是儒行,強調說而能行,統合人生和社會的管理,指向大同。

    對了,《道德經》也是說自修和為治的結合。

    這之後的墨子為勞作者和奴隸主張,片面的思維不夠決策者的層次。春秋諸子是決策思維大PK ,孔子完勝。孔門弟子和再傳弟子們讓聖人之道在民間紮根發酵至有商鞅為用於孝公變法,商鞅變法為秦國大一統奠定了思維價值觀基礎,也奠定了管理行政的基礎。商君書裡真正是商君寫的文章十篇有八篇在說效率和實幹,這兩個管理的觀點無論什麼年代都不過時。

    列子書補全聖人之道,說為治和自修。莊子書沒啥說的,只有內篇是莊子寫的,證明莊子是列子的小迷弟。孟子只是詭辯求名者。屈子變法求治。韓非子學的聖人之道還沒被始皇帝用上就被殺了,韓非子書大部分是偽撰的。立法是為治之術,法家是威權強制為利己而行……其它的家不值得拿出來說,對管理沒有實際效用,只在思維應用範疇不同罷了。

    “因果決策 14

    講述聖王治世的《大道之行也》,並不是表達“儒家的美好願望”。此文論管理,公道導民。“選賢與能”:平等心作為決策者穩定人生觀的情況下,各級管理者的選拔從心地人生觀和天賦兩方面為稽式考量。“講信修睦”是公道之下的教化總則:管理者誠實有信、持平等心敬人敬職,叫“泛愛眾”、無私而成私;“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論述社會保障體系完備;“男有份”是說職務分配,“女有歸”說孩童撫育、人道承繼。大同,是人類社會管理的終極目標。人類的安樂在於本身願行力,不是由物質分類並掌控人類。三人皇伏羲、神農、炎皇以公心立人道,是人們口口相傳懷念至今的原因。

      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夏禹姓姒名文命,所謂舜禪讓禹是不得不讓,這是私天下之後的改朝換代。禹前2140即位,減黃帝據天下時的前2682年,夏之前黃帝家天下約五百年。“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說的是伯益和禹:伯益是贏姓的祖先,舜掌草木鳥獸、供應鮮食的虞官,助禹治水有功被禹選為繼承人;夏啟繼位後伯益隱居。《列子楊朱》謂世人都如伯益和禹行事有度則天下治矣。夏自少康中興後,“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四世而隕”、四世後夏桀亡國。

      商湯“以寬治民,而除去邪”,作《湯誓》後興師於鳴條之戰滅夏桀。所以《列子湯問》重點說萬物隨地氣“形氣異也,性鈞已,無相易已”,人民說意說願說行說教化,提醒後世不要再學夏朝以鬼神治國。《論語堯曰》述商湯的擔當:“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商以契約、畜牧交易發達,至帝辛(紂)因其好勇,攻戰過度消耗國力被周武王圍於鹿臺自焚。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地的君主,子姓,名履,前1670年—前1587年。從黃帝前2682年統一到商湯出生約一千年,減黃帝家的五百年,夏朝約五百年。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為周朝奠基者,在位五十年,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姬發滅商建周後被追尊文王。周武王姬發立朝的公元前1046減去商湯出生的公元前1670年,商朝約六百年。《論語堯曰》:“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夏商周三朝開國就位時的誓約就是孔子一直崇尚的先王擔當之禮。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由武王前1046定都鎬京:“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幽王與子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前771年西周覆亡,存275年。準確地說周王朝治下實質只有這兩百多年。東周於前770年到前256年都於洛邑,史稱春秋戰國。東周五百年中,諸侯春秋爭霸三百年至前475,戰國七雄又逐鹿兩百年,最終由秦始皇於前221年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  

       結論:五帝是一朝,加夏、商、週三朝共約兩千五百年。神農氏族先於黃帝約4200年加炎皇部族約480年近於五千年再加黃帝的公元前2700年、加公元后2018年,從中華人文初祖神農氏傳承至今,中華文明約是一萬年。

       五帝三王的功德,是成王敗寇後再編的故事,只從文字的演變討論就能旁證五帝功德有假。從黃帝私天下資源為一家所用,根子爛了隊伍就不好帶了。此後朝代更迭的時期越來越短,無非私心作祟。說興亡,關鍵只有決策者持心和三觀決定的行為能力以及隨整體社會價值觀更新帶來的資源配置的問題。對所有人類來說,對我們的子子孫孫來說,公平的社會資源配置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解決問題要思維能力,所以價值觀的調整和構建才是大同的關鍵。孔子儒一直在反覆強調“德”、“禮”、“士君子”,解決了用人的標準就解決了資源配置所需要的對應思維層次人選,“政者正也,帥之以正”,帥心不正、何以正天下!聖人儒行解決了過去歷史中不斷改朝換代帶來的人和資源的浪費,總持導向大同的決策思維。

       以上是中華文明從發源到周朝按先秦典籍推斷出的基本傳承時間順序。先秦統指秦朝建立前所有的歷史時代,但春秋戰國時期才是人類思想火花綻放、文化繁榮的年代——特指的先秦思想繁榮並不是什麼學術,是求治、求大同的決策思維及應用層次比較的綻放!在依經典敘說諸子價值觀之前,要為秦始皇分說“焚書坑儒”為傳訛:諸學者為仁為公是儒、方士肯定識字但方士不等於儒,坑亂國的方士肯定是有的;焚的書也肯定不是聖人儒的經典,沒有書籍的傳承哪來漢朝“獨尊儒術”,說明焚書坑儒是訛傳。諸子補全聖人之道,能傳到今天的先秦散文典籍都於決策思維有補益。”――自寫勿噴。

  • 4 # 天天向上sez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兩千年思想文化的濫觴。

    隨著生產力發展,分封制和井田制逐漸破壞,傳統的“士”階層沒落。新興地主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各國統治者也在尋求富國強兵,稱霸天下。正是在這種禮崩樂壞的大背景下,各派思想蓬勃興起。

    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思想影響深遠。儒家有孟子和荀子兩位代表。孟子有“仁政”、性善論和“養浩然正氣”等主張。荀子則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善於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道家的代表莊子提出“內聖外王”、“齊物論”、和順應自然。墨家的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和“尚賢”法家重要觀點有二: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要順應潮流變法革新;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兵家孫武提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這些思想構成中國古代文化主體,影響極深。

  • 5 # 齊聲喚賢

    主要學說(思想)有18種、16種之說,傳統觀點有14種或12種之說。最初有“三教九流"之稱。最有代表性的是:

    一、儒學:主創人為孔孟。孔子山東曲阜人,祖輩從河南夏邑遷出。

    二、道學:老莊,皆河南人。

    三、墨學:墨子墨翟(di),河南人(一說山東人)。

    四、縱橫學:主創人蘇秦、張儀,皆河南人。

    五、雜學:主創人呂不韋,河南人。

    六、名家:主創人鄧析,河南人。

    七、小說家:主創人宋鈃,河南人。

    八、醫家:主創人華佗,安繳亳(bo

    )州人。

    九、陰陰家:主創人周文王等。

    十、農家:主創人許衍,河北人。

  • 6 # 可可潘琴

    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百家爭鳴的時期。這個期間呢出現了一大批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一些思想學潮的湧現者。

    有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道家老子,儒家孔子。還有商鞅,屈原。這期間還湧現了許多縱橫家。效力於各個諸侯國之間。這時期正是釋迦摩尼佛誕生之際。是儒家思想和佛學思想的發展期。後來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丨年,獨尊儒學至今。

    個人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白兔拉肚子喂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