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拉布拉多的歷史觀
-
2 # 劍膽琴訫
蘇聯坦克是傾斜裝甲 德國垂直裝甲居多 同樣厚度的裝甲蘇聯坦克裝甲等效更高 所以說蘇聯坦克普遍比德國坦克重量輕
-
3 # 風在發端252434885
蘇德兩國的坦克設計思路是不一樣的,設計服務於兩家不一樣的裝甲兵戰術理論,早期德國坦克因配合閃電戰理論,為了坦克可以獨立大縱深機動作戰,將坦克的機動性放在很高的位置,而蘇聯早期裝甲理論將坦克視為配屬步兵作戰武器,對於防禦和火力較重視,生產瞭如Kv2一類的怪物。但戰爭後期兩國基本調了個,蘇聯人生產了機動能力相當出色的T34,而德華人卻迷戀上了重型坦克,生產了虎和虎王。這證明判斷兩國裝甲兵誰強誰弱要結合不同階段的戰爭態勢所決定的裝甲戰略。
-
4 # 江氏小盜龍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總體戰,戰爭的雙方動員一切資源投入到戰爭之中,為的就是打敗對方。戰爭初期,德國以漂亮的閃電戰擊垮了除了英國之外西歐的所有國家。仔細對比,我們會發現作為德國閃電戰核心之一的坦克,其裝備數量和效能上其實都不如對手,但是德軍以前衛的作戰思想和各兵種之間默契的配合贏得了一次次的勝利。
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德軍面對蘇軍龐大的裝甲部隊,其中就有剛剛裝備不久的T-34和KV系列坦克,這兩種坦克在效能上遠超過德軍裝備的主力坦克3號和4號。依靠閃電戰,德軍在蘇德戰爭初期一次又一次贏得勝利。但是隨著兵敗莫斯科,戰爭開始向拼消耗的拉鋸戰轉變,此時蘇聯那種相對粗礦但是能夠大量製造的軍事工業就顯現出了優勢。
反觀德華人,其在戰爭中期之後在坦克研製和生產上便陷入了一個怪圈,那就是追求坦克某些技術性能上的優勢,忽視了坦克綜合性能和易生產性。最好的例子就是虎王重型坦克,其裝備了攻擊力超強的71倍徑88毫米坦克炮,正面裝甲的厚度也達到180毫米,但是其機動性極差,成為瘸腿老虎。虎王的生產性也很差,其產量只有可憐的489輛。實戰中的虎王並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因為機械故障而被放棄的,這造成了資源極大的浪費。
德國坦克研製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缺乏通用性思想,後期的虎式、豹式和虎王坦克零件幾乎不通用,彈藥也不通用,這也造成了補給維修上的困難,增加了後勤的壓力。德國坦克通用性不佳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無法改造成各種變形車,虎式的變形車“突擊虎”只有19輛,豹式的變形車“獵豹”只有400多輛,虎王的變形車“獵虎”只有85輛。
與德華人相比,蘇聯生產的坦克雖然做不到精工細作,也無法在某些效能上非常突出,但是綜合性能好、通用性好、容易生產和修理。戰爭初期裝備的T-34/76到了戰爭結束時變成了T-34/85,以其車體為基礎的變形車有SU-85和SU-100坦克殲擊車,SU-122自行火炮等。戰爭中研製成功的JS系列坦克價效比也很高,而且其安裝的122毫米主炮威力強大,整體裝甲防護也不錯。
縱觀整個二戰,蘇聯在裝甲裝備上的優勢並不在質量和效能上,而是在產量和均衡性上。大規模總體戰需要的是能夠大量裝備和及時補充的武器,因為戰爭最終拼的是消耗。
-
5 # 譚樹123
二戰爆發的時候,蘇聯的裝備是比德國先進很多的,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效能上都要超過德國。可是整個二戰中蘇聯軍隊的死亡總數有866萬,蘇聯雖然地方大,但是 人口並不多,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龐大了。
二戰前期,蘇聯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斯大林雖然為這場戰爭做了很多準備,但是當時的蘇聯軍隊剛剛經過大清洗,部隊裡面都是新兵,軍事素質沒有訓練有素的德軍高。
而且蘇聯軍隊的武器裝備雖然是二戰的水平,但是作戰模式卻依然停留在一戰。當時的蘇聯軍隊只知道一味向前直衝,根本不知道利用戰術,管理和指揮上都遠遠落後於德國。當時德國兩個人看守一個碉堡,蘇聯700個人,犧牲了600個人才將這個碉堡拿下。
斯大林當時只知道下令,但是他對於基層和戰士們的具體情況根本就不清楚。整個蘇聯軍隊上下全都是官僚主義,作戰形式十分刻板,在德國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
6 # 士兵FF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場上,當時有世界第二位工業實力的德國,同有第四位實力的蘇聯用坦克、飛機等機械化裝備進行了生死較量。令人驚訝的是,工業實力只有德國三分之一的蘇聯、卻生產出了更多的坦克、飛機。為什麼蘇聯能以遠小於對手的工業實力生產出更多的武器?這成為20世紀的重大戰爭之謎。
蘇聯軍事實力加強
蘇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行了空前絕後的地面機械化大戰。一個國家進行機械化戰爭,需要有工業實力特別是鋼鐵機械製造和化學工業為基礎。德國在19世紀末期就成為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那時的俄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後國家。斯大林時代突擊建設了重工業基礎,蘇聯在工業總量方面勉強趕上了德國,可技術水平仍然落後。到了1942年,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降到只相當於德國的三分之一。
德國對蘇聯發起“閃擊戰”的初期,就對蘇軍擁有那麼多飛機、坦克感到震驚。1941年6月22日,2800多輛德國坦克突然越過蘇德邊境,德國坦克在兩個星期內就長驅直入400公里。但好景不長,納粹的裝甲部隊遇到了蘇聯機械化軍的反擊。德國坦克兵開始根本不把對手放在眼裡,他們射出的一發發炮彈卻在蘇軍坦克裝甲上彈了回來。蘇聯坦克發射的炮彈卻完全能打穿德國的任何坦克。德國坦克兵此時才知道,他們遇到了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一種新式坦克T-34。希特勒懊悔地說:“假如我知道蘇聯有這樣強大的坦克部隊,恐怕我就不會下令發動這場戰爭了。”
戰爭前的蘇聯是一個對外資訊嚴密封閉的國家,外界並不瞭解它的軍事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十多年,蘇聯武器裝備發展的速度可謂世界無雙。蘇聯在衛國戰爭前搞了兩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只進行了兩年半就爆發了戰爭。在這12年的時間裡,蘇聯軍事工業獲利了,令全世界驚歎的成就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計劃經済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二是當時的蘇聯人民能在生活水平上付出犧牲以保障軍事需要。例如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動員幾萬共青團員來到遠東的一片荒地上,僅僅用了5年時間便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廠之ー“共青城飛機廠”,直至今天,這個企業還是世界著名的蘇-27、蘇-30戰鬥機的生產基地。
納粹上臺後軍工投入大受限制
1933年,希特在大選中獲勝,從此走上了擴軍備戰道路戰爆發後,被侵略的國家為了保衛祖國,可以讓人民為保衛祖國犧牲自己的生活水平。德國發動的是對外侵略戰爭,元首刺激軍民狂熱不可能靠血汗的奉獻,而要靠不斷給老百姓好處。
當時德國佔領一個國家,馬上要用掠奪品提高國內民眾的配給品。後來戰爭形勢轉入惡化,希特勒又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就是由於民眾生活困苦發生革命,因此仍然遲遲不敢降低國內消費品供應。這樣就造成一個特殊的現象,即德國的工業水平雖然高,武器生產量卻提升得很慢。
“群眾武器”壓倒“精英武器”
德國軍工產品質量精良,卻有一個最大弱點,那就是數量嚴重不足。在戰爭中,德國共生產了4.2萬輛坦克和8萬架飛機,蘇聯卻生產了10萬輛坦克和13萬架飛機,同時蘇聯還得到美國、英國1萬多輛坦克和近2萬架飛機的援助。這就使得蘇聯在戰場上能投入的坦克、飛機數量遠超德國。
蘇聯生產的武器成本大大低於德國,有些還顯得粗糙,可是作戰威力卻並不遜色,這恰恰反映了蘇聯和德國在武器生產方面有不同的指導原則。蘇聯武器製造業有一個名言:能大量生產和適用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種大規模戰爭中的確是如此。德華人生產武器的理念,與他們製造工業機器很相似,強調質量精益求精,其武器生產也貫徹了這一原則,強調精密、高質量和長期耐用。實行這一生產原則,必然造成武器價格高、產量低,有人形容德華人生產的是精英武器”,蘇聯人生產的是“群眾武器”。在投入少量武器或單個對挑的小規模作戰較量中“精英武器”一般會佔優勢,可是一旦到了消耗巨大、需要不斷投入巨量武器的大戰中,“群眾武器”就會佔優勢。
正因此,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德國只生產1800輛“虎”型和5500輛“豹”型坦克,蘇聯卻生產了近50000輛T-34,在雙方交鋒中,最終是蘇聯的鋼鐵洪流佔了上風。
-
7 # Ssjun
軍盲才扯數量質量。武器要有效,必須有配套的戰術。三德子打天下靠什麼,二三38t,四號都少還是短管的。就算哈爾科夫反擊戰,黨衛軍第二裝甲軍那種精銳帶著的也是三號與剛長管的四號。這些貨和T34比,哪個不落後,但是取得那麼大的戰果靠的就是機動戰術。往後呢?虎和虎王確實牛,但是能機動嗎?而毛子這時候已經開始玩大縱深進攻戰役,這是德式閃電戰的翻版,瞭解戰史的都知道,三德子很少判斷對毛子的突破口,那些笨重的鋼鐵怪物根本來不及機動。等著毛子建立了登陸場啊雙層包圍圈啊等等等,三德子集中好了裝甲大軍反擊的時候,毛子反坦克防禦線靠的是雷場與大炮……
軍盲德吹只要提到IS2,都是說一輛虎或者虎王能打多少多少,可是我們要看IS2的指標,我們就發現第一指標是機動,要求跟得上T34,其次是防禦最後才是火力。而實際運用上,毛子達成突破以後,重坦克團是跟隨坦克軍快速殺向後方,IS2的任務是抗住三德子重要據點的火力,由SU152提供火力支援,T34穿插……打什麼裝甲戰啊,人家根本就沒打算和你動物園打,打動物園是SU100那種長管子。
現在你明白哪家的坦克好了吧!
蘇聯獲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數量,更因為蘇聯坦克更加的務實,更加的貼近戰爭的需要,更加貼近軍隊的使用狀況。
而德國坦克早期攻打西歐地區的時候勢如破竹,他們使用的1/2/3/4號坦克戰鬥力並沒有碾壓一切,甚至在歐洲戰場早期有些落後,但正因為他們的戰術思想與坦克相契合,因此戰鬥能夠更加持久的堅持下去。
回覆列表
裝備:蘇聯的坦克數量遠遠大於德國,製造速度也遠遠快於德國
戰術:一、戰略上要有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戰術上要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講求效率。 二、發揮德軍的制空權優勢,加強空中偵查。 三、進攻前也要對做準備工作,火力偵查或佯攻,進攻要避開對方的防禦重點。四、進攻開始前也要對敵軍進行迷惑,隱藏進攻重點,此外火炮突襲及空中轟炸在進攻前都要有。 五、以點帶面(會下圍棋最好),對地圖多研究,佔據戰略要點,獲得地形優勢。“先取勢,後取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