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風華夜未央

    回紇就是當今的新疆維吾爾族的先民。按維吾爾族人自己的發展史記載:維吾爾族人與突厥族同出於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單于的兩個王子發生爭鬥分裂,帶領自己的部下逐漸形成了突厥和回鶻兩個不同的民族,回鶻就是維族的先民。回鶻汗國長期與唐朝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歷代可汗均由唐朝冊封,“安史之亂”中還回鶻軍隊還幫唐朝收復了長安與洛陽兩京。而唐朝也因此與回鶻汗國保持了長期聯姻。

    回紇汗國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冊封,安史之亂時回紇兩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758年唐肅宗的幼女寧國公主出嫁回紇可汗開始,唐朝前後三次將公主(寧國公主、鹹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給其可汗。回紇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好比戰爭有利,始終遵循不同於任何漠北強國的態度來與唐建立關係,唐玄宗設邊防節度使,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與回紇為鄰,北方邊境平靜無事,雙方建立了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係。

    唐與回紇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回紇經常用馬匹交換唐的絲織品、茶葉和糧食,每年往往用幾萬匹馬從唐朝換回絲織品幾十萬匹,並把其中的一部分轉運中亞出售。

    長安、洛陽漢人喜穿回鶻服裝,出現“回鶻衣裝回鶻馬” 的景象,說明漢和回鶻兩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中國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唐初,漠北有九姓鐵勒,回鶻即其中之一。回鶻部落聯盟中以藥羅葛為首,後來的回鶻各可汗,大多出自這個氏族。駐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溫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流域。回紇人使用突厥盧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

    回紇是唐代活躍在西北的很有影響的少數民族。和唐朝在玫治,經濟等方面來往頻繁,互有影響。約在公元五,六世紀以前,突厥在中國北方興起。突厥興起後,與唐既有友好往來,也有戰事發生。回紇的興起晚於突厥。公元八世紀逐漸強大後,也曾和唐發生過戰爭。但是,,回紇最後都統一於唐。然其統一方式和手段卻是不同的:回紇是在天災人禍,內亂不已的情況下統一於唐的。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係首先表現為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中央政府實力不足,唐政府不得不對外借兵平叛。作為唐朝的鄰國,回紇並未利用這一紛亂形勢,拓宇唐疆,而是應唐政府之請,先後於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軍助唐平叛,收復長安、洛陽、河北等地,對唐有社稷再造之功。作為回報,唐政府除大加賞賜外,還規定以唐絹買回紇馬,開始了雙方間長期進行的絹馬貿易。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外,回紇還在唐政府的支援下,聯合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共同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一度重開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係又表現為雙方間的和親關係。和親始於“安史之亂”,首先由回紇公主嫁給唐朝宗室。756年,葛勒可汗出嫁可敦妹於唐朝敦煌王,肅宗封其為王妃。唐朝則有6位公主和親回鵑,即寧國公主、小寧國公主、崇徽公主、鹹安公主、壽安公主、僕固懷恩孫女等。其中758年寧國公主出嫁葛勒可汗是中國歷史上中原皇帝嫁親女給邊疆民族首領的第一次,突出體現了雙方間的獨特關係。和親在客觀上加強了回紇的內向力,促進了回紇與唐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係還表現為雙方相互信任的心理。與中原王朝和其它少數民族關係相比,回紇與唐政府間相互信任的心理是非常強烈和濃厚的,雙方一再將相互關係說成是甥舅關係,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正是雙方間這種長期友好合作的特殊關係,使得回紇成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 2 # 理工男讀歷史

    首先,回紇知道唐王朝的強大,之前蒙古高原上東突厥、薛延陀、後突厥三大霸主滅亡的過程回紇都有參與,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第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對外政策也有所調整,比較刻意的維持與回紇的關係。以上兩點,使回紇在控制蒙古高原的近一百年間一直與唐王朝關係相對密切。

    回紇,親眼目睹草原三大霸主的覆滅,對大唐的敬畏是發自內心的

    初唐時,回紇只是東突厥汗國下屬的一個被壓迫部落,李世民為了消滅東突厥,扶持薛延陀、回紇等部落在東突厥背後搗亂,李靖大軍突襲消滅了東突厥,活擒頡利可汗。這是回紇第一次感受到唐王朝的強大,曾經的草原霸主就此煙消雲散,對於這些以強者為尊的遊牧民族來說,心底就開始敬畏唐王朝。

    之後唐王朝任命薛延陀汗國管理蒙古高原,沒過多久,薛延陀勢大之後就對唐王朝表現出桀驁不馴的一面。李世民再次出兵,薛延陀汗國同樣被輕易滅亡,唐王朝在北方設立了安北都護府,正式把蒙古高原直到貝加爾湖納入大唐版圖。

    平靜了幾十年後,後突厥汗國在蒙古高原崛起,重新統一了草原各部落,強盛一時。當時唐王朝經過了李治、武則天、李顯、李旦幾代領導人,與後突厥各有勝負。李隆基繼位之後,雖然軍事上沒有決定性的勝利,但後突厥也沒佔到大便宜,唐王朝利用國力的優勢消耗了後突厥,這就給回紇機會,起兵反抗後突厥的統治,並徹底滅亡了後突厥汗國。

    東突厥、薛延陀、後突厥三大霸主的覆滅,回紇開始是旁觀和參與,後來成為主力,這個過程中回紇深知唐帝國的強大,即使有一些軍事失敗,但國力強盛、人口眾多、科技文化發達,這些是草原民族無法比擬的。

    因此,回紇與其他各草原霸主不同,對唐王朝相對友善,是一種出於敬畏的友善。當然,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對外政策不發生改變的話,回紇可能是第二個薛延陀,早晚會不滿足於這種唐王朝與周邊藩屬國的上下級關係。

    (回紇貴族)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對外政策的調整,名將、女人和馬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在靈武繼位。為確保平叛順利進行,唐肅宗決定向回紇借兵,派遣敦煌王李承寀(cǎi)和大將僕固懷恩二人前往回紇,並接受回紇可汗的要求,李承寀娶了回紇貴女為妃。

    這是李唐對外政策調整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唐王朝從賞賜性的和親政策向平等的姻親政策的轉變。之前,唐王朝視周邊異族為蠻夷,不願意宗室成員娶藩屬國貴女,以免影響血脈純潔。更願意把貴女嫁出去和親,是為了增加周邊異族統治階層中原血脈成分。

    這種雙方關係由不平等轉變為平等,是和雙方實力變化有直接關係的,但也說明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逐漸放下了天朝大國的面子,開始變得務實了。

    回紇原本是最受壓迫的草原部落,對於唐王朝的政策變化和借兵要求感覺受寵若驚,認為是無上的榮譽,所以回紇可汗、太子親自領兵,派遣最精銳的騎兵到了中原,並在安史之亂平叛過程中起到了比較關鍵的作用。《舊唐書》當中明確說:“回紇於國家有救難之勳”。

    唐肅宗為了加強和親的效果,和親政策又發生了一個變化,不再僅把宗室貴女封為公主嫁過去了,而是出嫁真正的皇帝女兒。回紇人更認為是莫大的榮耀,其統治階級上層與唐王朝關係更加親近。

    安史之亂後,雙方關係有一些反覆。首先,安史之亂破壞過於嚴重,唐王朝最富庶的關中地區城市破敗、人民離散,回紇開始對大唐存在輕視之心;第二,參與平叛的回紇騎兵自認為有功,不遵守大唐律法,富庶的中原又勾起了這些草原騎兵的慾望,雙方矛盾加深。加上僕固懷恩反叛身死,雙方失去了最好的一個溝通渠道。最危急的時候,回紇大軍十萬入寇中原,唐代宗甚至有遷都的打算。幸好郭子儀單人獨騎進入回紇大營,說服了回紇的高層,雙方聯合大破吐蕃軍隊,關係也得以恢復。

    之後唐代宗總體上還算比較清醒,知道不能同時與吐蕃和回紇為敵,於是在對吐蕃嚴防死守的同時,繼續籠絡回紇。一方面用朝貢貿易的方式以絹帛換馬,甚至在唐王朝馬匹充足的時候仍然保持絹馬貿易,就是讓回紇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對僕固懷恩反叛沒有進行清算,而是繼續把僕固懷恩的女兒封為公主嫁到回紇和親,保持了雙方的關係沒有惡化。但在唐王朝力所不能及的西域,回紇私下消滅了北庭都護府的最後一支孤軍,西域徹底被吐蕃和回紇瓜分。

    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最危急的時候,唐王朝幸好還有郭子儀這樣的敢戰、能戰的名將,有數不盡的財富,還有甘於犧牲的公主和宗室貴女,這才維持了唐王朝與回紇的關係,並使回紇成為唐王朝不算牢靠的盟友。

    之後就是比爛的過程,回紇和吐蕃先於大唐崩潰

    唐德宗繼位之後,面臨著吐蕃和藩鎮兩大問題。在解決藩鎮失敗之後,唐德宗接受了名相李泌的建議,拋開了他個人為太子時在回紇受到的屈辱,開始進一步與回紇緩和關係,並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到了回紇,結成了聯合南詔、回紇、大食、天竺等吐蕃周邊國家的對吐蕃戰略包圍。之後吐蕃經過二十年的消耗,國力損耗嚴重,再也不能成為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這段時間,唐王朝雖然藩鎮割據、宦官弄權,但一直維持與回紇的相對友好關係,先後幾位和親的公主也成為雙方溝通的良好橋樑。

    再之後唐憲宗大唐中興,藩鎮問題被基本解決,唐王朝的國力開始恢復。雖然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外擴張的意願,但邊境防禦還是不成問題的。與周邊吐蕃、契丹、回紇等勢力雖然衝突不斷,但戰爭烈度和危害都比初唐時小得多。大家都在維持,都在腐化、墮落,就看這個比爛的過程誰先倒下。

    最後是唐王朝贏了,在這個比爛的過程中,回紇先挺不住了,被後來居上的黠戛斯勢力擊敗,當時的唐武宗撿了個便宜,把回紇殘部全部消滅,結束了回紇(回鶻)汗國近百年的統治。蒙古高原上的主人成了黠戛斯,這個勢力據說是漢時李陵的後人,也是黑頭髮黑眼睛,也接受了唐王朝的冊封,與唐王朝一直保持和平。

    (黠戛斯)

    總之,草原民族並非中原政權絕對的死對頭,如果中原政權有武力和國力為後盾,又有靈活務實的對外政策,維持雙方的和平是不成問題的。

    最後還是那句話,中原政權只要內部不出問題,周邊異族佔不到大便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歷史上的劉備寧可打敗仗也不帶諸葛亮?